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學術造假,PS導師,亞洲友人。一位另類的科學家

2020-10-19 解螺旋

諾貝爾獎周剛過,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就是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Gregg Semenza

他與其他兩位William Kaelin、Peter Ratcliffe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獎。但現在他的論文在PubPeer上不斷被報導出現學術造假。

Gregg Semenza 195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74年從斯裡皮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遺傳學。之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在賓夕法尼亞兒童醫院進行博士研究。1986年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成為該校教授。

Gregg L. Semenza教授主要從事低氧誘導因子(HIF)相關領域研究,已發表論文400餘篇,被引用超過10萬次是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主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副主編。同時他還是美國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雙院士。2016年,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對於2019年獲獎的科學依據:「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源。氧氣的重要性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但是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卻一直未知。William Kaelin、Peter Ratcliffe和Gregg Semenza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他們在上世界90年代,發現了一種分子機制,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從而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這項發現為貧血、癌症和以及許多疾病提供了新療法。」

就像癌症研究領域的其他內容一樣,低氧領域也充滿了學術造假,只需單獨在PubPeer搜索「 HIF」(Semenza發現的低氧誘導因子)即可。本來當人們提到諾貝爾獎時,應該是崇敬,令人尊重的,但現實卻讓人跌破眼鏡。

有一些文章他僅僅是合作者,但是在許多情況下,Semenza是作為通訊作者,因此最終的責任人是他。畢竟,諾貝爾獎承認的獲得者還得看最重要的通訊作者(大通訊)。

在Semenza獲得諾貝爾獎之際接受《臨床研究雜誌》(JCI)採訪時表示: 「我年輕時假裝我是一名聯邦調查局特工,其實調查犯罪,跟做科研很像。不是嗎」

現在,「科學偵探」克萊爾·弗朗西斯(Clare Francis)對Semenza的論文進行了調查。截至到10月16號,有32篇文章出現問題,超過了另一位作假大亨同時也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Louis Ignarro,被爆28篇論文),因此Semenza的作假還是相當嚴重的


P圖技術一脈相傳

閒言少敘,讓我們看看Semenza教授都有哪些「戰績」,首先是一篇8年前有關HIF-1的論文:

圖A中的條帶,這兩條看起來像是複製粘貼了。圖6使用了完全無關的實驗樣本。從條帶的形狀和間距來看,β-肌動蛋白印跡與圖B和圖G中的凝膠都不匹配。不過研究結果在另一篇文章被撤回,明顯是心虛的表現。

或者是這篇7年前的論文,又由Semenza擔大通訊,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們展示了他的美圖秀秀能力。

論文的第一作者Daniele Gilkes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助理教授,是Semenza的得意門生,與其導師關係密切。或者有人認為Semenza過於繁忙,不清楚他的博士後在做什麼。

我們這裡引用Daniele Gilkes說的話:「有一位既是臨床醫生又是科學家的導師對我的培訓極為重要和有影響力, Gregg幫助我專注於可以對改善研究結果而產生影響。」 這句話就很有深意啦,到底什麼叫做專注於改善研究結果,那就不得不讓人思考。

她還指出,即使實驗室中有多達15人,Semenza始終會迅速回答她的問題。她表示也可以像她的導師一樣如此的關心自己的學生,不過很遺憾,這是很難去模仿的。


不知道Gilke現在有沒有教她的學生「 Photoshop的藝術呢?結果不得而知。不過這兒另有一篇她一作的文章,同樣來自於Semenza實驗室,同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校長Denis Wirtz也是這篇文章的合作者。

這裡貌似採用了模糊軟體

有趣的是,這位副校長還要以此身份負責調查我們諾貝爾獎得主論文是否涉嫌研究不當行為,調查內容包含他自己有參與的那篇文章。不知道副校長同志能否大義滅親。


下一篇來自Semenza實驗室的Gilkes等人的論文,同樣Wirtz是合作者,也是唯一成功的撤回文章因為PNAS從來都不關心此類事情,因此肯定不會發表(即,並非真正的同行評審)論文。而這篇文章同樣由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Semenza親自貢獻。

HIF2a條帶被重新使用,經過一些拼接,樣品標籤保持不變。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只把這裡抹去而不改其他結果?

來自Semenza實驗室的下一篇論文(由Gilkes等),其中圖5C在2013年進行了修訂,因為它存在「不正確性」。但是該雜誌未給出更加詳細的說明,另外提一句,Semenza是該雜誌的副主編。

當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2020年1月作為JCI 的副主編接受同事Elyse Dankoski採訪時,他被問到:「當你評估在一篇提交的文章時,你的評判標準是什麼?」。他回答很有趣:非常簡單,只需回答兩個問題:這部作品新穎且有影響力嗎?論點支持充分麼?

讀到這裡,親愛的讀者你覺得他克隆的條帶是否足夠新穎和有影響力,並且是否能夠充分支持Semenza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實驗室獲得諾貝爾獎呢?


中日韓友人

我們再展示一些Semenza教授的作品,首先是作為合作者的文章例如,Semenza與芝加哥大學的Nanduri Prabhakar合作。Prabhakar甚至在Semenza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在JCP上寫了一篇社論。足以看出他們關係是有多「鐵」。

以下三篇論文均來自芝加哥, 第一作者為Guoxiang Yuan ,但讓人思考的是,如果沒有搭上Semenza這位 「諾貝爾」先生作為合作者,這些文章還會在這種級別的期刊上發表麼?至少肯定不是在PNAS上,那麼Semenza先生對這些文章有什麼「貢獻」呢,可能是幫助它們繞過同行評審直接刊登



如此之多的複製粘貼讓人感到震驚和沮喪,但是更令人沮喪的是,這份期刊都不會撤回它們,或者說一開始就不會撤回,因為Semenza獲得了諾貝爾獎。

此外另一篇合作論文出現類似問題,促使一位Cell Press的編輯承認,Semenza根本不在乎基本數據的完整性。

Clare Francis:「p-AKT看上去與其他3個的印跡不同

基本上,磷酸化AKP印跡來自不同的凝膠,沒有進行上樣控制但在Cell Reports總編輯Stephen Matheson寫信給Clare Francis中表示:「我同意你觀點,但我認為那不是問題,我根本不需要這些都來自同一方面。」在被問到為何如此相信時,這位主編表示,因為其中一位作者獲得了諾貝爾獎。

順便說一句,Semenza是該論文中唯一的非中國作家,那麼他的作用不言而喻。確實,有時候一些論文會加上一些沒有實際貢獻的名字。但是Semenza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使該論文發表在Cell子期刊上,而且還有助於他們繼續在那裡發表文章。

Semenza的慷慨遍及世界,這此是幫助來自韓國學者在Cell Press發表論文,Semenza的名字再次脫穎而出,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實驗室唯一的貢獻者。

Molecular Cell的審稿人對此沒有任何疑問?好吧,可能因為作者頂著諾獎光環。Cell Press 和Elsevier會對虛假數據不予理睬,但是折磨動物呢?

這項研究是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實驗室完成的,真的沒人注意到這些腫瘤長得如此巨大嗎?以至於這些可憐的老鼠必須遭受如此可怕的痛苦。根據美國《實驗動物管理和使用指南》這些裸鼠應該早在腫瘤變得如此大之前就被安樂死了嗎?作者不會注意,那編輯還有審評人也熟視無睹嗎?現在腫瘤學的文章都可以這樣肆意妄為?難道還是因為其中一位作者獲得過諾貝爾獎嗎? 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好吧,我們還是說回克隆的蛋白質印跡帶吧,至少他們還很有趣,這有一些Semenza博士早期的作品,是他與日本Kiichi Hirota 合作發表的文章


還是複製粘貼的老戲碼

Hirota在1999年至2002年擔任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客座教授,同時成為Semenza的合作者。前者在 Nature Genetics 發表的文章,同樣被指出在凝膠條帶存在偽造現象。

2019年,Semenza受Hirota之邀在關西醫科大學為學生做科研講座。他們的關係真的情比金堅,不愧是多年的戰友。最後Semenza深情「告白」 You are where I once was, I am where you will someday be

2011年,Semenza與他的日本同事們一起撤回了Tomita等人2007 年在Biochemical Journal上發表的文章,並表示由大通訊Naoki Mori對於文章中的虛假數據承擔全部責任

有意思的是,當他獲得諾貝爾獎,Semenza在接受ACS採訪時說:「所有科學都是協作的成果。我在實驗室中有所有這些努力工作的博士後、研究生和本科生。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工作。我的實驗室中有一群非常好的人。我挑選人員的主要標準是,良好的協同能力,因為我們在一起花費了很多時間。」

「我們不禁要問,Semenza教授因為他的實驗室發表的文章獲得大量獎項與榮譽,甚至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那現在是不是要為你虛假實驗數據買單呢?


放眼望去,近幾年,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現在的科研要求越來越高,論文發表越來越難

所以,我很想把一個優質的課程推薦給大家!一個可能改變所有醫學生一生的課程

發文套路啟蒙訓練營

後臺私信「報名」

活動期間免費學習


—END—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涉學術不端: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研究者不公平
    摘要:許多西方科學家拒絕閱讀來自中國的研究報告,因為他們不信任中國。這對許多誠實的中國研究人員極不公平。中國科學界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挽回信譽,打擊科研造假行為。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包括存在圖片部分內容複製粘貼嫌疑;一圖多用以及存在對圖片的ps刻意塗抹痕跡等。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弗朗西斯稱,在鎖定塞門扎作為「造假嫌疑人」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弗朗西斯稱,在鎖定塞門扎作為「造假嫌疑人」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在很多國人心中,對我國和歐美科學家有兩個片面的認知:第一是把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家的唯一標誌,以此來貶低我國科學家;第二是認為我國科學家學術不端,造假成風,而歐美科學家從不造假,全是世界良心。但真的是這樣嗎?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主角就是這位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屬下論文造假,日本第一個本土諾獎得主"躺槍"
    根據京都大學內部的調查報告,這篇論文中6個主要數據全屬造假,6個補充數據中則有5個造假,對此,山水康平表示承認造假並已經向期刊提議撤回論文。平心而論的話,山中伸彌這次其實有點「躺槍」的意味,畢竟一個研究所內幾十個科學家,個別人素質低下也是難免,山中伸彌作為所長也不可能去核對每一個下屬的原始數據。而且本次造假事件的應對也比較得體,山水康平去年三月發表文章,七月遭人舉報,京都大學八月開始「全面調查」,九月成立專門調查組,今年一月得出結論,相關人員也得到了相應的處分。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 談到格雷格 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Pubpeer 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主角就是這位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2010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2 年,塞門扎入選醫學研究所。2016 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9 年與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了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佔了一大半。
  • 2019年諾獎得主被曝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來源:研乎整理自PubPeer,bioworld,hanson臨床科研每年的諾貝爾獎頒布的那一周,全世界的科學家及科學關注者都屏住呼吸,並為獲獎者喝彩。諾獎得主及其故事也長時間霸佔我們的眼球。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諾獎得主都值得尊重。當學術造假與功名利祿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即使科學家最有影響、也最嚴謹客觀的諾貝爾獎也無法獨善其身。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上世紀70年代,他在羅徹斯特大學就讀哲學博士期間,他的導師一度認為他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學生,天性也比較疏懶,論文也沒法發表,差點輟學,剛畢業時也找不到工作。不過,最後他去了該校商學院找到了一份講師的工作,從此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新京報:你何時選擇他做導師的呢?餘方:2000年秋季入學,我就選塞勒成為導師。新京報:師從塞勒這麼多年,你對他的學術風格如何評價?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2020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主角就是這位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