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研乎整理自PubPeer,bioworld,hanson臨床科研
每年的諾貝爾獎頒布的那一周,全世界的科學家及科學關注者都屏住呼吸,並為獲獎者喝彩。諾獎得主及其故事也長時間霸佔我們的眼球。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諾獎得主都值得尊重。當學術造假與功名利祿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即使科學家最有影響、也最嚴謹客觀的諾貝爾獎也無法獨善其身。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M.D., Ph.D.(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雙學位), 來自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醫生,醫生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爵士,M.D. (英國劍橋大學), 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腎病科醫生,醫生科學家;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M.D. (美國杜克大學), 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腫瘤科醫生,醫生科學家。
他們因「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而獲獎。
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後,三位獲獎者之一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下面兩個連結中看到更多涉嫌造假的論文及其細節: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0/10/07/gregg-semenza-real-nobel-prize-and-unreal-research-data/
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semenza
這些被質疑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時間跨度從2001年到2016年,論文發表的期刊包括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NAS、Cell Metabolism、Oncogene、Oncotarget、Cancer Research、JCI 等期刊。
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所涉及的學術不端,主要是一圖多用,圖片PS等。目前僅有一篇被質疑論文得到作者回應,作者回應稱「論文中無意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結論」。
以這篇2008年發表在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雜誌的論文為例,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被引用次數高達1405次,妥妥的超級高被引論文。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如今已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然而,這篇高被引論文近日被發現存在多處學術不端。
圖9F,一圖多用,WT組和KO組圖片高度相似。
補充圖片6,使用了PS擦除了部分圖像。
補充圖片6,放大後還能看到有三個不應該出現的白點,應為P圖留下的痕跡。
圖8A,同樣使用了PS擦除了部分圖像。
圖3B,存在明顯人為P圖痕跡。
其他被質疑的數十篇論文情況類似,不再一一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打開文末連結查看。
部分被質疑論文列表:
網頁連結:
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