凌晨兩點,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敲另一位諾獎得主的門

2020-10-13 生活日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

凌晨2:15,美國加福利尼亞州,一位83歲老人按響了他鄰居家的門鈴:醒醒,咱倆得諾貝爾獎了!

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頒給了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以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與形式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保羅·米爾格羅姆(右)和羅伯特·威爾遜

宣布獲獎者的時間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12日中午,但對位於美國西海岸的加州來說,那是半夜。於是,凌晨兩點多,諾獎獲得者羅伯特•威爾遜和妻子穿著睡衣敲開了他的鄰居,也是另一位諾獎獲得者米爾格羅姆的門。

監控錄像顯示,威爾遜2:15按響了米爾格羅姆家的門鈴,還敲了十幾秒鐘的門。「保羅,是我。」威爾遜說,「你得諾貝爾獎了!他們正聯繫你,但聯繫不上,他們好像沒有你的電話。」

「我把你的電話給他們了。」威爾遜的妻子瑪麗在旁邊補了句。

「啊,是嗎?」米爾格羅姆在門那邊答道,他的聲音聽上去很驚訝。

「你會接電話吧?」瑪麗笑起來。

這段監控下的視頻被兩人任教的史丹福大學官方推特發了出來:「諾貝爾獎委員會聯繫不上保羅•米爾格羅姆,沒法和他分享獲獎的消息,所以和他一起獲獎的鄰居羅伯特•威爾遜半夜去敲他家的門。」

威爾遜今年83歲,米爾格羅姆72歲,兩人既是鄰居,又是師生。威爾遜1963年在哈佛大學獲工商管理學博士學位,1964年起在史丹福大學任教,是米爾格羅姆的博士生導師。米爾格羅姆1979年從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1987年起在斯坦福任教。

米爾格羅姆是因為時差沒能及時收到獲獎消息,但2008年,有位諾獎得主直接睡了過去,電話都沒接著。「我早上6:10醒過來,意識到諾貝爾化學獎肯定已經頒出去了。我想,『來,讓我看看是哪個蠢貨得了今年的獎?』」他說,「我打開電腦,登上了諾貝爾獎的網站,發現我就是那個蠢貨!」

相關焦點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深夜被驚醒,鄰居敲門通知他得獎;鄰居亦獲諾獎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消息—他83歲的鄰居、也是與他一起獲得該獎項者敲門、按門鈴告訴了他這一消息,原因是「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人不知道他的電話號碼」,找不到他。Milgrom),今年72歲,敲他門的鄰居是83歲的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 Wilson)與妻子。米爾格羅姆與威爾遜的關係頗有點複雜,他們是鄰居,也是史丹福大學的同事,威爾遜還是米爾格羅姆讀博士時的導師。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020年10月宣布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其中病毒學家Michael Houghton是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全職教授,同時他也是阿爾伯塔大學李嘉誠病毒學研究所下屬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從2010年開始就在阿爾伯塔大學任職了。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近日,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塞門扎的論文是否造假,以及其本人是否知曉並參與論文造假,還需進一步調查證實,目前塞門扎並未對於論文涉嫌造假給予回應,不過,2位論文作者回應了相關問題。一位是塞門扎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索迪(Akrit Sodhi),他承認論文有兩張圖被"無意地交換了",但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中重複使用同一圖像。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本次諾貝爾獎共設置6類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而且受疫情影響,將於12月舉辦的頒獎晚宴將改為線上進行。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平分秋色,各自擁有兩名諾獎得主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另外,16人新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安德烈·海姆(資料圖)來源:錢江晚報 盧紹慶/攝  唯一一位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  安德烈·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有一位來自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已經年過八旬。他很早就同意參加今年的論壇,但疫情發生之後,他從大城市躲到了鄉下的私人寓所,閉門謝客。參加雲論壇,需要到他家安裝網絡設備,他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非常抗拒,流露了退出的想法。但我們的工作人員與他反覆交流溝通,也通過其他一些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終還是成功地說服了他。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丨Wikimedia Commons真的沒去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1964年,法國著名哲學家和作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瑞典那邊只好發公告說:給出去的獎不會收回,但不會舉行頒獎儀式。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 圖|University of Texas 這位因為姓氏原因被稱為「足夠好先生」的科學家,去年成為了諾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今年仍然在科研路上辛勤耕耘,5月份連發兩篇《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華 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再度啟航
    中國日報12月4日電(記者 馬振寰)近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麥可·楊(Michael 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PII)序幕。隨後,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還將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是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第六次登陸中國,自2011年以來,成千上萬的來自中國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有志科學家和學生從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中獲益。該項目旨在增進諾貝爾獎得主與全球科學界人士的聯繫,特別是促進與年輕科學家的互動,通過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的勵志故事與洞察,點燃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情與追求。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原標題:理論物理大獎狄拉克獎揭曉,MIT教授文小剛等三人獲獎本年度的狄拉克獎揭曉。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教授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該獎項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設立,每年頒發給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獎金5000美元。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