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諾獎得主 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2020-11-2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20名諾獎得主,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一場長達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還在上海繼續。100多名世界頂尖科學家每人接力三分鐘,暢談他們眼中的未來科學。

  11月1日,正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進入第三天。其中的「莫比烏斯論壇」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環節,堪稱信息量爆炸。

  每位科學家都會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被提問未來科學的機遇和挑戰。當然,個人回答的角度和風格都有所不同,有些專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些宕開一筆談全球問題;有些更樂觀展望機會,有些更直白指出困難;有些娓娓道來,有些一針見血。

  但不可否定,它們都是未來科學的關鍵詞。畢竟,莫比烏斯帶的正反就是同一面。澎湃新聞記者在參會期間聆聽了大約2小時,整理出了20位諾貝爾獎得主劃出的重點。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

  理解時空的本質

  我們有很多很好的物理理論,也有很多偉大的目標,我能列出十個很有機會的方向,我相信起碼有一個在不久的未來會成功。但很難預測突破什麼時候會來。

  我常常覺得科學探索就像在霧夜裡爬山,抬頭什麼都看不清,只能看到腳下的路。而且很可能等你爬了上去,才發現這只是一座小山坡。

  理解細胞和大腦的工作原理

  我們連嚴謹的模型都沒有。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

  賽博格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我覺得人體既然可以使用義肢,那為什麼不能植入晶片呢?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澤克(Frank Wilczek)

  暗物質

  短期來看粒子物理領域最大的基於是暗物質。它可能是一種新粒子,我覺得是軸子。

  生物物理交叉

  更寬泛,或者更未來主義地看,我覺得生物學和物理學的交叉地帶有很大機會,比如馮·諾伊曼曾提到的自繁殖機器。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託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科學交流

  商業期刊主導的科學交流是低效的、扭曲的,如何交流科學就和如何做科學一樣重要。我們必須要經歷嚴肅的範式轉換,當然其中也蘊藏著機會。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

  經濟學實驗

  做實驗對化學家來很容易,對我們經濟學家來說是最大的難點。我們有經濟學實驗室,可以看看實驗對象會做什麼樣的決策,但他們在生活中不一定這樣行事。

  非理性理論

  大家不是完全理性的,這非常明顯,無須贅述。但大家到底是怎麼不理性的,這還不是很清楚的。我希望有非理性理論來預測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理性,什麼時候會變得不理性。

  神經科學

  經濟學和神經科學的關係很有意思。經濟學家感興趣人的大腦是怎麼做出經濟決策的。

  201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Randy W.Schekman)

  傳染病

  製藥行業沒有持續經費來支持沒有利潤保證的研究,現在我們都吃到了後果。

  神經退行疾病

  心臟病和癌症仍是人類的前兩大健康殺手,但我們已經在治療方案和延長存活時間上都有了很大進展。關於神經疾病,則幾乎是0。這個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抽乾社會資源。

  2011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克曼(Danielle Shechtman)

  電池

  我們需要把白天的太陽能儲存起來放到晚上用。

  柔性陶瓷

  可以用在飛機發動機上面,全球航空成本會更加低廉。

  微電子新材料

  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羅姆·弗裡德(Jerome I。 Friedman)

  更大的對撞機

  我們領域的最大挑戰是獲得資金建更大的加速器,很難得到政府的支持。現在關於暗物質的問題非常關鍵,但是更好的探測方法還沒有出現。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升級加速器,是可以獲得突破的。

  大統一理論

  如何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它們的關聯,那就能對自然界有完整的了解。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

  常溫超導體

  引力和量子力學的結合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特凡·黑爾(Stefan Hell)

  電池回收

  如果有方法能更好更快的實現鋰電池回收,可以省錢又環保。

  人工智慧

  201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亞當·裡斯(Adam Riess)

  大數據

  在我的研究領域(宇宙物理學),最大的問題是有太多數據。把數據匯集起來分析有很多挑戰,但數據裡也孕育著機會。在其他領域,我覺得我們有能力利用大數據解決全球健康問題。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

  神經科學和其他學科的結合

  大腦是我關注的領域,希望人們認識到神經科學問題非常重要。我目前最感興趣的是與物理學、數學等科學的交流,會帶來多元的想法。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

  大腦認知

  我們在過去對大腦皮層進行了深入研究,可以同時記錄甚至幹預成千上萬個細胞的活動。我們可能會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認知能力。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

  經費

  因為我在大學裡工作,我們最大的難點是缺經費。當然,能源問題、糧食問題、全球變暖都很重要。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George Smoot)

  暗物質

  找到暗物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宇宙資源

  希望宇宙中找到的物質能夠讓地球上的材料學有很大的進展。

  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伯特·薩克曼(Bert Sakman)

  古人類DNA

  我對尋找尼安德特人等古人類的DNA很感興趣。最新的一些論文展示出顯示現代人的基因中有很多古人類基因的遺存。這很有趣。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

  預測

  我們最大的挑戰是用充足的數據做準確的預測。當然真正的突破是很難預測的,我們知道突破總是在突破發生之後。

  能源問題

  等離子也許是個機會。

  200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

  人口問題

  氣候變化

  後果已經出現了,但很多人還在否認。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

  新冠疫苗

  能源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

  低溫成像

  600萬美元的高端顯微鏡對大多數實驗室來說都太貴了。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20名諾獎得主,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一場長達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還在上海繼續。100多名世界頂尖科學家每人接力三分鐘,暢談他們眼中的未來科學。11月1日,正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進入第三天。其中的「莫比烏斯論壇」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環節,堪稱信息量爆炸。
  • 20名諾獎得主,34個關鍵詞:他們給未來科學「劃重點」—新聞—科學網
    一場長達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還在上海繼續。100多名世界頂尖科學家每人接力三分鐘,暢談他們眼中的未來科學。   11月1日,正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進入第三天。其中的「莫比烏斯論壇」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環節,堪稱信息量爆炸。
  • 20名諾獎得主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一場長達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還在上海繼續。100多名世界頂尖科學家每人接力三分鐘,暢談他們眼中的未來科學。11月1日,正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進入第三天。其中的「莫比烏斯論壇」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環節,堪稱信息量爆炸。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胰島素的發明拯救了無數糖尿病人,這是人類醫學在20世紀取得的巨大進步!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當地時間5月21日,77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上書」,譴責NIH砍經費的決定,直指美國政府將疫情「政治化」、「太荒謬」。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 美國政府將「政治魔爪」伸向科研領域,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強烈反彈。5月21日,77名諾獎得主致信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爾和NIH院長柯林斯,譴責其砍經費並要求重新審查該決定。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近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美國物理學家阿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及加拿大物理學家唐納·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三位,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美國科學家謝爾登·格拉肖曾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對話過程中,他多次提及一個關鍵詞:國際合作。「國際合作從未停止,尤其是在物理學領域,哪怕是在國際情況低迷的時候,也從來都沒有停止。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一項對 500 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分析研究發現,作為職業科學家的頭五年中,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是其他同樣處於職業早期的研究人員的兩倍。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馬海燕)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
  • 諾獎得主根策爾:尊重科學才能不斷進步
    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沒有期待所以更加驚喜接受媒體採訪時,根策爾解釋說:「我並沒有(對諾獎有所期待)。
  •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聽聽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怎麼說。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2位諾獎得主參與,100名科學家獲獎,溫州如何成為世界焦點
    鍾南山致辭,12位諾獎得主參與在本次峰會開幕式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致辭,指出在本次抗疫戰爭中,70%以上是青年科學家和醫護人員,充分肯定了他們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還有12位諾獎得主通過視頻的方式參與了本次大會,為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