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諾獎得主與上海的緣分

2020-10-06 十大熱議內容

今天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三位從事病毒研究的學者共享了這一獎項,而其中一位得主查爾斯·M·賴斯和上海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他和我們這裡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合作,我們這裡不少學生都曾經得到過他的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教授第一時間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介紹。

查爾斯·賴斯和上海的醫學科學界有著密切的交流。過去多年,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同為病毒學家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曾經兩度在賴斯的實驗室訪問。在袁正宏看來,賴斯可以說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他的風格就是專注、共享和合作,他一輩子研究黃病毒科(Flaviviridae,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都屬於此科),攻克了一個病毒就轉向另外一個病毒。」袁正宏說,就在幾年前,賴斯就明確提出C肝已經被攻克,希望能夠轉向目前尚未被攻克的B肝病毒研究。因為至今為止,B肝還只能通過疫苗在人群中控制發病率。為此,聞玉梅和袁正宏都曾經在訪問時,與賴斯交流過B肝病毒研究的最新進展。

在科學界的同行眼中,開放和合作是賴斯最大的特點,畢竟病毒研究事關全人類的福祉。

在C肝病毒被發現以後,德國科學家拉爾夫·巴通施拉格(Ralf F.W. Bartenschlager)和賴斯都對C肝病毒的結構和複製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創造出了一種使C肝病毒能夠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體細胞內複製的方法,他們差不多在同樣的時間發現了C肝病毒複製之謎。

隨後,美國藥物研究科學家麥可·索菲亞(Michael J. Sofia)根據C肝病毒複製機制,研製出一種能夠有效抑制C肝病毒複製的新藥——索菲布韋(sofosbuvir),大大革新了C型肝炎的治療,終於使C肝病毒從發現走向徹底治癒。

也正是因此,這三位科學家在2016年共享了獲得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當時拉斯克獎的頒獎詞中就寫道:「巴通施拉格、賴斯創造了一種方法,使C肝病毒能夠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體細胞內複製。索菲亞則利用C肝病毒複製子系統研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藥物,該種藥物安全而具有效力,大大革新了C肝這種致命慢性病的治療之法。」

正是因為賴斯在第一時間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科學界共享,使得其他科學家能夠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創造出更能造福人類的成果。而這次諾貝爾獎頒給了賴斯,也是對他的科學精神的最大褒獎。

作者:姜澎,圖片來自諾獎官網直播截屏責任編輯:樊麗萍

相關焦點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新冠疫苗研發有待臨床驗證
    「我們曾運用抑制C肝病毒的思路探索新冠特效藥,但沒有取得成功。新冠疫苗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但目前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能不能起作用、有效時間多長都還有待臨床驗證。」現年85歲的新晉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 Alter)在專訪中如是說,同時他還再次強調了戴口罩的重要性,並表示「美國沒有利用好佩戴口罩這個簡單有效的防疫措施」。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新冠疫苗研發有待臨床驗證
    「我們曾運用抑制C肝病毒的思路探索新冠特效藥,但沒有取得成功。新冠疫苗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但目前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能不能起作用、有效時間多長都還有待臨床驗證。」現年85歲的新晉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 Alter)在專訪中如是說,同時他還再次強調了戴口罩的重要性,並表示「美國沒有利用好佩戴口罩這個簡單有效的防疫措施」。
  • 這位新晉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匪淺,他是這家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今天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三位從事病毒研究的學者共享了這一獎項,而其中一位得主查爾斯·M·賴斯和上海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他和我們這裡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合作,我們這裡不少學生都曾經得到過他的指導。」
  • 未來大猜想2020丨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
    他就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嚴峻的新冠疫情,讓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備受關注。2020年10月5日,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賴斯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共同成為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專訪新晉諾獎得主賽門扎:對未來癌症治療充滿信心
    而今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格雷格·賽門扎(Gregg L. Semenza)與其他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開創性地揭示了人體內部的氧氣調解機制——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賽門扎的研究在醫學界是顛覆性的:低氧及氧化應激反應包含著許多病理基礎,這為醫學界理解癌症、貧血、盲眼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諸多疾病鋪開了一條新的道路。
  • 這位新晉諾獎得主將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世界頂尖...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獲悉,2020年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婭•蓋茲,將參加本月底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介紹她獲得諾獎的黑洞研究。安德烈婭·蓋茲在被諾貝爾獎的電話凌晨2點叫醒後向諾獎委員會發來了這張自拍。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 阿爾特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今天公布,病毒學家哈維 阿爾特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獲悉,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已接受本月下旬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邀請,將參加生命系列峰會之「病毒之戰」,貢獻精彩演講和圓桌討論。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北京時間今天(5)傍晚,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公布,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與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1964年與後來(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證實與B肝病毒有關。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有意思的是,三位獲獎得主中,有兩位本月就要飛來上海,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其實,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此前已受邀參加今年在上海臨港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有人驚呼論壇發邀請函的莫非神預測?當時他們還非諾獎得主,雖然邀請對象多為諾獎得主,結果這一邀請,他們就得獎了!
  • 新晉諾獎得主:抗擊新冠不會像C肝持久戰,疫苗明年有希望
    「我有點驚訝,現在還沒有像C肝特效藥那樣的新冠特效藥問世。」10月29日晚間,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Alter)通過視頻方式與正在上海準備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記者們連線。C肝病毒發現史對於眼下新冠疫情的借鑑意義,成為討論的焦點。C肝特效藥已經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病,但因這種RNA病毒的變異能力強大,迄今尚無疫苗問世。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1期:新晉諾獎得主開發5分鐘新冠檢測方法...
    新晉諾獎得主團隊開發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Jennifer Doudna博士率領的團隊和她的合作夥伴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布了一篇論文,基於CRISPR-Cas13a技術開發了一種新型新冠病毒檢測。這款檢測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不需要對病毒RNA使用RT-PCR進行擴增,可以直接定量檢測樣本中的病毒RNA水平。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最強大腦」緣何青睞上海?
    聽到第三屆論壇召開的消息,不少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獲得者紛紛表達了來上海參會的意願。疫情讓主辦方不得不婉拒了大部分科學家的熱情,這些海外「最強大腦」將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與前兩屆相比,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與會陣容更加豪華:61位諾貝爾獎得主雲端相聚,兩位新晉諾獎得主首次參會……通過這場與科學、與世界、與未來的「秋天約定」,上海正以更前瞻的視野和更開放的胸懷,向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前沿領域發起衝擊。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確認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下午17:40,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公布。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Alter)與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新晉諾獎物理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啥?他們的科普書透露了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押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為人類找到了黑洞,也為探索「終極之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景益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在解讀今年的物理學獎時直言,「今年的三位獲獎者各自從擅長的領域出發,為全人類找到了黑洞,並為其他人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劉江來專門提到,彭羅斯和霍金是合作夥伴,「如果霍金還活著,也許可以和他分享這個諾獎。」李政道研究所天文研究部兼職研究員、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張鵬傑介紹,在1965年彭羅斯發表第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後,又經過他和霍金長達5年的努力,才最終誕生了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從理論上證明了黑洞(時空奇點)的存在。此後才誕生了黑洞觀測成果,以及去年的黑洞照片。
  • 作品風格古怪、喜歡織毛衣,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點「另類」
    新華社維也納10月11日電(天下人物)作品風格古怪、喜歡織毛衣,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點「另類」新華社記者趙菲菲瑞典文學院10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馬茨·馬爾姆稱這位新晉諾獎得主用「富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著作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及特異性」。漢德克與中國頗有淵源。
  • 這張大合影裡有3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應勇說上海張開雙臂...
    今天(29日),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拉開帷幕。包括26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多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世界著名學術獎項得主在內的3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近4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出席論壇。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生活不止有科研,還有詩和諾貝爾獎
    率先登場的是2020年新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得知消息的阿爾特再次賦詩,感嘆自己可能與諾貝爾獎無緣了——他曾與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共事,發現澳大利亞抗原(現名B肝表面抗原),但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