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
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
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因為疫情的關係,維特裡希今年雖然不能親臨會場,只能在線上參加此次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但他仍對這次盛會充滿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瑞士化學家不僅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且已在上海科技大學當了六年的特聘教授。
「過去六年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裡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強有力的支持。」目前身在蘇黎世的維特裡希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說,包括在張江科學中心新建上科大在內,這些在基礎領域的「投入」都有助於上海打造更優渥、更具吸引力的科研環境。而舉辦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樣的盛會,也表明上海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迫切願望,願和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來自科學前沿的最新信息。
行走的「立體教科書」:科研管理可以如此高效
維特裡希的辦公室位於上科大人字樓8樓。推開門,這裡不僅十分整潔,且從辦公室的布置,就足以窺見「主人」的特點——極其認真。辦公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文件,不少文件上還貼有不同顏色的便條紙,上面一一做有記號。
「這一摞摞文件,都是他和同事開會前必讀的資料。維特裡希教授不僅做事嚴謹,講話也非常嚴謹。」通過維特裡希助手簡單的描述,記者一下子明白了外界對這位科學大咖的評價——不僅他的諾獎研究是一項「教科書級」的重要成果,對結構生物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本人對科研的執著、熱情和高效管理,更是一本立體的「教科書」。
過去的十個月來,維特裡希一直通過郵件和線上組會的方式,和上科大的師生們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繫。
就在本月中旬,維特裡希教授還給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的學生發來的郵件,要求學生們提交最近的工作報告。郭燦泳是維特裡希指導的博士生之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小年夜之前的一天,維特裡希教授還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和包括他在內的幾位研究所的博士生和博士後們一起吃工作午餐。「用餐期間,維特裡希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不少科學家的故事,信息量很大。」
維特裡希1938年生於瑞士阿爾貝格,1964年獲瑞士巴塞爾大學無機化學博士學位,從1980年起擔任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學校的分子生物物理學教授,還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市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客座教授。他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都說科學研究是在前沿領域賽道上的競爭,在無人區「探險」。越是一流的科學家,越是衝刺在最前線。
2013年,當維特裡希從校長手裡接過聘書、成為上科大第一位特聘教授後,他就把這份行走在科學前沿的「緊張與刺激」一併帶到了上科大iHuman研究所。
不管是談話還是開會,維特裡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高效。「維特裡希教授通常是對著課題組成員自己制定的研究計劃和工作進程表,和大家一起討論。」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劉東升說,這種「沒有寒暄、有一說一」的工作方式,實際上也對課題組成員提出了很高要求——每個人都必須以同樣的認真和嚴謹,來對待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維特裡希教授溝通,必須實事求是,絕對不能誇下海口或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否則責任自負。」 說到這裡,劉東升不由笑了起來。
可以幾年不發論文,但必須聚焦真正的「大問題」
和高效的科研管理範式相匹配,維特裡希之所以躋身世界頂尖科學家之列,還歸因於他超前的學術視野。2013年,尚在籌備期間的上科大就在維特裡希的建議和推動下,成立了iHuman核磁共振課題組。維特裡希開門見山,為課題組「定標」:可以幾年不發論文、不出成果,但研究必須堅持高起點——從一開始就聚焦真正的「大問題」。
讓上科大師生們特別欽佩的是,在65歲摘得諾獎之後,維特裡希仍然一路在科研上「狂奔」,他依舊高產,對科研的熱情絲毫不減。有統計顯示,維特裡希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已逾700篇。即便步入耄耋之年,他每年的平均發文數仍在10篇左右。這讓不少圈內學者感慨:「維特裡希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絕對高產,一點不亞於當打之年的學者。」
2018年4月,維特裡希在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此前,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拿到這張期盼已久的「中國綠卡」後,有一次,維特裡希受邀赴北京參加學術會議,到酒店辦理入住手續時,他專門掏出了這張「身份證」現場測試,結果發現「很管用」。維特裡希在多個場合都曾為這張「跨國身份證」點讚稱,「中國綠卡」為他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讓他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
潤物無聲的教育,就是最寶貴的學習經歷
對上科大的師生來說,無論是聽維特裡希上課、還是和他共事,本身都是一種享受,也是寶貴的學習經歷。
上科大為研究生開設的「結構生物學」選修課,維特裡希是主講教授之一。而更多本科生可以從在他開設的「我的科學生涯」講座中,領悟科學的求真,觸摸頂尖科學家有趣的靈魂。
不少聽過維特裡希講座的學生,對兩張圖片印象深刻,其中一張是他踢球時的矯健身影。維特裡希不僅是一位高產的科學家,還特別熱愛運動,尤其酷愛足球。另一張是他的磁共振成像照片。他從自己一張膝蓋受傷的磁共振照片講起,將核磁共振技術如何從檢測人體發展到對分子的檢測。他和年輕學子娓娓道來,講述核磁共振波譜學未來的廣闊前景。
都說科學家的問題意識很重要,而維特裡希則用他的親身經歷向年輕人證明:科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找對問題,持之以恆地做研究,就可以獲得不平凡的收穫。在上科大,維特裡希活躍的身影就是對學生們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科學,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
尤其是今年,因為疫情的發生,不少科研工作者都多少受到了影響。而維特裡希在接受採訪時不忘鼓勵年輕的科研人員:「各位年輕的同道,請大家保持耐心,向前看!相信新冠病毒最終被會徵服,你們這代科學家也會引領著世界繼續前進,在後疫情時代你們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樊麗萍
圖:上海科技大學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