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2020-06-30 金融界

截至北京時間6月28日,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已破千萬。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羅漢堂連線四位諾獎經濟學得主和羅漢堂學術委員——麥可·斯賓塞(Michael Spence)、拉爾斯·漢森(Lars Peter Hansen)、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及阿爾文·羅斯(Alvin E. Roth),探討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可能面臨的根本性轉變、新的解決方案思路,以及我們從本次疫情中可以和必須學到什麼經驗,才能更好地應對不斷蔓延的新冠疫情,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大流行病。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可·斯賓塞:1000萬不是最後的裡程碑,人類戰疫遠未結束

千萬大關不是最後一個裡程碑,人類對陣新冠病毒的戰鬥遠遠沒有結束。由於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可能出現較輕病症或無症狀,所以仍有大量病例尚未確診,目前看實際病例數比確診病例數預計高出5或10倍。確診病例往往已經嚴重到需要進行住院治療,因此受到的關注更多。但實際上,這兩個數字都很重要。輕度和無症狀病例具有傳染性,掌握這些人群的信息是指定有效遏制疫情對策的關鍵因素。

我和羅漢堂共同開發的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用全球人流大數據衡量經濟收縮度,可以近乎實時地追蹤132個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發展和經濟狀況。

整體來看,疫情以不同波次襲擊全球。首當其衝的是中國和幾個東亞國家,他們採取了非常快速果斷的措施控制了疫情,經濟雖經歷了大面積停滯,但時間短暫。第二波爆發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他們的行動較為遲疑,導致病毒在爆發前已經在人群中大量傳播。這些國家的經濟不但收縮幅度較大,且持續時間長,政策制定者必須在重啟經濟與病毒加速傳播的風險之間做出艱難的權衡。

第三波疫情正在發展之中,深受其害的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第三波疫情的模式與第二波類似,但令人擔憂的是,疫情在這些窮國難以得到遏制。這意味著,限制人流的措施沒有起到作用,或者由於這些國家的經濟非常貧弱,導致隔離措施無法在這些地區實行。

出乎意料的是,美國一些州和第三波疫情曲線非常相似,經濟尚未復甦,新確診病例增速超過治癒數。這是重啟經濟操之過急以及民眾不遵守甚至放棄隔離政策所導致。

儘管全球確診人數已經突破1000萬,但這場戰役還遠未結束。大多數發展國家還未進入平穩恢復期,但他們很可能不得不在病例加速上升的情況下重啟經濟。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2012諾獎獲得者 阿爾文·羅斯(Alvin E. Roth):必需更好地解決勞動市場的問題

新冠疫情是人類是社會前所未見之危機,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全新的信息和啟示。例如看似高效的全球供應鏈是脆弱的,當疫情剛開始爆發時,發達國家的醫院都出現了醫療物資和防護裝備的大面積短缺。疫情打斷了全球供應鏈,特別是湖北是眾多防護設備的製造業基地。另一方面,一些經濟學家達成了共識,救命的關鍵物資不應該按市場的價格進行分配,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就認為:政府應該按市場價格收購這些物資,並按需求緊急程度進行再分配,而不是按支付能力。

同樣,勞動力市場也產生新的啟示。政府出臺的大量保障就業的措施是有效的,它可以維持僱主與員工之間聯繫,當疫情結束後,就業就能快速恢復。以科技企業為代表,大量員工利用數位技術遠程辦公。但負面影響是,傳統的尋找新員工的面試和入職培訓沒有得到更新,企業必需重新設計這些流程。特別是對於新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也面臨這些挑戰。

疫情對勞動市場衝擊巨大,美國許多地區提前解除封閉的一個原因是,封鎖非常痛苦且代價高昂——幾乎擾亂了每個人的正常生活,並大幅增加失業率。然而一項研究表表明,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和物流情況對隔離政策的實施會有影響。例如,在芝加哥這樣人口稠密的城市,只允許必要工人工作的政策可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但在人口更稀少的地方,對死亡率幾乎沒有影響。地區當局應明智地考慮以上發現。

下一次,我們必須更好地處理勞動力市場問題。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2016諾獎獲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羅姆:減少恐懼,做好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

很多西方人最開始以為新冠病毒就像SARS和MERS一樣在亞洲傳播,但之後一個多月才發現,新冠病毒並非大號流感,而疫情已經愈發不可控制。3月初,人們開始用手肘和拳頭打招呼,一個月後,封鎖、社交隔離和戴口罩政策施行,如今大部分經濟已經關閉。

為遏制病毒而徹底關閉經濟似乎有些極端,我們應更多關注恐懼造成的負影響。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Austan Goolsbee和Chad Syverson(2020)發現,在封鎖期間,恐懼是導致人流放緩的主要原因。僅有7%的放緩是由封鎖造成,其餘大部分是由於恐懼(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原因)。

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減少恐懼上;具體來說,就是減少人們對感染病毒而死亡或受傷的恐懼。將最終目標定位為消除恐懼有助於協調減少恐懼的多種措施,包括政府通過透明和清楚地傳達其政策來減少恐懼;幫助民眾更多地了解傳播途徑,從而了解如何避免感染;嘗試用檢測和跟蹤來遏制病毒等等。

承認恐懼的關鍵作用,了解恐懼的來源,並專注於如何減輕恐懼,可能是協調抗擊疫情的更有效方式。病毒可能永遠不會被消滅,但將恐懼降低到可容忍的水平應該可以實現。只有當恐懼已大幅減少,經濟才能準備好恢復正常。

最後,疫苗可能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在我們獲得疫苗之前,我們不得不盡最大努力與病毒共存。歷史表明,有些病毒 的疫苗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即使發現了,也不會長久有效,或者風險太大,甚至適得其反(SARS就是明證)。因此,如果有治療方案和藥物能將新冠病毒降至可耐受、無生命威脅的疾病,那會是更現實、更快速和更長期的解決方案。當然,沒有理由放棄對疫苗的探索,但應該記住, 一個成功的治療方案可以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嚴重病症的風險,也可以大大減少恐懼,並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2013年諾獎獲得者 拉斯·彼得漢斯(Lars Peter Hans):在不確定的海洋上艱難航行

全球疫情確診數突破1000萬大關,全球各大經濟體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面臨艱難權衡。雖然我們看到一些國家的疫情得到控制,但我們必須保持警惕。隨著經濟重啟,日常活動恢復,復發的風險仍在。

我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太少,不確定性巨大。如何快速有效確定無症狀感染者?免疫測試有多可信?確診病例數量的數據有多大誤差?感染了這種疾病並成功戰勝它的人免疫力有多持久?何時才能獲得疫苗,可靠性如何?這些不確定因素不僅讓我們更難預測疫情的未來走向,但也讓設計開放經濟的"最佳"方法變得困難。審慎的政策必然要在這片"不確定性的海洋"中航行。

在應對經濟與健康之間的權衡之時,多方因素都要考慮進來,單靠流行病學家的知識是不夠的。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邊做邊學的行動學習法是必需的,我們要不斷探索,如何在維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保持社會的生產效率。今後的幾十年,人類如何重構經濟、社會和個人交往,我對此拭目以待。更重要的是,在如火如荼的抗疫之中,我們也不要忘記,要為未來可能的疫情和危機吸取經驗。

儘管當前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斷攀升,二次反彈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經濟前景撲朔迷離。但四位學者認為,如果我們從過去幾個月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各種教訓,我們就能取得進展,並獲得應對下一次危機的長期能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相關焦點

  •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來源:金融界網站截至北京時間6月28日,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已破千萬。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羅漢堂連線四位諾獎經濟學得主和羅漢堂學術委員——麥可·斯賓塞(Michael Spence)、拉爾斯·漢森(Lars Peter Hansen)、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及阿爾文·羅斯(Alvin E.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中國知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發表文章《對某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的意見》批駁了 「病毒來源實驗室」 的說法,稱以蒙塔尼的身份,他的這番言論有很強的欺騙性。蒙塔尼錯在了哪裡?作為 HIV 病毒發現者,他為何會迷信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說法?
  • 美國加州新冠確診人數破百萬 英國日增確診創新高
    當天,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累計突破10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23.8萬人。中新社記者 沙晗汀 攝 美洲:美國加州新冠確診破百萬例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3日10時25分,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為10546706例,其中死亡病例242622例。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3位得主分享760萬!網友:攻克新冠也...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得主分享760萬!網友:攻克新冠也能拿獎!和平獎最受關注?但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CNN評論員認為,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一般都會頒給那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成就,譬如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鋰電池方面的研究,而這項研究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基於此,關於新冠的科學研究獲獎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 新冠疫苗接受度全球調查結果公布,諾獎得主被曝論文造假 | 一周科技導讀
    新冠疫苗接受度首次全球調查結果公開發布10月21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發布了首次專門評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調查。2019年諾獎得主接連被曝出論文涉嫌造假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拉斯克醫學獎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學術交流活動,一些學會或協會很快反應過來,開始舉辦網上虛擬年會,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諾獎團隊提出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
    2020-10-12 10:21:39來源:FX168 【諾獎團隊提出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前日,WLF公號推送了她的專訪,獨家解析新冠疫苗的研發難點。迄今為止,已經有54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 全球新冠死亡逾125萬例 印度確診人數超850萬
    (抗擊新冠肺炎)全球新冠死亡逾125萬例 印度確診人數超850萬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 綜合消息: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疫情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7日16時33分(北京時間23時33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達49106931例,其中死亡病例為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諾獎得主領導團隊研發新技術:5分鐘檢測新冠病毒
    中國科學報10月12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該測試方法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來運行,可以在醫生的辦公室、學校和辦公樓中使用。相關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medRxiv。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諾獎評委會評論稱,塞勒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並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分析和實驗工具以理解、預測人類行為。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
  • 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要聞 | 61位諾獎得主參加!全球「最強大腦」匯聚上海,你也能與科學家們互動→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共有137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參加。儘管遭遇疫情,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增加。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將在三天的會期雲上相聚,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頂尖科學家聯動。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得主揭曉!今年的諾獎很特殊
    來源 | 央視、國際在線、參考消息2020年諾貝爾獎今天起至10月12日陸續頒布,受新冠疫情影響,傳統的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轉播頒獎典禮。Rice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動諾貝爾委員會對人數也是進行了嚴格控制,會場不超過30人。今年為何如此特殊?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人造 世衛澄清:COVID-19非人為或實驗室合成
    最近法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稱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考慮到他本身就是知名的病毒學家,這一論調引發全球譁然,人為合成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又活躍起來了。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並不認同,今天他們也作出了回應,稱目前所有可得證據都顯示新冠病毒來源於動物,並非人為操縱或者實驗室合成的。這幾個月來,不說民間的各種無腦猜測,從印度學者的論文到現在法國諾獎得主,專業人員也發出了不少混亂信息,呂克·蒙塔尼就認為,這個病毒是根據一個來自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製作的,之後,可能是無意中洩漏到實驗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