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率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2020-11-06 秦思君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

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選擇物理後,他把自己的一生就全部交給了實驗物理,從青春壯年到古稀之年,他研究物理的盡頭始終毫不消退,一如既往地精神抖擻。

儘管名滿天下,但是他卻謙虛謹慎,面對滿天飛的提問,常常一問三不知,送上真實的四個字「我不知道」。不過他常懷赤子之心,關係祖國的科學發展,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受到國人的崇敬。

孜孜不倦、心無旁騖追求物理事業

「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在丁肇中工作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是對丁肇中「沉迷」實驗物理的最好評價。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丁肇中選擇工程學,這個專業找工作容易,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得到父母的雙手贊成。丁肇中學了一年,成績平平,並沒有任何出挑之處。

他的老師目光獨到,慧眼識珠,及時識別出「千裡馬」,建議他「趕緊轉專業,去學物理,同時念數學」。丁肇中一陣竊喜,老師說到他的心坎上,這正是他心中所願的。

不過當他理直氣壯地把老師的話原原本本轉告給母親,卻招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學物理,當科學家,這是極個別的天才人物才能夠走的路,她並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有這種天分。

但是丁肇中卻把老師的話牢牢記進心裡,無論母親如何勸說都不為所動,幸虧母親很開明,看著兒子一臉堅毅的樣子,默許了他的選擇。

自此丁肇中一頭扎進實驗物理的研究中,心無旁騖,每分每秒絕不虛度。正值青春年少,許多同學經常會相約一起去遊玩,可是他們邀請丁肇中的時候,總會得到一個毫不留情的回絕,他的理由始終如一:「我要搞物理研究。」

工作以後,他跟同事們一起工作,白天在一起合作,暢所欲言,探討學問。下班後私交卻很少,他還要做他的實驗。

單位經常要召開大會小會,有時一個會議就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人坐那裡聽著長篇累牘的報告,簡直昏昏欲睡。丁肇中對此不厭其煩,看著寶貴的時間譁啦啦溜走,他更是心疼至極。

後來他乾脆是有選擇地出席會議,一般無關緊要的會議上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因此許多不了解他的人都會認為丁肇中很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其實他們哪裡懂得一個科學家對事業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之心呢。

坦坦蕩蕩,一問三不知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用在丁肇中身上可謂恰如其分。

丁肇中是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學識淵博、鑽研深入,非常人所能企及。他金光閃閃的科研成就足可以讓他俯瞰芸芸眾生。

站位如此之高,他卻從不志得意滿、驕橫跋扈,在他看來,過往的成就不是拿來耀武揚威的旗幟,世界如此之大,茫茫宇宙還有那麼多未能破解之謎,自己不過是滄海一粟,所知所學實在是微不足道,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經常有記者千方百計來採訪他,面對著這位科學巨人,記者會拋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有些問題遠遠超出丁肇中的研究範疇。接到這些「刁鑽古怪」的難題,丁肇中不以為意,聳聳肩膀,雙手一攤,說道:「這個問題,我還真不知道。」

他的坦率直接讓記者大吃一驚,「不知道」這三個字代表著「無知」,從普通人口中說出來稀疏平常,可是從一個聞名遐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口中說出來就讓人詫異了。難道他就不怕被人恥笑?一個堂堂諾獎得主者竟也會有那麼多不知道的東西?

要知道如今不少事業有成的人面對公眾的時候,經常會侃侃而談,哪怕觸及到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也不會當場「露怯」,而是想方設法用更多的言語巧妙掩飾自己的薄弱點。他們不願意讓公眾看到自己的不足,總想著要維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給人一種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感覺。

不過,丁肇中卻認為做人要坦蕩,大膽承認自己「不知道」並不可恥,人無完人,反之要是不肯面對自己「無知」的事實,用各種謊話裝飾,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豈不是貽笑大方?

因此,丁肇中有一次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在短短的二十分鐘裡,他很坦然地回了他們五個「不知道」,這種嚴謹、誠實的求知態度令人肅然起敬,也許這正是他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吧。

胸懷祖國,帶領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丁肇中雖然長期生活在美國,還「陰差陽錯」加入了美國國籍,當時丁肇中母親在美國交流訪學,即將臨盆之際,趕緊收拾行囊準備回國待產。

不料在回國的前夕,孩子意外早產,出生在美國,擁有了美國國籍。可是在他的內心裡,從未忘記自己的祖籍在中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1976年,丁肇中有幸榮獲學物理學諾貝爾獎,應邀上臺發表獲獎感言,按照慣例,他必須用英語發表獲獎感言,可是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雖然成長在美國,實際上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應該用中文演講。

他的堅持讓舉辦方很為難,也讓美國政府大為惱火,美國駐瑞典大使三方五次上門勸說,希望他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丁肇中不為所動,執意如此,後來丁肇中成了第一位用中文演講的諾獎獲得者。

丁肇中說:「四千年以來中國在人類自然發展史上有過很多重要貢獻,今後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時間內,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丁肇中功成名就後,時刻不忘中國實驗物理的發展,他多次來到祖國開展學術交流,積極推進中國科學家與國家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

丁肇中的團隊科研水平極高,門檻也比較高,許多人削尖了腦子想要擠進去,但是每一個進來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選拔,丁肇中要求學生必須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在研究上。丁肇中主動把名額放給中國學生,也算是對祖國的一種報答。

小結: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古稀之年的丁肇中經常帶著子孫後代來到山東老家祭祖探親、遊覽山東名勝古蹟、品嘗山東特色小吃,每次來到山東,他心潮澎湃,難以平靜,這是他的根啊,他不僅自己要牢牢記著,還要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記著。

在如今大國博弈的大爭之勢,人才無疑是各國爭奪的焦點。丁肇中作為世界頂級科學家,雖然身處他國,可是不忘本,始終保持一個「中國心」,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全力以赴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為其他頂尖科學家重返祖國,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儘管名滿天下,但是他卻謙虛謹慎,面對滿天飛的提問,常常一問三不知,送上真實的四個字「我不知道」。不過他常懷赤子之心,關係祖國的科學發展,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受到國人的崇敬。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被稱作"一問三不知",大概率則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學無術或者沒有思想的人。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被稱作"一問三不知",大概率則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學無術或者沒有思想的人。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生而為人,立志、立業、立人,丁肇中教授可謂典範。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王鑫昕/中青在線 2017-09-28 15:54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代表人物:恩斯特·魯斯卡4不被卡脖子,中國需要諾獎得主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資料圖:2018年10月2日,諾獎委員會宣布,美國科學家阿希金 、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科學家斯特裡克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基礎學科,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意料之中,因為大部分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奇特粒子 引發物理學界興趣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與伯頓·瑞奇特(Burton Richter)兩位知名物理學者,分別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與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獨立發現第一個粲偶素J/y,而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現在葉樹偉發現的粒子Y(4260),是由一個粲夸克與反粲夸克組成,也就是一個粲偶素。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原標題:理論物理大獎狄拉克獎揭曉,MIT教授文小剛等三人獲獎本年度的狄拉克獎揭曉。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教授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該獎項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設立,每年頒發給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獎金5000美元。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 湯森路透預測2015年諾獎得主 華裔王中林上榜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馬麗)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值得一提的是,華裔科學家王中林因發明了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而榜上有名。 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據悉,作為2016創交會高端論壇的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其演講交流主題直指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而演講嘉賓均為國內外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全球各領域科學研究翹楚共同來蓉,縱論前沿技術的未來產業發展機遇與變革,探討世界前沿科技與中國西部尤其是四川實踐的對接探索。
  • 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在獲得諾獎時,全程用中國話演講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來回答!之前我們說了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到底有多厲害!儘管很多人對於楊振寧先生的私生活有著褒貶不同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一件事情是,楊振寧先生的規範場證明了三大力,讓他成為了當世物理界的第一人。那麼有沒有科學家能在百年內能超過楊振寧的呢?如果有這個可能!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核心提示 | 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追憶華裔諾獎得主錢永健:學術研究無國界之分
    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