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究生記者 姚麗麗 攝/學生記者 張瀚予】10月12日,吉林大學在鼎新圖書館報告廳舉辦第二十五期鼎新青年論壇,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的探索」。報告廳座無虛席,校長張希專程來到現場,與師生們共同感受物理魅力。
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將其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的卓越貢獻。本次論壇的主講人,物理學院金立平教授以「黑洞的探索」為主題為在場師生解讀了什麼是黑洞,黑洞概念的提出,黑洞的形成原理等,並分別介紹了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所做的工作。同學們聚精會神,認真聆聽,學術氣氛濃厚。
在互動交流環節,對於學生提出的「如何看待天體物理研究與現實生活脫軌現象?」這一問題,金立平教授說:「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應用實踐,它更能反映人類的智慧,通過認識自然從而使之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張希對此表示,有人把科學研究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波爾類型,好奇心驅使,以創造新知識為目的;二是愛迪生類型,致力於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巴斯德類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創造新知識,發展新學科;四是既不解決實際問題,也沒有創造新知識的類型。吉大學子應提高前三類科研類型的比例,這樣我們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科技強國的距離就會更近。
金立平是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於浙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創建的CUSPEA考試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W.David Arnett,獲得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理論天體物理的研究工作,包括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起源、行星形成和演化、太陽星雲的演變、太陽星雲中的雪線、黑洞吸積、吸積盤、核合成及元素起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