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諾獎物理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啥?他們的科普書透露了

2020-10-10 湛江政法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押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左)


羅傑•彭羅斯有4本科普讀物已有中文版,分別是《皇帝新腦》《宇宙的輪迴》《時空本性》《通向實在之路》,還有一本《新物理狂想曲》將於今年12月推出。詹妮弗·杜德納亦有一部作品《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的中文版將於今年12月推出。


羅傑•彭羅斯是牛津大學的Rouse Ball數學講席終身榮譽教授,因其給出黑洞形成的證明,並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有力證據而榮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最早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因為他是霍金的合作者,儘管他的學術成就絕不亞於霍金,但在大眾中的知名度卻遠不及後者。


彭羅斯科普著作頗豐,卻個人風格鮮明。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正式身份卻是一名數學教授。在他的書中,數學物理「跨界」是正常不過的事,儘管寫的是面向大眾的科普讀物,他也從不避諱數學,書裡充滿大量數學公式,洋洋灑灑。


「他的《通向實在之路》是一部集數學物理學大成的神作,充滿了老彭的個人風格,但內容很多都是公式,太小眾了。」湖南科技出版社編輯吳煒起初接觸到彭羅斯的著作也很猶豫,擔心「賣不動」,但最終還是下決心出了一本又一本。回過頭來看,她認為彭羅斯的寫法雖然對大眾有些難,但對那些有心想在這方面有所收穫的讀者卻是非常友好的。彭羅斯不避諱數學,也就不會用蹩腳的比喻給讀者不正確的概念。


詹妮弗·杜德納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她和伊曼紐爾·夏彭蒂耶一起,因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兩位女化學家巧用CRISPR/Cas9魔剪,以極高的精度地編輯了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諾獎組委會將CRISPR/Cas9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真。


「基因編輯」是生命科學的頂尖領域,卻也是大眾最熟悉的高科技前沿。當人類有能力編輯自身基因,與之相伴的倫理問題隨之而來:改造人類遺傳物質的界限何在?


杜德納的《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正是基於基因編輯領域長期存在的倫理爭議而寫就。起初,她認為要把這些討論留給受過專業生物倫理學訓練的人,自己繼續投身於火熱的生物化學研究。但與此同時,作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她感到有責任參與討論這個話題:這些技術可能如何被使用,應當如何被使用。


「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這個討論,不僅僅是科研人員和生物倫理學者,也包括其他利益相關群體,包括社會科學家、決策者、宗教領袖、管理人員,以及普羅大眾。鑑於這項科技進展會影響到全人類,我們有必要讓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進來。更重要的是,我感到了開始這種對話的緊迫性,如果等這些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了再試圖加以約束,恐怕為時已晚。」


杜德納認為,雖然我們還在辯論是否應當對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但基因編輯在遺傳病和癌症方面為患者提供了無比珍貴的醫療機遇,她寫這本書,亦是希望藉助科普讓大眾更好認識這一技術的重要性,避免讓公眾對CRISPR產生敵意,甚至反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


天體物理和基因編輯,兩位諾獎得主所站位置都是本領域的前沿,「大家」寫「小書」往往更為難得,澎湃新聞總結了兩位科學家的中文版圖書,對這些領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探究竟。


《新物理狂想曲》作者:[英]羅傑·彭羅斯


著名物理學家兼暢銷作家羅傑·彭羅斯指出,時尚、信仰和想像儘管有時能在物理學中開花結果甚至缺一不可,卻正在三個最重要的領域——弦論、量子力學和宇宙學中將今天的研究者引向歧路。


彭羅斯說,弦論假定的六個額外隱藏維度偏離了物理的實在性,他警告理論的時髦會遮蔽我們對其合理性的判斷。就量子力學而言,其解釋原子宇宙的巨大成功令人盲目相信它必然也適用於大質量的對象,但彭羅斯則建議量子論有可能變化。至於宇宙學,他認為當下大多數關於宇宙起源的想像都不可能是真的,它們背後可能存在更瘋狂的實在性。最後,彭羅斯描述了時尚、信仰和想像是如何活脫脫地造就了他自己的工作——從正在引領時尚(可能取代弦論)的扭量理論到可能被人看成「共形瘋狂宇宙學」的「共形循環宇宙學」。


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來自一個物理學名人對當今一些最重要的物理學進展所展開的嚴肅批評。



《時空本性》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英]羅傑•彭羅斯 譯者:吳忠超 杜欣欣


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六次演講和辯論而成,這是繼愛因斯坦和玻爾辯論之後本世紀最重要的論爭。辯論主要圍繞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種成功的理論是否可以被統一的問題。儘管爭論的問題不同了,但同之前那場著名的辯論一樣,在這裡彭羅斯擔任愛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爾的角色,書中兩位物理大師的觀點同樣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通向實在之路》作者:[英]羅傑·彭羅斯


在這本滿是公式的煌煌巨著中,彭羅斯為我們理解目前公認的宇宙法則提供了一個賞心悅目的綜合指南。你將了解物理學各個不同門類在科學上所起的作用;學到微積分和現代幾何學的眾多神奇概念;知曉量子力學的基礎和衝突;明了什麼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什麼是宇宙學、大爆炸、黑洞;什麼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深刻挑戰;何謂弦論和M理論;何謂圈量子引力;看到各種科學新潮以及新的發展方向。


這本書浸入了彭羅斯個人的研究風格和淵博的數學史知識,在幾何學和廣義相對論方面講得極為出色。作者的目標是要儘可能清晰地描述當代對宇宙的認識,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學意蘊和哲學內涵,以及複雜的邏輯關聯。



《宇宙的輪迴》作者:[英]羅傑·彭羅斯 譯者:李泳


彭羅斯總結40餘年的研究,在此書中提出嶄新的宇宙學圖景,為人們常問的「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呈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回答。他說明了如何將加速膨脹宇宙的最終命運解讀為一個新生的「大爆炸」。同時,還介紹了五花八門的標準或不標準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微波背景的基本而無所不在的作用,以及星系核心的巨大黑洞。



《皇帝新腦》作者:[英]羅傑·彭羅斯 譯者:許明賢 吳忠超


人腦是如何思想的?人工智慧是怎樣影響人類的?彭羅斯在書中對電腦科學、數學、物理學、宇宙學、神經和精神科學以及哲學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體現了作者向哲學上最大問題——「精神-身體關係」挑戰的大無畏精神。書中充滿了天才般的猜測,重新衡量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以及對現代物理及人工智慧的新看法。



《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作者:[美] 詹妮弗·杜德納


科學家可以使用強大的生物技術來修飾活細胞裡的DNA,甚至改造這個星球上所有物種的遺傳密碼。在諸多基因編輯的工具中,最新,也可能是最有效的,當屬CRISPR-Cas9(簡稱為CRISPR)。有了CRISPR,生物體的基因組就變得像文本一樣可以被編輯,讓癌症和遺傳病的治癒不再是夢想。作為「基因魔剪」的發現者,詹妮弗•杜德納在本書中講述了基因編輯目前的應用方向和其對人類的重要價值。


另一方面,「基因編輯」讓人類遺傳密碼可被編輯,猶如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面臨重大倫理問題。「改造人類遺傳物質」的界限在哪裡?作為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杜德納希望通過科普,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到這一討論中去。

相關焦點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1972年吉野彰畢業於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智慧型手機和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旭化成公司研究員,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還是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特命教授。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以表彰他們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當時他們還非諾獎得主,雖然邀請對象多為諾獎得主,結果這一邀請,他們就得獎了!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何有齊聚當今科壇大咖的魅力?又為何花落上海?大江東工作室略知端詳。   首屆論壇主辦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何以能夠「神預測」?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新聞...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他們的創造力和科學貢獻意義非凡,不僅將CRISPR技術變成了基因組編輯的強大工具,激勵了CRISP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還為無數依賴這些技術的研究項目提供了支持。為此,我們對他們表示感謝和敬佩。」你們的研究讓基因組學和數據科學家在探索與基因組相關的基本問題時能夠創建並驗證相應的數據集,並為研究人員開發個性化治療方案和拯救生命的藥物鋪平了道路。Patterns的所有成員都衷心表示:幹得漂亮!」
  • 20名諾獎得主 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原標題:20名諾獎得主,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一場長達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還在上海繼續。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諾貝爾委員會在官方頒獎詞中表示:「藉助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準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CRISPR /cas9基因剪刀徹底改變了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機遇,有望催生創新性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這一人類夢想美夢成真。」
  • 【諾獎團隊提出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
    2020-10-12 10:21:39來源:FX168 【諾獎團隊提出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戴宏傑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去過加拿大的小夥伴們對加拿大的紙幣應該不陌生,2011版加拿大百元鈔背面印著醫學研究和小瓶胰島素圖案
  • 2014年化學獎|兩位得主一個是富二代,一個是暖男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北京時間2014年10月8日18:00,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4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桑格因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我是最早知道這個重大突破的人之一」,新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校友...
    艾曼紐·夏龐蒂埃(左)和詹妮弗·杜德娜(右) 圖片來源:諾獎組委會官網截圖今年堪稱女性科學家豐收年,尤其是2020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史無前例首次同時頒發給兩位女科學家。兩位新晉諾獎女科學家在今年2月就獲得了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化學獎,而因疫情錯過給兩位優秀科學家親手頒獎的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主席獨家透露,正在為明年的盛大頒獎禮做籌備。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於是狄拉克沒有辦法,只好去領了獎。狄拉克站在黑板前講解物理。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羅傑·彭羅斯將享有一半獎金,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季姿將分享另一半獎金。「近幾年,黑洞的研究不僅是熱門,也取得了越來越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也在不斷填補原先的空白,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現身、黑洞『照片』等等。」
  • 臭氧層「殺手」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生前遭化工領域誹謗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責編 | 葉水送2020年10月的諾獎周期間,在我們迎接新晉的諾獎得主時,南極臭氧層空洞發現者、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Mario Molina)因心肌梗塞逝世於墨西哥城,享年77歲。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本次諾貝爾獎共設置6類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而且受疫情影響,將於12月舉辦的頒獎晚宴將改為線上進行。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 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