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祖籍在山東日照,日照市科技館要把丁肇中科學生涯中對現代物理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6個著名實驗的模型都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

  7月12日晚,發生在科技館裡的這一幕,將科學家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

  電子無體積,有半徑,丁肇中獨闢蹊徑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但當PPT上多次出現「電子半徑小於10的負14次方釐米」的表述時,他又一次打斷設計師的話,「這個尺寸是在1965年的實驗中測定的,而隨著探測設備靈敏度準確度的提高,到了2003年L3實驗後,這個數字已經是小於10的負17次方釐米了,不能一概而論」。

  屏幕上出現一組實驗效果圖,丁肇中馬上表示有幾張「看不明白」,「這些圖是在哪裡找到的?誰提供的?」

  設計師頓時「露了怯」:「網上查到的。」

  丁肇中嚴肅起來:「這個不是實驗效果該有的樣子,這些圖連我都看不懂,讓別人怎麼理解?」

  普通人難以理解眼前這位實驗物理學家的固執和「不通人情」。他卻堅持:「我做實驗為什麼多年都沒出問題?因為我自己能力有限,不懂的事情一定不會說懂。你要給我解釋,尤其是航天的,我從來沒有做過航天的實驗,一切等我聽懂了之後再做決定。」

  AMS在太空中每天都發回海量數據,其分析過程繁瑣,但「去偽存真」是科學精神的重要一環。丁肇中表示,他通常組織2—6支國際合作隊分析同樣的數據。「最後將數據寫成一篇文章,這6組先討論,討論後所有人都到我辦公室來,我做投影,然後一句一句地念,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要討論,所以通常一篇文章要討論3個小時。之後又有很多的改變,再討論,通常要討論到第20遍。最後再發表。」丁肇中強調,假設有任何的懷疑,絕對不發表。

  在審查國際空間站的設計模型時,丁肇中發現裡面有錯誤,要求糾正,這難住了設計師:「設計製作國際空間站模型存在一定難度……」

  丁肇中問:「你們跟國際空間站那邊有聯繫嗎?」設計師答:「沒有。」「謝女士(丁肇中行政助理),請把我的手機拿過來。」儘管已是深夜,丁肇中執意撥通了國際長途,與國際空間站工作人員溝通,馬上解決模型中的錯誤……

  兩次匯報會,丁肇中共為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設計方案糾錯42處。

  專家點評

  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從「兩場匯報裡糾錯42處」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

  沒有人能輕易地獲得諾獎,是積累,是性格,是執著,是認真,支撐他們「鶴立雞群」。因為工作原因,我接觸過不少諾獎得主、院士大家。我發現,在他們身上,「眼裡揉不得一丁點沙子」的認真勁兒體現得非常突出,也正是這種近乎苛刻的認真,不怕繁瑣的執著,尋根究底的堅持,成就了他們常人難以企及的事業高度。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離不開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社會環境,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杜絕「差不多就行」的浮躁心態,重視積累,認真執著,用大成果、大項目為我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點評人:山東省科學院原副院長王軍成)

相關焦點

  • 【文化評析】丁肇中糾錯42處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
    【文化評析】 作者: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據報導,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剛剛過去的9月,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丁肇中和他的「暗物質」研究再次轟動世界: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有關宇宙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不過,這位78歲的物理學界泰鬥,昨天在與南京醫科大學師生面對面交流時坦言,早年他就讀南京南昌路小學時,成績並不太好,以至於一度生怕學校公布當年的成績單。
  • 為一個模型糾錯42處 82歲丁肇中告訴你什麼是科學精神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祖籍山東日照,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孜孜不倦、心無旁騖追求物理事業「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在丁肇中工作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是對丁肇中「沉迷」實驗物理的最好評價。不過在最初的時候,丁肇中選擇工程學,這個專業找工作容易,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得到父母的雙手贊成。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獎典禮,原本與往年無異,卻因為當年的獲得者——丁肇中堅持用中文演講,而多了幾分別樣的色彩。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率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丁肇中學了一年,成績平平,並沒有任何出挑之處。他的老師目光獨到,慧眼識珠,及時識別出「千裡馬」,建議他「趕緊轉專業,去學物理,同時念數學」。丁肇中一陣竊喜,老師說到他的心坎上,這正是他心中所願的。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除此之外,諾獎得主在12月的頒獎典禮上,還能獲得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2017年,諾貝爾單個獎項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被這筆巨額獎金「砸中」可不簡單。事實上,每年諾獎候選人都要經歷約一年時間「錘鍊」。從9月起,第二年的諾獎評選程序就已啟動。之後,候選人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審定,以及專家審查,才能成功「晉級」。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當天,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為新生寄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發言。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圖丁肇中:推翻大多數人的觀點才能向前走在開學典禮上,一位重量級嘉賓的出席讓全場學生振奮不已。這位嘉賓就是復旦大學校董、復旦大學榮譽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丁肇中在發言中說,他的家族和復旦大學有著百年淵源。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平分秋色,各自擁有兩名諾獎得主而今年加州系又添三名諾獎得主。美國除了有傳統的哈佛耶魯家喻戶曉,更是有洛克菲勒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明尼蘇達大學等誕生了眾多諾獎獲得者。雖然這些大學排名不夠靠前,但它們在學術科研能力方面依舊獨樹一幟。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圖說:魯加諾·馬亞尼(右一)物理學界真有「謝耳朵」上世紀60年代起,科學家們發現物質世界是由夸克和輕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本粒子組成,夸克間和輕子間有著相互獨立的對稱性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②
    劉霞 綜合整理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物理學獎篇1、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3、 「一問三不知」先生:丁肇中(因為發現J粒子而榮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次,央視《東方之子》欄目對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的問題,連續說了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