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看,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數量反映了一所大學的質量。維基百科曾經統計過1901年至2018年之間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以下是TOP10,一起看看吧~
附2020諾貝爾獎獲獎情況:
TOP1
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獲獎人數:158人
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
哈佛大學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建立於1636年。哈佛大學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之一。
TOP2
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
獲獎人數:118人
世界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坐落於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是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劍橋大學在眾多領域擁有崇高學術地位及廣泛影響力,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TOP3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獲獎人數:107人
世界最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坐落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的伯克利市,被譽為「公立常春藤」,在學術界尤其享有盛譽。作為加州大學的創始校區,伯克利以自由、包容的校風著稱,其學生於1964年發起的「言論自由運動」在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幾代人對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TOP4
芝加哥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獲獎人數:98人
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常年穩居多家世界大學排行榜前十位。
芝加哥大學坐落於美國國際金融中心芝加哥,該校誕生了芝加哥經濟學派等眾多知名的芝加哥學派,創立了法律經濟學,是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學科的世界級學術重鎮。芝加哥大學於1890年由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創辦,素以盛產諾貝爾獎得主而聞名,約4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芝大相關。
TOP5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獲獎人數:96人
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世界頂級私立研究型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為美國大學協會的十四所創始院校之一,常春藤盟校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學之一,也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擁有世界一流的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新聞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工程學院等。
TOP6
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獲獎人數:93人
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創立於1861年,早期側重應用科學及工程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麻省理工學院依靠美國國防科技的研發需要而迅速崛起。麻省理工學院素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與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稱為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
TOP7
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獲獎人數:83人
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於1885年成立。
史丹福大學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南部帕羅奧多市境內,臨近著名高科技園區矽谷,與舊金山北灣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構成了美國西部的學術中心。史丹福大學為矽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眾多高科技公司的領導者。此外,斯坦福的校友涵蓋30名富豪企業家及17名NASA太空員,亦為培養最多美國國會成員的高等院校之一。
TOP8
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獲獎人數:73人
創立於1891年,世界頂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東北郊的帕薩迪納,在全球科技界久負盛名,在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均為世界頂級,還協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管理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1939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並在此長期任教,亦參與創建了噴氣推進實驗室。該校還是CBS美劇《生活大爆炸》的故事背景地。
TOP9
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獲獎人數:69人
位於英國牛津,世界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牛津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與劍橋大學並稱為牛劍,英國G5超級精英大學。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該校湧現了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培養了大量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國家元首。牛津大學在數學、物理、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TOP10
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獲獎人數:65人
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常春藤盟校成員。
普林斯頓大學位於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市,是美國大學協會的14個始創院校之一。普林斯頓大學以重質量、重研究、重理論的傳統享譽世界,普大堅持學術至上原則,至今,學校沒有開設社會上最熱門的學科:法學、商學、醫學,這與習俗追求以及社會時尚完全不同。
附: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諾獎成果
01
青蒿素每年「拯救2億人口」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人之一:屠呦呦
1972年,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療惡性瘧疾的青蒿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重大發現。
青蒿素已被廣泛用於瘧疾肆虐地區。僅在非洲,這就意味著每年超過10萬人因此得救。
02
史上第一張X光照片拍了一隻手
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人:威廉·康拉德·倫琴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在家中實驗時發現了X射線,他借妻子的手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X光片,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
1896年,X線便應用於臨床醫學,第一次在倫敦一婦女手中的軟組織中取出了一根縫針。今天,X射線診斷結果可顯示更清晰的細節。在現代數位技術的幫助下,X射線診斷還能提供人體內部三維圖像。
03
合成氨讓人類擺脫天然氮肥的局限
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人:弗裡茨·哈伯
19世紀以前,農業所需氮肥主要來自有機物副產品,如糞類、種子餅及綠肥。如能將空氣中豐富的氮固定下來並轉化為可被利用的形式,糧食問題就會得到極大緩解。
弗裡茨·哈伯是從事合成氨的工藝條件試驗和理論研究的化學家之一。1909年,哈伯率先從空氣中製造出氨,使人類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
04
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曙光
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人:弗雷德裡克·班廷、約翰·麥克勞德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在二十世紀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1922年夏天,班廷與麥克勞德從狗的體內分離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質,並把這種物質注入一條患有糖尿病、瀕臨死亡的狗,這條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現了好轉。這種物質正是胰島素。
05
青黴素讓人類不再恐懼細菌感染
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人:亞歷山大·弗萊明、恩斯特·伯利斯·錢恩、霍華德·弗洛裡
曾經,人類對細菌感染束手無策,無數人因此喪命。直到青黴素被發現,人類才開始逐漸脫離被細菌感染支配的恐懼,平均壽命得以顯著延長。在他們共同努力下,青黴素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生活、造福人類。
06
鋰電池:創造可充電的綠色新世界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人: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他們的研究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實現了商業化,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
1991年,索尼製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鋰電池,從此手機、照相機、手持攝像機乃至電動汽車等領域步入了可攜式新能源時代。
07
常溫常壓催化出便捷廉價塑料
1963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人:卡爾·齊格勒、居裡奧·納塔
20世紀50年代,德國化學家卡爾·齊格勒合成了齊格勒—納塔催化劑,並將其用於聚乙烯的生產,得到了支鏈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義大利化學家居裡奧·納塔將這一催化劑用於聚丙烯生產,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規整度的聚丙烯。
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的出現使得很多塑料的生產不再需要高壓,減少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對產物結構與性質的控制。
08
胃病罪魁禍首竟是幽門螺桿菌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人:巴裡·馬歇爾、羅賓·沃倫
以前的學者普遍認為胃酸不可能讓細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療胃病的根本方法。兩位來自澳洲的科學家羅賓·沃倫和巴裡·馬歇爾證實,幽門螺桿菌導致了胃炎和胃潰瘍。
潰瘍病從原先難以治癒、反覆發作的慢性病,變成一種短療程抗生素和抑酸劑就可治癒的疾病。
09
動物飼料因這一方法貯存更久
1945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人:阿爾圖裡·伊爾馬裡·維爾塔寧
現如今人們一年四季隨時可以買到牛奶、奶酪等奶製品,而在很久之前,由於冬季的飼料短缺,導致奶牛等牲畜的產奶量降低,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1924—1948年,芬蘭生物化學家阿爾圖裡·伊爾馬裡·維爾塔寧在赫爾辛基大學研究青貯飼料腐爛的發酵過程。由於發酵產物的乳酸能提高青貯飼料的酸度而終止發酵。基於此原理,他研究出一種AIV法,既可防止腐爛而又不影響其使用和營養價值。
10
試管嬰兒助更多家庭盡享天倫
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人:羅伯特·愛德華茲
1978年7月25日,「試管嬰兒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幫助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來到人間。他發現了人類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實現人類卵細胞在體外受精。
全世界大約有10%的夫婦遭受不育症的折磨,這一切都隨著體外受精技術的問世而得到解決,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