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猜想2020丨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

2020-12-05 央視新聞

「諾獎電話是我聽到的最棒的鬧鐘!」

「我想和你們分享我的獎金啊……但我得先去問問我愛人同不同意。」

「你問我諾獎如何改變我的生活?它讓我意識到我曾經是有生活的。」

你以為他是個不苟言笑的醫學家,其實他是個風趣幽默的段子手。

你以為他是個嚴謹的病毒學家,其實他是個會寫詩的文學青年。

他就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

嚴峻的新冠疫情,讓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備受關注。2020年10月5日,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賴斯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共同成為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哈維·阿爾特 (Harvey J. 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評獎委員會說,此前對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已有不少發現,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今年的獲獎者在與血源性肝炎的鬥爭中做出了「決定性貢獻」,他們的發現使針對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迅速發展。如今,C型肝炎已被定義為一種可治癒的疾病。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央視新聞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專訪了這位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收穫需要時間 還好我足夠長壽

哈維·阿爾特與C肝病毒的「對決之路」跨越了整整半個世紀,他將這50年稱為「沒有明確方向的追尋」。

被問及如何在這條路上堅持那麼久時,他說:「你並不總是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最初的目標並非發現新的病毒,那是隨之而來的事情。很多時候,科學研究是漸進式的,你無法知道終點,但一個發現會帶動另一個發現。我無法在中途停止,否則就太可惜了。當然,我也很慶幸自己健康、長壽。」

同時,他非常感激所在研究機構允許他專注於C肝研究,他強調一定要對基礎研究留有空間、時間和自由度。

人類從不缺乏戰勝病魔的能力 對抗擊新冠充滿信心

對於能否成功應對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阿爾特教授滿懷信心。

「有時,收穫需要時間。」這既是阿爾特對C肝病毒發現之路的感慨,也適用於當下人類正在面臨的新冠病毒之戰。

「當下大家如此關注這場疫情,是因為它持續的時間比人們預期的長得多。另外,如果人們遵守規則,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科學地佩戴口罩,感染率就會低得多。」

在阿爾特教授看來,新冠病毒不同於C肝病毒,研究周期不會那樣漫長,人們目前已對新冠病毒有相當多的了解。他所在的團隊,已經檢測出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並對病毒蛋白及產生的抗體完成了所有測試。

目前他所在研究機構已有幾款疫苗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預計2021年就會問世。他相信,在全球科研工作者的齊心協力下,病毒研究和抗疫的進程一定能大大縮短。

諾獎讓我意識到我曾經擁有生活

「10月4日後,我的人生全改變了。無數人來向我請教問題,仿佛我忽然間擁有了此前幾十年都未曾擁有的大智慧。」

被問及諾獎如何改變他的生活時,阿爾特教授說:「獲獎讓我意識到我曾經擁有生活。」10月4日前,他吃飯、工作,和其他同事一樣做事;但到10月5日,他調侃仿佛瞬間成為了一個天才。

獲得諾獎的確是美妙的體驗,但也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負擔。獲獎後,阿爾特教授收到了成千上萬的郵件、電話、信件,如今他正「刻苦地」按進度回復這些賀信。

阿爾特教授風趣地說,「但我真的是個『10月4日』的人,不是那個『10月5日』的人。」

在阿爾特教授的自傳《未選擇的路,以及我是如何愛上肝臟的》的末尾,他寫到,我不糾結死亡,但不會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如今,在獲得拉斯克獎、蓋爾德納國際獎、美國肝病研究協會傑出貢獻獎之後,這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章,既是對哈維·阿爾特教授持之以恆的褒獎,也是對經歷長時間靜寂科學研究的肯定。

監製丨王姍姍 張鷗 陳憶多 陳楓

製片人丨王薇

主編丨李瑛

記者丨張卓雅

攝像丨於傑

剪輯丨韋鈞富

相關焦點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新冠疫苗研發有待臨床驗證
    「我們曾運用抑制C肝病毒的思路探索新冠特效藥,但沒有取得成功。新冠疫苗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但目前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能不能起作用、有效時間多長都還有待臨床驗證。」現年85歲的新晉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 Alter)在專訪中如是說,同時他還再次強調了戴口罩的重要性,並表示「美國沒有利用好佩戴口罩這個簡單有效的防疫措施」。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新冠疫苗研發有待臨床驗證
    「我們曾運用抑制C肝病毒的思路探索新冠特效藥,但沒有取得成功。新冠疫苗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但目前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能不能起作用、有效時間多長都還有待臨床驗證。」現年85歲的新晉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 Alter)在專訪中如是說,同時他還再次強調了戴口罩的重要性,並表示「美國沒有利用好佩戴口罩這個簡單有效的防疫措施」。
  • 專訪新晉諾獎得主賽門扎:對未來癌症治療充滿信心
    而今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格雷格·賽門扎(Gregg L. Semenza)與其他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開創性地揭示了人體內部的氧氣調解機制——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賽門扎的研究在醫學界是顛覆性的:低氧及氧化應激反應包含著許多病理基礎,這為醫學界理解癌症、貧血、盲眼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諸多疾病鋪開了一條新的道路。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專訪:倡議扶持青年科學家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下午17:40,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公布,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Alter)與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圖|nobelprize.org以2019年的諾獎得主為例,大眾想得知諾獎背後的邏輯,到底這些得主打敗了哪些人,又是誰將所有人送到了諾獎的擂臺上,只能靜待到2069年。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 阿爾特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今天公布,病毒學家哈維 阿爾特1964年阿爾特與巴魯克 塞繆爾 布隆伯格(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證實與B肝病毒有關。 阿爾特後來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當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講出"bilibili Cheers"這句B站名言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震驚了!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北京時間今天(5)傍晚,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公布,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與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此外,他還將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給後輩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倡議扶持青年科學家成長。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近日對阿爾特的獨家專訪中,阿爾特揭秘了自己兒子的一段往事:小阿爾特曾經也是醫學領域的優秀學者,但是在申請資助的過程中耗費了太多精力,最終忍痛放棄。
  • 每經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未來兩三個月是新冠...
    2020年註定因其不平凡而載入史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觸動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調整。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不斷湧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又為人們帶來新的機遇。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確認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下午17:40,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公布。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Alter)與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我國科學家李文輝獲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系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
    趙永新 圖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 諾獎得主: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合作最重要
    2020-10-31 23:23:57 來源:央視新聞諾獎得主談全球抗疫: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與合作最重要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病毒不分國界,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疫情暴發以來,多國科學家呼籲全球加強合作,攜手應對疫情。
  • 新晉諾獎得主與上海的緣分
    今天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三位從事病毒研究的學者共享了這一獎項,而其中一位得主查爾斯·M·賴斯和上海有著特殊的關係。在袁正宏看來,賴斯可以說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他的風格就是專注、共享和合作,他一輩子研究黃病毒科(Flaviviridae,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都屬於此科),攻克了一個病毒就轉向另外一個病毒。」袁正宏說,就在幾年前,賴斯就明確提出C肝已經被攻克,希望能夠轉向目前尚未被攻克的B肝病毒研究。因為至今為止,B肝還只能通過疫苗在人群中控制發病率。
  • 新晉諾獎得主:抗擊新冠不會像C肝持久戰,疫苗明年有希望
    「我有點驚訝,現在還沒有像C肝特效藥那樣的新冠特效藥問世。」10月29日晚間,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因此,奧爾特覺得未來C肝健康事業的重點是發展大規模檢測,讓每個患者用得起藥。這樣的話,人類對抗C肝的戰爭可以不靠疫苗就獲勝。「這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但這是個可以預見的目標。」也有人擔心,氣候變化問題會讓新病毒流行更為頻繁地出現。奧爾特嚴肅地談起了這個話題。「氣候確實在變化,冰川已經在融化。很多人否認如此明顯、可以測得到的氣候變化,把我們置於全球危機倒計時。」
  • 專訪 ​|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盧柯:古老學科也有未來
    Q:「未來」科學大獎頒給了一個「古老」學科,是否意味著傳統學科其實也充滿了突破的潛力?盧柯:我想是的。未來科學大獎應該是面向未來的。而我相信材料科學這個傳統領域依然有著廣闊的未來。我從大領域來講是做金屬材料的,從小領域來說是做納米金屬材料的。
  • 對標諾獎,讓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 | 專訪未來論壇秘書長
    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讓這個華人發起的科學大獎得到世界認可,讓更多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是他們的終極目標。2015年,我們在籌備未來科學大獎時,一件事情振奮了所有人——屠呦呦榮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但激動之餘,我們也意識到,想通過諾貝爾獎讓世界認識中國科學家,是非常非常局限的。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未來科學大獎能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科學家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 《未來簡說》赴美專訪諾貝爾獎得主 王星對話阿希姆·弗蘭克
    《未來簡說》近期推出了重磅之作——科學領域最高峰的諾貝爾獎得主專訪,每一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是對於全球科學界的大盤點,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全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將進入榮譽殿堂,《未來簡說》的製作團隊在2017年頒獎典禮舉行前夕前往美國,專訪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在科學探索路上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專訪菲爾茲獎得主高爾斯:漫遊音樂與數學,發現古老猜想反例
    「關於巴拿赫空間,有一些古老猜想,例如,是否每個巴拿赫空間帶有某種性質?」高爾斯在專訪中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之前,沒有人知道是否存在反例。」56歲的高爾斯一頭白髮,身型瘦高。他說話語速不快,回答記者提問時會不時地陷入思考,偶爾被自己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