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歡

2017年10月12日 14:38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 

  諾獎:又尷尬了

  文/孫文曄

  最近兩年,諾貝爾和平獎頒得越來越尷尬。就在網絡籤名「要求收回翁山蘇姬諾獎」趨熱之際,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又揭曉了,不過,這回得獎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組織——「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ICAN)。

  諾獎花落非政府組織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也屬慣例。截至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共頒發了98次(其間有19年沒有授獎),共有131名得主,包括104位個人和24個組織。歐盟、聯合國維和部隊、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難民署、無國界醫生等調解國際衝突的機構,都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資料圖:諾貝爾獎章。

  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哥倫比亞總統桑託斯。然而,就在頒獎前一周,哥倫比亞全民公投,導致和平協議喪失合法性和執行效力,讓諾獎顯得有些滑稽。而籤署和平協議的另一方哥倫比亞革命武裝領導人隆多尼奧與獎無緣,則讓人指摘,諾獎只能頒給西方喜歡的人。或許是頒給個人風險大,這屆選個組織算是安全項。

  依據炸藥發明人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獲得者應當是「促進民族間之友愛、消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做出最多、最大貢獻之人士」。不過,自「冷戰」以來,設置熱點議題,似乎成了諾獎的又一個功能。

  本屆諾獎的議題設置,剛好契合當前熱點:「在我們生活的當今時代,核武器的風險大於以往任何時期。 一些國家正在對其核武庫進行現代化改造,而更危險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家試圖擁核,比如朝鮮。」

  挪威諾委會主席在宣讀決定時說,「國際社會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禁止地雷、集束彈藥和生化武器;但是對於更具有破壞性的核武器,卻尚未成為國際法律禁止的對象。非政府組織ICAN已經幫助填補了這項法律空白,到目前為止有108個國家作出了禁核承諾,稱為『人道主義承諾』。」

  然而,這種「人道主義承諾」有效嗎?要知道ICAN是一個聯合體,由超過100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組成,2007年在奧地利維也納正式成立,目前該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內部。雖然諾獎委員會說該組織「做出開創性努力」,但該組織對解除核武器到底有多少實質影響,卻令人生疑。

  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主任伊戈爾·科羅琴科接受俄媒採訪時認為,該組織對從實際上解除核武器,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力。畢竟這些決定由主要的核大國的政治領袖來定奪,而不是社會組織。

  雖然該組織一再表明「關注核爆受害者難以接受的痛苦」,但日本政府似乎也不買帳。由於日本沒有參加該條約,日本外長河野太郎在該組織獲獎後表示和該組織「在廢核的目標上一致,但達成的方式不同」。

  2017年7月,聯合國通過了在全球範圍內禁止核武器的公約, ICAN是主要倡導者。不過,由於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均未參加該公約談判,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概不參與,122國籤署的文件僅有象徵意義。

  聯合國尚且不能讓大國之間達成共識,一個每年預算約為100萬美元的非政府組織又能起什麼實質作用呢?顯而易見,真正決定裁減核武器進程的是現行的協議,特別是由核大國主導並參與締結的「核不擴散條約」。

  本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給ICAN,不僅多方不以為然,就連ICAN的執行總監菲恩也表示,剛聽到消息的時候還以為是惡作劇。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面對綠色和平組織持續不斷地反對轉基因,超過百名諾獎得主站了出來,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停止反對轉基因。目前,大約1/3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皆在聯合署名的名單中,這其中包括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知名科學家。
  • 川普該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前諾獎得主們有人讚賞有人不服
    距離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名單公布還有幾周時間,已被多人提名為候選人的美國總統川普是否將如願受到關注。截止到今年1月31日,共有301名候選人獲得提名,其中223個為個人,78個為組織。而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前法官和人權活動人士希林·埃巴迪(Shirin Ebadi)卻認為川普根本不可能贏得這一享譽國際的獎項。「我給川普的建議是:多談談民主與人權,而不僅僅只是關注核問題。如果伊朗實現民主,人民能夠上臺,那麼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她說。
  • 諾獎得主、iPS 細胞之父山中伸彌論文遭質疑
    諾獎得主、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之父、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 28 日在京都大學舉行記者會,就網際網路上有人對自己 2000 年發表在海外學術雜誌上的論文提出質疑一事稱,「論文的報告內容是正確的,這毋庸置疑」。山中解釋,「論文的研究結果已由多名研究人員再現,也不記得自己有違背研究倫理的行為」。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盤點臺灣「諾獎」往事:李登輝曾欲「買」和平獎
    ▲聲名狼藉的李登輝卻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資料圖)▲錢永健兩次落選「中研院院士」  臺海網10月16日訊 捲入醜聞的臺灣「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據傳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但因「經濟問題近幾十年來,臺灣憑藉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肯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此外,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諾獎得主,同時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他們定期回臺講學,也帶動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臺灣地區有多人曾獲提名,但都以落選收場。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 盤點這些年和平獎得主的那些事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以表彰該組織消除飢餓,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所做的貢獻。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以表彰該組織致力於普及核武器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相關知識以及爭取徹底消除核武器的努力。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圖片來源:PNAS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當之無愧深陷造假風波的塞門扎但另一方面,儘管獲得了諾獎的垂青,HIF(缺氧誘導因子)的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卻充滿了爭議,以至於 PubPeer 上被質疑的文章居然接近了 300 篇,其中就有十分之一來自塞門扎的團隊。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前瞻:川普未上名單,世衛組織最可能獲獎
    (圖源:諾獎官網)繼諾貝爾生理醫學、物理、化學和文學獎公布之後,2020年的諾獎公布又到了最受關注的和平獎頒獎環節。據諾獎官網公布的數據,今年共有318位候選人獲得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其中包括211名個人和107個組織。相較於研究成果需要時間驗證的科學類獎項和經濟學獎,諾貝爾和平獎似乎更具有「時效性」。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前瞻:川普未上名單,世衛組織最可能獲獎
    作者:時代財經 劉沐軒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頒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與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諾貝爾設立和平獎是初衷是阻止戰爭。(圖源:諾獎官網)繼諾貝爾生理醫學、物理、化學和文學獎公布之後,2020年的諾獎公布又到了最受關注的和平獎頒獎環節。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科學松鼠會質疑上海交大引進諾獎獲得者
    第1頁: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第2頁:不討論細節問題的物理就是耍流氓 第3頁:DNA不知何處來之生物學拍案驚奇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去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12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 談到格雷格 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 圖片來源:PNAS 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當之無愧
  • 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名單(1901—2015)
    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而獲獎  尼古拉斯·默裡·巴特勒(美國)卡內基爭取國際和平獎勵基金會主席  1932年 空缺  1933年 諾曼·安吉爾(英國)作家、經濟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成員。他因為自己的大量反戰著作得獎  1934年 阿瑟·亨德森英國)政治家,工黨創始人之一。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