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2021-01-12 澎湃新聞

9月6日上午,復旦大學舉行了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來自世界各地的3900餘名新生參加了典禮。

當天,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為新生寄語。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發言。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圖丁肇中:推翻大多數人的觀點才能向前走

在開學典禮上,一位重量級嘉賓的出席讓全場學生振奮不已。這位嘉賓就是復旦大學校董、復旦大學榮譽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

丁肇中在發言中說,他的家族和復旦大學有著百年淵源。「我的祖父在這兒念書,我的父親在這兒教書,我現在在這給大家演講。」

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談到和物理的結緣,他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說,父親是數學系的教授,母親是心理系的教授,兩人都非常反對自己學習物理。「他們跟我說,學物理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的,要有特別的天賦。我就跟他們說,一個人在世界上只走一次,要靠自己的興趣,為了這個興趣才向前走,這才是有意義的。」

他還打趣說,距離自己獲諾貝爾獎已經過去40多年,幾乎認識每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考第一名的,主要的原因,特別是我自己,就是只對一兩門科學有興趣。」而這一兩門科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衝刺研究。

「你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書本上的東西都是別人已經做完的,那向前走就一定要推翻書本上的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向前走。」他勉勵新生,自然科學的精神,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服從少數。「把大多數人的觀點推翻以後,才能向前走。」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發言。 復旦大學 供圖

許寧生:放下考入復旦的榮光

在當天的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在祝賀新同學成為「復旦人」以外,還勉勵同學們放下考入復旦的榮光,認真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者。「思考大學學習意味著什麼?復旦大學學生這一新身份意味著什麼?未來四五年的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度過?」

許寧生說,大學生的任務不止於「學」,你們還必須學會獨立地選擇學什麼、如何學,怎樣在幹中學。「既要找準定位,把握方向,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也要在打牢專業基礎的同時,更多關注學科前沿、關注學科交叉領域,敢於自我突破、自我創新,積極參與融合創新,以開放的視野去開闢更大的世界,做掌握未來的復旦人。」

許寧生還指出,大學是一個促進個人自由發展的平臺,但自由絕對不意味著放任自流、任其所為。自由的前提是自律,他人的自由是你個人自由的前提,唯有自律才能實現更大的自由。他提醒新生,「進入復旦不過是你們在人生的長跑中取得了一個不錯的起跑位置,但暫時的領跑不意味著永遠領先,只有通過持續努力、刻苦鑽研,才能保持、鞏固和擴大你們的優勢。」

相關焦點

  • 丁肇中復旦開學典禮寄語新生:人生在世只有一次,要為了興趣向前走
    圖說:丁肇中寄語新生 來源/復旦大學 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張炯強)今天,復旦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在正大體育館舉行。復旦大學校董、榮譽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在開學典禮上為新生寄語。他表示,他們家與復旦大學有100年的歷史淵源,他的祖父曾在復旦求學,父親曾在復旦教書,自己也多次到復旦大學。丁肇中分享了他對科學研究的看法,「理論不能推翻實驗,但實驗可以推翻理論。」「自然科學的研究,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往往是多數服從少數,極少數的人把絕大多數的人觀念推翻了以後,才能向前走。」丁肇中鼓勵新生們,「書本上的東西都是別人以前做過的,勇往直前,要有推翻書本知識的勇氣!」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丁肇中說,現在,他的兒子學法律,大女兒學生物,小女兒學人文,「我從來不幹涉他們學什麼,就像我父母也從不幹涉我一樣。」  讓他獲諾獎的研究  曾用了5噸肥皂  1976年,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揚名,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新粒子的發現,證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質存在。但其實,早年研究「J粒子」時,他並不被人看好。
  • 丁肇中:我這一輩子做每個實驗都有大量人反對
    記者彭年 攝  昨日,受邀來漢參加第十二屆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的著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一出現,就引起媒體記者的強烈關注。  雖然經過長途旅行,76歲的丁肇中還是精神矍鑠。白色襯衫、黑色西裝褲,著裝簡約而樸素。全身上下的配飾,只有金絲邊眼鏡、手錶和婚戒。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聽聽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怎麼說。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
  • 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不過當他理直氣壯地把老師的話原原本本轉告給母親,卻招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學物理,當科學家,這是極個別的天才人物才能夠走的路,她並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有這種天分。但是丁肇中卻把老師的話牢牢記進心裡,無論母親如何勸說都不為所動,幸虧母親很開明,看著兒子一臉堅毅的樣子,默許了他的選擇。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獎典禮,原本與往年無異,卻因為當年的獲得者——丁肇中堅持用中文演講,而多了幾分別樣的色彩。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
  •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祖籍山東日照,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率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不過當他理直氣壯地把老師的話原原本本轉告給母親,卻招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學物理,當科學家,這是極個別的天才人物才能夠走的路,她並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有這種天分。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為什麼窮人逃不出「貧窮陷阱」?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這個獎曾預言五位諾獎得主,今年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獲「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宣讀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致頒獎辭。頒獎典禮過後,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主論壇開幕。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得主麥可·貝裡與查爾斯·凱恩,線上出席頒獎典禮並發表獲獎感言。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得主薛其坤出席頒獎典禮並作專題報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及體會》。
  • 復旦學者眼中的諾獎得主: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
    其中,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與上海、與復旦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為什麼窮人逃不出「貧窮陷阱」?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圖說:魯加諾·馬亞尼(右一)物理學界真有「謝耳朵」上世紀60年代起,科學家們發現物質世界是由夸克和輕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本粒子組成,夸克間和輕子間有著相互獨立的對稱性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即便塞門扎的原創性論文沒有涉及造假,但是,如果其涉及造假的其他論文的曝光時間如在2018年或更早,也許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就會花落他家了,因為諾獎注重聲譽,"愛惜羽毛"。大多數科學家都會"愛惜羽毛"。遵循科研倫理,實事求是,不涉入科研不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