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國人心中,對我國和歐美科學家有兩個片面的認知:
第一是把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家的唯一標誌,以此來貶低我國科學家;
第二是認為我國科學家學術不端,造假成風,而歐美科學家從不造假,全是世界良心。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國內有學術造假,我們承認,比如最近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吳豔、宋懷兵在《Science》上的論文因數據造假被撤,系我國首例,影響了我國在世界上的科研聲譽。
但歐美就沒有嗎?天下的烏鴉真的只有中國的黑嗎?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
這些涉嫌造假的論文都是發布於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時間跨度從2001年到2016年,長達16年,造假手段主要是通過一圖多用、數據PS,和地質大學在《Science》上的造假手段如出一轍,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論文造假不是我國的特產嘛。
這次造假影響美國學術圈和諾貝爾獎的權威!
美國一直是世界科學的殿堂,吸引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比如曾經在我國非常有名的青年科學家顏寧、許晨陽如今都在美國工作。
許晨陽當時離開中國去美國的原因就是:國內學術造假成風,科研環境惡劣所以才出走美國。當時,很多媒體網友都藉此大肆抨擊我國科研環境,謳歌美國科學精神。
如今看來,美國同樣存在學術造假,而且這只是冰山一角。
格雷格·塞門扎是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但其造假早從2001年就開始了,這將引起大眾對諾貝爾評審機制的懷疑:為何沒有發現其論文數據不對。如果發現了還頒發,那更是對諾獎公平性的踐踏。
這次造假,把諾貝爾獎拉下了神壇。
之前,美國因有世界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而被國內推崇備至,相反,我國因只有兩個諾貝爾獎得主而被網友責罵。
現在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衡量其科學發展的不是諾獎,也不是論文,而是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國已經處於科研成果爆發期,很多科研成果領先世界,比如抖音的算法、特高壓電、華龍一號核電、雷射技術、量子技術,都處於世界首位。
科技的作用是促進社會進步,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只有研發出能夠實用的科研成果,才算成功。
思瑪德教育作為一個致力於科教融合的教育機構,堅持「科技驅動未來,創新引領教育」,研發出了適用於全國各大中小學的未來學校智能系統,並榮獲了2020川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已經在300多家中小學投入使用,備受學校師生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