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
今年的三位獲獎者分別是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Penrose),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黑洞的形成與宇宙結構形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天體物理學家所做的努力,是為全人類揭示宇宙的奧秘,最終所要回答的便是困擾人類已久的終極問題:人類從何而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景益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在解讀今年的物理學獎時直言,「今年的三位獲獎者各自從擅長的領域出發,為全人類找到了黑洞,並為其他人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01 如果霍金還活著,或許也可以分享今年的諾獎
黑洞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提及的預言產物,它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能量集合體,具有吞噬一切物質的特性。然而,黑洞究竟是否存在,卻是百年來物理學家競相爭論的焦點。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時,其實他本人並不相信黑洞存在。是羅傑·彭羅斯使用了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1965年1月,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真的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黑洞的核心是隱藏有一個奇點,在這個奇點中,所有已知的自然法則都失效。他的這篇開創性的文章至今仍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對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貢獻。
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兩位科學家,他們一個用美國的凱克望遠鏡、一個用歐洲的VLT望遠鏡,觀測到了銀河系中間的高質量緻密天體。
「三位科學家的成果,可以說是理論與觀測的完美結合。其實,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追尋自身起源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這次頒出的物理學獎,是對人類探索未知的又一次褒獎。」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劉江來專門提到,彭羅斯和霍金是合作夥伴,「如果霍金還活著,也許可以和他分享這個諾獎。」
李政道研究所天文研究部兼職研究員、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張鵬傑介紹,在1965年彭羅斯發表第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後,又經過他和霍金長達5年的努力,才最終誕生了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從理論上證明了黑洞(時空奇點)的存在。此後才誕生了黑洞觀測成果,以及去年的黑洞照片。
作為一名頂尖的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在該領域稱得上是彪炳史冊,「彭羅斯圖」「彭羅斯宇宙監督猜想」「彭羅斯過程」等,影響極其深遠。「雖然霍金的公眾影響力比他大,但業界公認彭羅斯的貢獻在霍金之上」。
02 在物理學領域,優秀的女性科學家嶄露頭角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獲獎的安德烈婭·蓋茲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第四位獲獎的女性得主。
這一獎項頒發以來,已獲獎的三位女科學家分別是瑪麗·居裡(1903年獲獎)、瑪麗亞·梅耶(1963年獲獎)和唐娜·斯特裡克蘭(2018年獲獎)。不難發現,從第一位女性獲獎到第二位,之間用了60年時間,而從第三位到第四位,卻僅僅用了兩年。由此觀之,在物理學領域,一批優秀的女科學家正嶄露頭角。
景益鵬認為,這與近年來科學界出臺的一些扶持女性科研人員的政策有一定關聯。比如,大學和研究所的入職,都會有一些硬性指標,要求保證一定的女性比例,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研究。和公眾印象可能有所不同,女性天文學家在國際學界目前並不算少,用景益鵬的話來說,「其實非常多」,現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便是一位出色的荷蘭女天文學家。
安德烈婭·蓋茲在得知自己得獎消息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很高興能夠得獎,她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03 天文學領域競爭激烈,諾獎得主的課題組也不例外
今年的新晉諾獎得主,和我國本土學者之間有不少學術交流。
景益鵬與賴因哈德·根策爾就打過不少交道。「根策爾時常到上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這座城市、和我們的學者交流頻繁。」在他眼裡,根策爾是一位非常有天賦且嚴謹的觀測天文學家,研究黑洞的形成僅僅是他眾多課題中的一個。目前,根策爾將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星系的形成上,「2005年之後,他主要研究高紅移星系,即觀測100億年前的星系的物理性質」。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沈俊太也曾與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打過交道。「天文學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這兩個課題組一直都是競爭對手,他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在20多年前,觀測數據還不那麼豐富的情況下,不論是賴因哈德·根策爾還是安德烈婭·蓋茲,他們對對方數據的嚴苛程度都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