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合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對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近日卻有消息稱,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生理與醫學諾獎得主被涉嫌論文造假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截至目前,知名學術大家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時間從2001年到2018年,跨度長達18年,質疑點在於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疑似存在倫理問題。其中,涉及「乳腺癌」、「冠狀動脈異常」、「高血壓」、「紅細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論文超過一半。
好在,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公示的塞門扎的兩篇「關鍵著作」並沒有被打假。業界人士表示,「塞門扎最重要的貢獻是他上世紀90年代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這批被曝有問題的論文不在其中。」
該業內人士還表示,「如果早兩年出現這種情況,塞門扎很可能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但即便現在曝出來了,他的諾貝爾獎也大概率不會因此撤銷。畢竟歷史上諾貝爾獎還曾頒發給完全錯誤的研究、錯誤的結論,但也沒有過撤銷的先例。」
附Pubpeer上塞門扎被爆涉嫌造假的論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圖多用
P圖
實驗鼠被質疑腫瘤長得過大,存在倫理問題
目前,遭到質疑的文章中,已有一篇被撤稿,兩篇已勘誤或更正。
公開資料顯示,格雷格·塞門扎1956年出生於紐約,歷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全職教授、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項目主任。上世紀90年代初期,塞門紮實驗室發現了低氧誘導因子HIF-1,並在1995年純化克隆了它。此後,拉特克利夫和凱林發現了HIF的降解機制。近年來,塞門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HIF-1與腫瘤、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慢性肺病等疾病的關係。
2019年,塞門扎因「在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發現」而與其他兩位科學家——拉特克利夫和凱林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國內曝光多起論文造假事件
國際醫學界論文造假震動學術圈,國內醫學界也不遑多讓,接連曝出論文造假事件。
就在今年5月份,多所國內知名醫院被指造假,8 篇無關論文數據完全一致。「打假名人」Elisabeth Bik 博士在推特曝光,8 篇中國學者署名的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雖然屬於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種、不同蛋白表達,但這些論文得出的數據結果卻一模一樣。8 篇論文中,除一篇於今年發表外,其餘都發表於 2017-2018 年。此事件在 PubPeer 也引發了討論。
這次學術造假事件涉及多所國內知名醫院,包括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醫院、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齊魯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從文章署名來看,作者包括一線醫生、主任副主任醫師等。
今年9月份,科技部通報了9起論文造假案件,其中有7起發生在醫療領域,涉及多家大三甲醫院,涉案醫務人員包括知名專家、副院長、科主任,也不乏普通醫生。
雖然被通報的九起論文造假涉案人員均已遭到處理,包括追回項目資金,免職、撤銷招生資格、取消項目資格等,但如果不剎住論文造假的「邪風」,學術界的環境必將繼續惡化。
對此,科技部強調,將強化監督檢查,加大懲處力度,對科研違規行為進行查處,絕不姑息。
教育部方面也加大了論文造假的查處力度,9月22日,教育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明確提出將學位論文造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全國公示。
嚴查嚴打之下,後續還會有更多類似案件曝光。希望醫學界人員不要以身試法。
..........
來源:醫藥觀察家網
責編:淮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