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受度全球調查結果公布,諾獎得主被曝論文造假 | 一周科技導讀

2020-10-27 科技導報

新冠疫苗接受度首次全球調查結果公開發布


10月21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發布了首次專門評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調查。西班牙科學家自今年6月起,對全球19個國家的13426人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71.5%的人表示,如果疫苗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他們很可能會接種;61.4%的人表示,如果僱主推薦,那麼他們會接種。

各地區之間存在差異,中國民眾的接受率為近90%。


2019年諾獎得主接連被曝出論文涉嫌造假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共42篇論文的圖片被質疑存在一圖多用、後期篡改等問題,時間跨度長達18年,少數文章更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該事件持續發酵後,與他同時獲得該獎項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也有多篇論文被匿名同行提出圖片等方面的質疑。兩位諾獎得主被質疑的論文並尚未涉及諾獎貢獻中提到的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在其官網上宣布了新增選的100位新院士,包括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也紛紛當選。

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陳竺、高福、曹雪濤等也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世界最短時間被刷新:274


德國歌德大學教授Reinhard Dörner領導的原子物理學家團隊首次研究了一個發生時長比飛秒短得多的過程——他們測量出光子穿過氫分子所花費的平均時間為247仄秒(zeptosecond,1仄秒為10-21秒),這是迄今科學家成功測量的最短時間,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化學過程。

該研究結果發表於今年10月16日發布的《科學》(Science)雜誌。


嬰兒似乎也在承受著塑料微粒進入體內的潛在影響

10月19日,《自然·食品》(Nature Food)公開的一項人類健康報告稱,使用含有聚丙烯(PP)的嬰兒奶瓶衝泡標準配方奶粉時,奶瓶可能會釋放出塑料微粒,最多能在每升液體中釋放1620萬個微塑料顆粒;且水溫越高,釋放量越大。

這意味著微塑料的暴露途徑突破了人們之前的認知,最脆弱的、位於初期階段的人類——嬰兒們也在經受塑料的影響。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在人類基因組圖譜發布20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宣布,他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首張測序草圖,囊括了人體約90%的蛋白質,有望幫助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從而為疾病預防和個性化醫學提供重要信息。

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精度可達單個原子級別

10月21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Yip等人和Nakane等人分別報導了使用稱為單粒子冷凍EM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的圖像,冷凍電鏡的觀察範圍縮小到了1.25Å,能準確對單個原子進行定位。

這些進展將幫助研究人員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更好地了解蛋白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工作方式,並有可能幫助設計更好的療法。


來源:科技日報、環球科學、科研圈、ScienceNature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接受度首次全球調查結果發布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21日發布首次專門評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調查相關研究表明,未來一旦有一種經證明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誕生,大多數人可能會接受,尤其是在中國等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的國家。不過,一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的猶豫不決也可能會阻礙全球實現群體免疫的努力。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這個無意的錯誤並不影響研究結果。另一項研究也是與塞門扎合作完成的;合作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拉坦(Rajiv R Ratan)稱,儘管有些圖片看起來幾乎一樣,但它們並不是同一張圖,當初做這些研究的人已經離開實驗室很久了,需要再仔細調查情況。此外,在受到質疑的論文中,有一篇文章已撤稿,兩篇已勘誤或更正。這些情況也說明,對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目前尚不能完全定論。
  • 首次新冠疫苗接受度全球調查結果發布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近日發布首次專門評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調查。相關研究表明,未來一旦有一種經證明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誕生,大多數人可能會接受,尤其是在中國等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的國家。不過,一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的猶豫不決也可能會阻礙全球實現群體免疫的努力。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不敢相信: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不敢相信: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他還將並將矛頭指向了武漢病毒所的 P4 實驗室,認為新冠病毒是實驗室中被人為造出,最終病毒意外洩漏導致了後來在人群中廣泛傳播。事實上這並不是新觀點。1 月份的一篇預印本網站 BioRxiv 論文就提出,新冠病毒中特有的基因片段和 HIV 很像,這不像是自然的結果,該論文作者是來自印度理工學院德裡分校的研究人員。目前這篇論文已被作者撤回。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論文造假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
    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論文造假已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嚴重損害日本科研信譽。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是日本乃至全世界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的重要機構。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綜述:論文造假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
    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論文造假已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毒瘤」,嚴重損害日本科研信譽。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是日本乃至全世界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的重要機構。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涉學術不端: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研究者不公平
    中國科學界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挽回信譽,打擊科研造假行為。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調查犯罪和當偵探,就像當科學家一樣,不是嗎?」結果今天,最先發現塞門扎論文問題的正是 「科學偵探」 克萊爾 · 弗朗西斯(Clare Francis)。此前,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 · 伊格納羅(Louis Ignarro),也曾被發現有 28 篇論文造假。
  • 2019年諾獎得主被曝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來源:研乎整理自PubPeer,bioworld,hanson臨床科研每年的諾貝爾獎頒布的那一周,全世界的科學家及科學關注者都屏住呼吸,並為獲獎者喝彩。諾獎得主及其故事也長時間霸佔我們的眼球。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諾獎得主都值得尊重。當學術造假與功名利祿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即使科學家最有影響、也最嚴謹客觀的諾貝爾獎也無法獨善其身。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生理與醫學諾獎得主被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截至目前,知名學術大家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竟有3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 上,其中29篇都是近兩周新掛出來,文章大多涉嫌「一圖多用,圖片PS」。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目前只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在 PubPeer 作出回復,其中涉及到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團隊。據科研圈查證,其中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國內某高校在職教授,並且曾獲得傑青資助。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這些涉嫌造假的論文都是發布於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時間跨度從2001年到2016年,長達16年,造假手段主要是通過一圖多用、數據PS,和地質大學在《Science》上的造假手段如出一轍,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論文造假不是我國的特產嘛。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本文來源:科研大匠整理自PubPeer,科研圈、bioworld,hanson臨床科研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 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