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2020-11-27 川北在線網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塞門扎出生於美國紐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貢獻是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

  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塞門扎出生於美國紐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貢獻是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其革命性的發現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而獲得諾貝爾獎。
 

  此次涉嫌學術不端有爭議的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多數論文是因為一圖多用或者圖片PS問題而引起爭議。但慶幸的是,早期的奠基性文章,即發現HIF因子並沒有引起爭議,並且後續有相關領域的學者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國內低氧生理學領域教授韓通(化名)表示:「如果這些奠基性的文章出現問題,那對學術界將是地震性的災難。」

  同樣是低氧研究領域的學者陳光(化名)表示:「如果早兩年發現此問題,塞門扎可能就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但既然已經頒發了,諾貝獎也不會因此撤銷。畢竟發現HIF因子等一系列工作還是很紮實的,有據可循的。」

  塞門扎的事件也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學術不端的事件。2018年哈佛大學教授Piero Anversa因學術造假被撤銷31篇論文;2014年日本小寶方晴子在 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被證實造假;2005年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在全球頂尖的《科學》期刊發表的有關幹細胞的研究成果被證實偽造,子虛烏有。

  不僅國外有很多學術不端的案例,中國很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也存在著學術造假、論文抄襲。2018年天津大學的劉某和廈門大學的林某,被發現兩人論文高度雷同,後來被證實都是由同一個代寫;2009年東北財經大學查實,該校統計學專業碩士袁新抄襲南京財經大學曾康寧的碩士畢業論文,最終袁新的碩士學位被撤回;北大歷史學系博士於豔茹的論文大篇幅的抄襲國外學者的論文。

  類似於這樣的學術不端的事件不在少數,我們對這些學者發表的論文崇拜至上,這些論文都將指導著後人進一步探究。任何一篇論文都可能成為一塊基石,試想如果基石本身就是錯誤或者不存在的,那麼後續所有的研究都將沒有了意義。陳光也表示:「類似於這樣的情況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讓人細思極恐。」

  在塞門扎涉嫌學術造假的將近40篇論文中,大部分論文塞門扎是通訊作者或者是合著者,可能並沒有參與實驗過程,只是作為宏觀指導者,或者僅僅是論文的掛名者而已。對於論文中造假的部分,塞門扎可能真的並不知情,但是他卻必須要為此負責任。

  大部分的科研生態是這樣的,一個導師是基本不會單槍匹馬的,是歸屬於某個科研團隊的。一個科研團隊中一定有一個大boss,是科研團隊的領軍者,這個boss一定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在 期刊發表過論文,有一定聲望和威望的,比如院士。在這個大boss下面會有很多小boss,也就是所說的導師,導師會有很多學生,比如碩士、博士、博士後,這樣的一群人組成一個科研團隊。

  1.資源共享,對於剛參加工作,初來乍到的導師往往沒有足夠的經費,不足以支撐整個實驗室的花銷,歸屬於某個團隊,則可以直接利用團隊現有的資源或者儀器,能夠迅速並順利的開展研究。

  2.建立人脈,在學術界,即使是某個學生,如果你是院士的學生,即使沒有特別 的論文,別人都會高看你一眼,更何況是導師。歸屬於科研團隊,可以讓你快速建立人脈並獲得關注。

  3.論文發表有保障,歸屬於科研團隊,當論文比較 時,就可以在發表時將大boss作為通訊作者或者合作者,當然要獲得本人的同意。論文在審稿時,審稿者也會或多或少給大boss些薄面,或者是一看是某大boss的論文,就會潛意識認為文章是不錯的,更容易通過審核。

  對於塞門扎事件,可能就是由於第3點,本人並不了解文章的細節。塞門紮下面的已經有很多老師對論文進行了審核,塞門扎可能僅僅是粗略看一下,掛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已。但是作為團隊的領軍者,團隊的任何問題都要負責任。

  教育部已對學術不端行為做了嚴格規定

  今年9月25日教育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頒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意見》,其中一點對學術造假行為做了嚴格規定。要加強學風建設,嚴懲學術不端的行為,學位論文造假將會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平臺。同時,也會增大論文的抽檢比例。

  為了進一步打擊學位論文造假的行為,淨化學術界風氣,教育部要求高校倒查近5年碩博學位論文作假的行為。並通報了廈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的3起作假行為的查處情況。

  由此可見,國內對於學術作假行為嚴懲不貸。在此情況下,相信沒有人再敢在論文上做文章了吧。塞門扎作為諾貝爾獎得主,也同樣會遭到質疑,論文也照樣會被查處,此事件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學術界更需要的真才實幹,那些子虛烏有、弄虛作假的行為終有一天會被拆穿。也希望所有的學者們嚴於律己,踏踏實實,保持學術誠信,還學術界一片淨土。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un99.cn/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圖片來源:知乎)從實際情況看,目前提出的涉嫌造假的40篇論文發表時間從2001年至2018年,未涉及塞門扎獲得諾獎的原創論文。塞門扎的最重要的兩篇原創論文分別發表於1991年和1995年,也是201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所提塞門扎"關鍵著作"的兩篇位列最前的論文。因此,塞門扎的涉嫌造假對其獲得諾貝爾獎和諾貝爾獎本身的權威、真實和聲譽並無太多的影響。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諾獎得主涉學術不端: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研究者不公平
    中國科學界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挽回信譽,打擊科研造假行為。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期刊 Cell Reports 的主編史蒂芬 · 馬修森(Stephen Matheson)在被問到為何如此相信塞門扎任通訊作者的一篇問題論文時,他直接表示「因為其中一位作者是諾獎得主」。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時間跨度長達18年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怎麼回事?具體詳情曝光令人驚訝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著名學術打假偵探克萊爾·弗朗西斯稱,在鎖定塞門扎作為「造假嫌疑人」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2020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但作為通訊作者,塞門扎負有最終責任。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深陷造假風波的塞門扎但另一方面,儘管獲得了諾獎的垂青,HIF(缺氧誘導因子)的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卻充滿了爭議,以至於 PubPeer 上被質疑的文章居然接近了 300 篇,其中就有十分之一來自塞門扎的團隊。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細思極恐,這種現象可能很普遍
    文/Rina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塞門扎出生於美國紐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貢獻是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其革命性的發現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而獲得諾貝爾獎。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Pubpeer 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主角就是這位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打假網站。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圖片來源:For Better Science 同時,記者 Leonid Schneider 也在其博客 For Better Science 發文,認為雖然這些被質疑對論文可能存在不負責的學生或者合著者,但作為通訊作者,塞門扎負有最終責任。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在很多國人心中,對我國和歐美科學家有兩個片面的認知:第一是把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家的唯一標誌,以此來貶低我國科學家;第二是認為我國科學家學術不端,造假成風,而歐美科學家從不造假,全是世界良心。但真的是這樣嗎?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達40篇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生理與醫學諾獎得主被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截至目前,知名學術大家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0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