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已全部揭曉完畢。本次諾貝爾獎共設置6類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而且受疫情影響,將於12月舉辦的頒獎晚宴將改為線上進行。
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哈維·阿爾特 (Harvey J. 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
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美國病毒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是C型肝炎病毒。他是洛克菲勒大學的病毒學教授。他與Ralf F. W. 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 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州的醫生家庭。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他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工作擁有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方面的貢獻。羅傑·彭羅斯先進入倫敦大學的附屬中學,而後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CL)。
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1952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78年獲得波恩大學博士學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是天體物理學。現任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慕尼黑大學名譽教授。
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1965年生於美國紐約市,美國天文學家,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其「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1968年出生在法國的奧爾日河畔瑞維西,法國科學家,畢業於巴黎第六大學,後就職於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
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Doudna),1964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科學家,1989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醫學院。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10月8日,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1943年出生於紐約,現居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
10月9日,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
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
據世界糧食計劃署官方網站資料,每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都會向約80個國家的8000萬人口提供援助,是處於全球抗擊飢餓最前線、致力於抗擊飢餓、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並與各種社區展開合作共同改善營養狀況與增強恢復力的人道主義組織。
10月12日,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
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爾·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保爾·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1979年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現任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和社會科學教授、經濟學教授,至今還在哈佛大學和MIT授課。米爾格羅姆教授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博士學位,現任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威爾遜曾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和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其研究與教學涉及市場設計、定價、談判、及有關產業組織與信息經濟學的相關主題。
歷年來,世人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在選擇海外大學的過程中,諾貝爾獎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
畢竟這些大神們的高等教育背景,永遠是個津津樂道的話題。背後也代表著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流的教育水平。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平分秋色,各自擁有兩名諾獎得主。
而今年加州系又添三名諾獎得主。除了UCB的兩位,另一位物理學獎獲得者則是UCLA的任職教授。
那麼諾貝爾獲獎得主最多的是來自哪些學校呢?
維基百科曾經統計過1901年至2018年之間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來看看是否有你的夢校吧 ↓↓
根據統計,美國共有19所高校上榜;英國、德國均為4所;法國、瑞士、丹麥均有1所。
美國除了有傳統的哈佛耶魯家喻戶曉,更是有洛克菲勒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明尼蘇達大學等誕生了眾多諾獎獲得者。雖然這些大學排名不夠靠前,但它們在學術科研能力方面依舊獨樹一幟。這也再次說明了我們在出國留學規劃和申請中,不能單一維度追求大學的排名,排名只是學校的一個指標,並不是全部。
而從獎項分布來看,三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得主的國籍分布如下:
第一名:美國,281人次(42.7%)
第二名:英國,93人次(14.1%)
第三名:德國,72人次(10.9%)
這三個國家佔比合計超過2/3,壟斷性非常高。後面接著是法國33人次,日本22人次,瑞士20人次,瑞典17人次,荷蘭15人次,蘇聯/俄羅斯13人次,加拿大12人次,以上是前十名。
中國臺灣地區有3次(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三人同時為美籍華人),中國香港1次,他們主要都是在美國進行相關研究。中國大陸目前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獲獎。
可以看出,諾獎大多數集中在美英德加日等國家,同時也是眾多留學生熱門的留學目的地。
對於廣大留學生來說,這些國家特別是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教學資源和學術實力,培養出眾多諾獎獲得者的這些高校也是眾多中國留學生的夢想院校。
說不定一不小心,與你在校園擦肩而過的路人就是諾貝爾獎得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