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2020-11-01 光明網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

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

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因為疫情的關係,維特裡希今年雖然不能親臨會場,只能在線上參加此次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但他仍對這次盛會充滿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瑞士化學家不僅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且已在上海科技大學當了六年的特聘教授。

「過去六年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裡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強有力的支持。」目前身在蘇黎世的維特裡希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說,包括在張江科學中心新建上科大在內,這些在基礎領域的「投入」都有助於上海打造更優渥、更具吸引力的科研環境。而舉辦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樣的盛會,也表明上海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迫切願望,願和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來自科學前沿的最新信息。

行走的「立體教科書」:科研管理可以如此高效

維特裡希的辦公室位於上科大人字樓8樓。推開門,這裡不僅十分整潔,且從辦公室的布置,就足以窺見「主人」的特點——極其認真。辦公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文件,不少文件上還貼有不同顏色的便條紙,上面一一做有記號。

「這一摞摞文件,都是他和同事開會前必讀的資料。維特裡希教授不僅做事嚴謹,講話也非常嚴謹。」通過維特裡希助手簡單的描述,記者一下子明白了外界對這位科學大咖的評價——不僅他的諾獎研究是一項「教科書級」的重要成果,對結構生物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本人對科研的執著、熱情和高效管理,更是一本立體的「教科書」。

過去的十個月來,維特裡希一直通過郵件和線上組會的方式,和上科大的師生們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繫。

就在本月中旬,維特裡希教授還給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的學生發來的郵件,要求學生們提交最近的工作報告。郭燦泳是維特裡希指導的博士生之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小年夜之前的一天,維特裡希教授還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和包括他在內的幾位研究所的博士生和博士後們一起吃工作午餐。「用餐期間,維特裡希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不少科學家的故事,信息量很大。」

維特裡希1938年生於瑞士阿爾貝格,1964年獲瑞士巴塞爾大學無機化學博士學位,從1980年起擔任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學校的分子生物物理學教授,還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市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客座教授。他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都說科學研究是在前沿領域賽道上的競爭,在無人區「探險」。越是一流的科學家,越是衝刺在最前線。

2013年,當維特裡希從校長手裡接過聘書、成為上科大第一位特聘教授後,他就把這份行走在科學前沿的「緊張與刺激」一併帶到了上科大iHuman研究所。

不管是談話還是開會,維特裡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高效。「維特裡希教授通常是對著課題組成員自己制定的研究計劃和工作進程表,和大家一起討論。」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劉東升說,這種「沒有寒暄、有一說一」的工作方式,實際上也對課題組成員提出了很高要求——每個人都必須以同樣的認真和嚴謹,來對待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維特裡希教授溝通,必須實事求是,絕對不能誇下海口或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否則責任自負。」 說到這裡,劉東升不由笑了起來。

可以幾年不發論文,但必須聚焦真正的「大問題」

和高效的科研管理範式相匹配,維特裡希之所以躋身世界頂尖科學家之列,還歸因於他超前的學術視野。2013年,尚在籌備期間的上科大就在維特裡希的建議和推動下,成立了iHuman核磁共振課題組。維特裡希開門見山,為課題組「定標」:可以幾年不發論文、不出成果,但研究必須堅持高起點——從一開始就聚焦真正的「大問題」。

讓上科大師生們特別欽佩的是,在65歲摘得諾獎之後,維特裡希仍然一路在科研上「狂奔」,他依舊高產,對科研的熱情絲毫不減。有統計顯示,維特裡希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已逾700篇。即便步入耄耋之年,他每年的平均發文數仍在10篇左右。這讓不少圈內學者感慨:「維特裡希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絕對高產,一點不亞於當打之年的學者。」

2018年4月,維特裡希在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此前,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拿到這張期盼已久的「中國綠卡」後,有一次,維特裡希受邀赴北京參加學術會議,到酒店辦理入住手續時,他專門掏出了這張「身份證」現場測試,結果發現「很管用」。維特裡希在多個場合都曾為這張「跨國身份證」點讚稱,「中國綠卡」為他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讓他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

潤物無聲的教育,就是最寶貴的學習經歷

對上科大的師生來說,無論是聽維特裡希上課、還是和他共事,本身都是一種享受,也是寶貴的學習經歷。

上科大為研究生開設的「結構生物學」選修課,維特裡希是主講教授之一。而更多本科生可以從在他開設的「我的科學生涯」講座中,領悟科學的求真,觸摸頂尖科學家有趣的靈魂。

不少聽過維特裡希講座的學生,對兩張圖片印象深刻,其中一張是他踢球時的矯健身影。維特裡希不僅是一位高產的科學家,還特別熱愛運動,尤其酷愛足球。另一張是他的磁共振成像照片。他從自己一張膝蓋受傷的磁共振照片講起,將核磁共振技術如何從檢測人體發展到對分子的檢測。他和年輕學子娓娓道來,講述核磁共振波譜學未來的廣闊前景。

都說科學家的問題意識很重要,而維特裡希則用他的親身經歷向年輕人證明:科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找對問題,持之以恆地做研究,就可以獲得不平凡的收穫。在上科大,維特裡希活躍的身影就是對學生們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科學,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

尤其是今年,因為疫情的發生,不少科研工作者都多少受到了影響。而維特裡希在接受採訪時不忘鼓勵年輕的科研人員:「各位年輕的同道,請大家保持耐心,向前看!相信新冠病毒最終被會徵服,你們這代科學家也會引領著世界繼續前進,在後疫情時代你們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樊麗萍

圖:上海科技大學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文匯報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相信這代年輕科學家會引領世界繼續前進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維特裡希: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年輕科學家會引領世界繼續前進
    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
  • 每經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未來兩三個月是新冠...
    「未來將與新冠長期共存」當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趨勢似乎愈演愈烈,「接下來的兩三個月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如果疫苗可以成功推廣並起作用的話,世界將很快回到正軌。」維特裡希向記者表示。某種程度上,比病毒破壞力還要巨大的是忽視防疫過程中的科學精神,這給許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後果。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中國知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發表文章《對某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的意見》批駁了 「病毒來源實驗室」 的說法,稱以蒙塔尼的身份,他的這番言論有很強的欺騙性。蒙塔尼錯在了哪裡?作為 HIV 病毒發現者,他為何會迷信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說法?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原標題: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摘得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獎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日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來自瑞士的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在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了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他從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在上海張江創建了學校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
  • 諾獎得主領導團隊研發新技術:5分鐘檢測新冠病毒
    中國科學報10月12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該測試方法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來運行,可以在醫生的辦公室、學校和辦公樓中使用。相關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medRxiv。
  • 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人類終將跑贏病毒,相信我們能戰勝新冠
    今年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年份,可能很多人會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救命關聯起來。祁海老師,您是做免疫學方面研究的,您覺得諾獎的評選和今年的全球緊急衛生事件關聯有多大?我做細胞生物學相關的研究,細胞自噬曾獲得諾貝爾獎,去年細胞如何感知缺氧或低氧狀態也獲得諾獎。這些學者在進行諾獎工作時,並不是說一開始就朝著治病救人的目的,而是純粹對細胞這個最本質的生命活動的好奇,但這些研究成果最終對人類是有益的。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榮獲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我們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2020年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日前揭曉,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庫爾特·維特裡希教授榜上有名。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為圖右。佔該年諾貝爾化學獎的1/2。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人造 世衛澄清:COVID-19非人為或實驗室合成
    最近法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稱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考慮到他本身就是知名的病毒學家,這一論調引發全球譁然,人為合成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又活躍起來了。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並不認同,今天他們也作出了回應,稱目前所有可得證據都顯示新冠病毒來源於動物,並非人為操縱或者實驗室合成的。這幾個月來,不說民間的各種無腦猜測,從印度學者的論文到現在法國諾獎得主,專業人員也發出了不少混亂信息,呂克·蒙塔尼就認為,這個病毒是根據一個來自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製作的,之後,可能是無意中洩漏到實驗室外。
  •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羅漢堂連線四位諾獎經濟學得主和羅漢堂學術委員——麥可·斯賓塞(Michael Spence)、拉爾斯·漢森(Lars Peter Hansen)、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及阿爾文·羅斯(Alvin E.
  •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截至北京時間6月28日,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已破千萬。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羅漢堂連線四位諾獎經濟學得主和羅漢堂學術委員——麥可·斯賓塞(Michael Spence)、拉爾斯·漢森(Lars Peter Hansen)、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及阿爾文·羅斯(Alvin E.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特殊之年,曾經的得主也投身新冠研究
    據介紹,三位獲獎者取得了開創性發現,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C型肝炎病毒,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研發成為可能,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由此,2020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
    (抗擊新冠肺炎)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中新社東京5月3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有人假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免疫學家本庶佑之名,通過英語等語言傳播「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的」等虛假消息
  • 【諾獎團隊提出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
    2020-10-12 10:21:39來源:FX168 【諾獎團隊提出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
  • 未來大猜想2020丨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
    你以為他是個嚴謹的病毒學家,其實他是個會寫詩的文學青年。他就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嚴峻的新冠疫情,讓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備受關注。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評獎委員會說,此前對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已有不少發現,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
  • 2020諾獎得主新技術:5分鐘檢測新冠病毒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今年5月,兩個研究小組報告了一種基於CRISPR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大約1小時內檢測出病毒,比傳統檢測方法所需的24小時快得多。
  • 今年諾獎得主新技術:5分鐘檢測新冠病毒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該測試方法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來運行,可以在醫生的辦公室、學校和辦公樓中使用。相關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medRxiv。
  • 諾獎得主蒙塔尼耶「人造病毒」這一炮
    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發表《科學家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新冠病毒源自自然》,文中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派系內針對病毒源自中國生物研究實驗室的理論,美國的科學家們以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為證據來予以駁斥,並證明新冠病毒來源於大自然。
  • 新晉諾獎得主:抗擊新冠不會像C肝持久戰,疫苗明年有希望
    C肝病毒發現史對於眼下新冠疫情的借鑑意義,成為討論的焦點。C肝特效藥已經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病,但因這種RNA病毒的變異能力強大,迄今尚無疫苗問世。奧爾特相信,通過普及篩查和治療,人類能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消滅C肝病毒。而對抗新冠病毒,可能無需這樣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