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受度首次全球調查結果公開發布
10月21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發布了首次專門評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調查。西班牙科學家自今年6月起,對全球19個國家的13426人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71.5%的人表示,如果疫苗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他們很可能會接種;61.4%的人表示,如果僱主推薦,那麼他們會接種。
各地區之間存在差異,中國民眾的接受率為近90%。
2019年諾獎得主接連被曝出論文涉嫌造假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共42篇論文的圖片被質疑存在一圖多用、後期篡改等問題,時間跨度長達18年,少數文章更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該事件持續發酵後,與他同時獲得該獎項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也有多篇論文被匿名同行提出圖片等方面的質疑。兩位諾獎得主被質疑的論文並尚未涉及諾獎貢獻中提到的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在其官網上宣布了新增選的100位新院士,包括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也紛紛當選。
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陳竺、高福、曹雪濤等也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世界最短時間被刷新:274仄秒
德國歌德大學教授Reinhard Dörner領導的原子物理學家團隊首次研究了一個發生時長比飛秒短得多的過程——他們測量出光子穿過氫分子所花費的平均時間為247仄秒(zeptosecond,1仄秒為10-21秒),這是迄今科學家成功測量的最短時間,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化學過程。
該研究結果發表於今年10月16日發布的《科學》(Science)雜誌。
嬰兒似乎也在承受著塑料微粒進入體內的潛在影響
10月19日,《自然·食品》(Nature Food)公開的一項人類健康報告稱,使用含有聚丙烯(PP)的嬰兒奶瓶衝泡標準配方奶粉時,奶瓶可能會釋放出塑料微粒,最多能在每升液體中釋放1620萬個微塑料顆粒;且水溫越高,釋放量越大。
這意味著微塑料的暴露途徑突破了人們之前的認知,最脆弱的、位於初期階段的人類——嬰兒們也在經受塑料的影響。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在人類基因組圖譜發布20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宣布,他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首張測序草圖,囊括了人體約90%的蛋白質,有望幫助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從而為疾病預防和個性化醫學提供重要信息。
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精度可達單個原子級別
10月21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Yip等人和Nakane等人分別報導了使用稱為單粒子冷凍EM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的圖像,冷凍電鏡的觀察範圍縮小到了1.25Å,能準確對單個原子進行定位。
這些進展將幫助研究人員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更好地了解蛋白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工作方式,並有可能幫助設計更好的療法。
來源:科技日報、環球科學、科研圈、Science、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