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
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選擇物理後,他把自己的一生就全部交給了實驗物理,從青春壯年到古稀之年,他研究物理的盡頭始終毫不消退,一如既往地精神抖擻。
儘管名滿天下,但是他卻謙虛謹慎,面對滿天飛的提問,常常一問三不知,送上真實的四個字「我不知道」。不過他常懷赤子之心,關係祖國的科學發展,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受到國人的崇敬。
「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在丁肇中工作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是對丁肇中「沉迷」實驗物理的最好評價。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丁肇中選擇工程學,這個專業找工作容易,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得到父母的雙手贊成。丁肇中學了一年,成績平平,並沒有任何出挑之處。
他的老師目光獨到,慧眼識珠,及時識別出「千裡馬」,建議他「趕緊轉專業,去學物理,同時念數學」。丁肇中一陣竊喜,老師說到他的心坎上,這正是他心中所願的。
不過當他理直氣壯地把老師的話原原本本轉告給母親,卻招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學物理,當科學家,這是極個別的天才人物才能夠走的路,她並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有這種天分。
但是丁肇中卻把老師的話牢牢記進心裡,無論母親如何勸說都不為所動,幸虧母親很開明,看著兒子一臉堅毅的樣子,默許了他的選擇。
自此丁肇中一頭扎進實驗物理的研究中,心無旁騖,每分每秒絕不虛度。正值青春年少,許多同學經常會相約一起去遊玩,可是他們邀請丁肇中的時候,總會得到一個毫不留情的回絕,他的理由始終如一:「我要搞物理研究。」
工作以後,他跟同事們一起工作,白天在一起合作,暢所欲言,探討學問。下班後私交卻很少,他還要做他的實驗。
單位經常要召開大會小會,有時一個會議就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人坐那裡聽著長篇累牘的報告,簡直昏昏欲睡。丁肇中對此不厭其煩,看著寶貴的時間譁啦啦溜走,他更是心疼至極。
後來他乾脆是有選擇地出席會議,一般無關緊要的會議上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因此許多不了解他的人都會認為丁肇中很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其實他們哪裡懂得一個科學家對事業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之心呢。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用在丁肇中身上可謂恰如其分。
丁肇中是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學識淵博、鑽研深入,非常人所能企及。他金光閃閃的科研成就足可以讓他俯瞰芸芸眾生。
站位如此之高,他卻從不志得意滿、驕橫跋扈,在他看來,過往的成就不是拿來耀武揚威的旗幟,世界如此之大,茫茫宇宙還有那麼多未能破解之謎,自己不過是滄海一粟,所知所學實在是微不足道,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經常有記者千方百計來採訪他,面對著這位科學巨人,記者會拋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有些問題遠遠超出丁肇中的研究範疇。接到這些「刁鑽古怪」的難題,丁肇中不以為意,聳聳肩膀,雙手一攤,說道:「這個問題,我還真不知道。」
他的坦率直接讓記者大吃一驚,「不知道」這三個字代表著「無知」,從普通人口中說出來稀疏平常,可是從一個聞名遐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口中說出來就讓人詫異了。難道他就不怕被人恥笑?一個堂堂諾獎得主者竟也會有那麼多不知道的東西?
要知道如今不少事業有成的人面對公眾的時候,經常會侃侃而談,哪怕觸及到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也不會當場「露怯」,而是想方設法用更多的言語巧妙掩飾自己的薄弱點。他們不願意讓公眾看到自己的不足,總想著要維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給人一種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感覺。
不過,丁肇中卻認為做人要坦蕩,大膽承認自己「不知道」並不可恥,人無完人,反之要是不肯面對自己「無知」的事實,用各種謊話裝飾,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豈不是貽笑大方?
因此,丁肇中有一次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在短短的二十分鐘裡,他很坦然地回了他們五個「不知道」,這種嚴謹、誠實的求知態度令人肅然起敬,也許這正是他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吧。
丁肇中雖然長期生活在美國,還「陰差陽錯」加入了美國國籍,當時丁肇中母親在美國交流訪學,即將臨盆之際,趕緊收拾行囊準備回國待產。
不料在回國的前夕,孩子意外早產,出生在美國,擁有了美國國籍。可是在他的內心裡,從未忘記自己的祖籍在中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1976年,丁肇中有幸榮獲學物理學諾貝爾獎,應邀上臺發表獲獎感言,按照慣例,他必須用英語發表獲獎感言,可是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雖然成長在美國,實際上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應該用中文演講。
他的堅持讓舉辦方很為難,也讓美國政府大為惱火,美國駐瑞典大使三方五次上門勸說,希望他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丁肇中不為所動,執意如此,後來丁肇中成了第一位用中文演講的諾獎獲得者。
丁肇中說:「四千年以來中國在人類自然發展史上有過很多重要貢獻,今後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時間內,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丁肇中功成名就後,時刻不忘中國實驗物理的發展,他多次來到祖國開展學術交流,積極推進中國科學家與國家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
丁肇中的團隊科研水平極高,門檻也比較高,許多人削尖了腦子想要擠進去,但是每一個進來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選拔,丁肇中要求學生必須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在研究上。丁肇中主動把名額放給中國學生,也算是對祖國的一種報答。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古稀之年的丁肇中經常帶著子孫後代來到山東老家祭祖探親、遊覽山東名勝古蹟、品嘗山東特色小吃,每次來到山東,他心潮澎湃,難以平靜,這是他的根啊,他不僅自己要牢牢記著,還要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記著。
在如今大國博弈的大爭之勢,人才無疑是各國爭奪的焦點。丁肇中作為世界頂級科學家,雖然身處他國,可是不忘本,始終保持一個「中國心」,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全力以赴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為其他頂尖科學家重返祖國,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