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根策爾:尊重科學才能不斷進步

2020-10-12 今日科學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榮獲了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沒有期待所以更加驚喜

接受媒體採訪時,根策爾解釋說:「我並沒有(對諾獎有所期待)。因為8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所以我認為不再可能(落在這個領域)了。今天早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奇和高興。」

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聯邦教研部長卡爾利切克在第一時間祝賀了根策爾獲得諾獎。默克爾總理讚揚根策爾「在探索黑洞方面的開創性成就」;卡爾利切克則強調,「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都是非常特別的一天」。歸根結底,根策爾的榮譽也是「德國整個科學領域的獎項」。根策爾自己說,下班後,他會和同事們聚在一起「再喝一杯酒」。

在獲獎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根策爾特別強調,諾獎不僅是對自己多年研究的獎勵,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榮譽,是「整個團隊應有的榮譽」。多年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為他的團隊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他和同事辛苦了30年,以便能夠進行更好、更精確的實驗。不過他不會就此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他將「繼續努力工作」。

數十年如一日研究黑洞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在頒獎儀式上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研究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哈維蘭德依然謹慎地沒有使用黑洞這個詞,迄今為止,黑洞依然是不可見的。即便是根策爾等人,經過20多年的觀測才證明了黑洞的存在,並估計了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射手座A*的質量和大小,其質量約相當於430萬個太陽。

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根策爾和同事們開發出了新的方法,可以穿透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雲團,更好地觀測銀河系的中心。他們突破了技術的局限,改進了新技術來彌補地球大氣造成的觀測誤差,建造了獨特的儀器並致力於長期研究。最關鍵的是,他們沒有徒勞地關注黑洞本身,而是去研究黑洞巨大引力的影響,這最終給科學帶來了突破。他們的開創性工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顆超大質量黑洞。

根策爾的發現需要很多耐心。多年來,他一直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觀察銀河系中心的恆星軌道。像射手座A*這樣的超大質量天體可以使恆星繞其運動,並產生所謂的「史瓦西進動」。例如S2星,每16年繞黑洞運行一次。當它接近黑洞時,會被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二以上。根策爾解釋說:「當恆星繞著看不見的點移動時,我們以最高的精度對其進行觀測。我們如此精確地測量這些恆星軌道,它們與牛頓或克卜勒的理論不符,我們需要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歐洲合作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對於德國科學界而言,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確值得讚譽。除了根策爾,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主任、來自法國的科學家沙爾龐捷也喜獲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德國非大學研究機構多年來堅持開展基礎研究結出的碩果。每年超過18億歐元的預算,約9000名的訪問學者,以及大膽聘用有潛力的年輕科學家的政策,使得馬普學會一直保持著世界級的學術地位。

1986年,年僅34歲的根策爾開始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主任。幾十年來,他同時兼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他認為:「德國基礎研究的獨特性使那些原本可能去美國或瑞士的科學人才來到德國成為可能,這是獨一無二的。此外,歐洲合作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沒有他們是行不通的。美國人實際上在這方面放鬆了。」

談到尊重科學,根策爾在為德國應對新冠疫情危機的措施感到驕傲之餘,對美國的現狀深表憂慮,他說:「美國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一場災難。當我與來自美國的同事交談時,人們幾乎不會相信他們有多悲觀。一個一百年來如此成功的國家,實際上正在崩潰。正如他們所說,一方面,一部分人當然繼續做著出色的事情;另一方面,僅出於政治動機的一小部分人拒絕接受(科學),甚至沒有討論,因此導致該國的災難性惡化。這是一場災難。」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澤爾: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因為八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所以我認為不再可能(落在這個領域了)。今天早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奇和高興。」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澤爾: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 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 李山賴因哈德·根澤爾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有期待所以更加驚喜接受媒體採訪時,根澤爾解釋說:「我並沒有(對諾獎有所期待)。因為八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
  • 德國這家研究所為何今年兩獲諾獎: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因為八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諾獎得主追問何為醫療的使命:即使技術在進步也填不滿人類的欲望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fbri-kobe.org撰文 | 本庶佑(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諾獎得主對於一般人來說,我們一方面期待隨著醫學的進步,壽命會越來越長,生活會越來越舒適;而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醫療的過度發展是否會給人類自身的存在方式帶來巨大變化。隨著器官移植和輔助生殖技術的進步,已經有許多生命獲得了拯救,也有許多生命得以誕生。但是,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年齡上限到底應該是多少?社會又能否負擔得起讓所有人都享受這些高級醫療方法所需的高額醫療費用?或者說,最終只有一部分有錢人才能受益?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就在剛剛,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新科女諾獎得主來了!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確認,她將參加定於本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介紹她獲得諾獎的黑洞研究。目前,蓋茲正在準備她的報告材料,如果有關於黑洞的問題,請砸向小編,也許被新科諾獎得主cue到的就是你!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胰島素的發明拯救了無數糖尿病人,這是人類醫學在20世紀取得的巨大進步!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其中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出席此次論壇的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做客央視新聞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直播間,在專訪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年不一樣的參會體驗,就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疫情之下,科恩伯格可以說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抵達上海。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14天的隔離生活開啟了科恩伯格此次不同尋常的參會經歷。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諾獎得主不該拋棄二元經濟結構框架我認為劉易斯的理論框架是科學的,也符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原因是,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一般國情,脫離這個理論原點是不可能科學認識貧困本質的。就像這三位諾獎得主研究貧困問題時所發現的一樣:貧困人口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富裕的階層和人口是不一樣的,而這就是典型的二元結構。
  • 諾獎得主有話說
    記者|陳 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當有競爭者提出挑戰,並將這個科學的訴求變成一場「競賽」時,人類將何去何從?人類組是我們不可割讓的遺產,它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生命線。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