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2020-12-05 澎湃新聞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30日,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在演講中發表了自己的科學態度:「全世界都在為科學奮鬥,但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我們個人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任何時代下,敢於挑戰創新,並傳承前人智慧財富的都是青年人。」野依良治說。

野依良治

因此,野依良治認為,政府和科學界需要慷慨並耐心地鼓勵這些真誠熱愛基礎科學的青年科學家和學生們。

在演講中,野依良治還提到,除了新冠疫情外,當下人類社會還面臨著各種威脅,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20世紀時,國家間競爭激烈,充斥著國際戰爭和經濟競爭,但21世紀需要全球合作,人類才能在地球有限的資源下得以生存無論採取什麼措施,必須朝著這個目標全力以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頂尖科學家論壇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年輕時,野依良治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回憶自己剛到美國,野依良治說當時就感覺美國有很多有天賦,有能力的學生,而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學習遠未及他們。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科學起源與歐洲,然後轉移到美國,開始發展壯大。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這是目前科學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京都大學是一所世界級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其培育出的人才和學術成果享譽世界,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我們來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知名校友有哪些。
  • 往屆諾獎得主看AI: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科研 幫材料學家篩選新材料
    諾獎得主怎麼看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野依良治用「島」與「大陸」的比喻,巧妙闡釋科學的特質,並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從這層意義上說,最具顛覆性的原創新發現經常很難受到固有學科體系的認可。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而後,野依良治通過回顧自身的科學生涯,為學術自由和國際科學合作兩個方面打上了重要標籤。野依良治代表著經歷過二戰的一代科學家,他們的科研之路不算平坦,但二戰之後,他們克服困苦,並為科學進步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教給後來者的重要一課是:在惡劣環境中依然堅持不懈,耐心勤奮,加之充分的學術自由,最終促成學術研究。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牌,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所其中的大部分都來自商業出版社。野依良治也提出了其擔憂之所在:「大多數的自身同行評審都難免受到教條的嚴格限制,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在這二、三十年間,這些研究的成果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原因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打造能夠孕育出這些諾獎級研究的科研環境,其中包括對很多富有獨創性研究的研究者的大範圍支援。」正如松尾清一所言,經澎湃新聞統計,17位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平均在27.65年前完成。
  • 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去年採訪過首屆論壇的東姐,最近提前探訪了承辦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在辦公區的走廊裡,「邂逅」了一眾如雷貫耳的諾獎得主——他們都是這個協會的成員!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在科學迅猛發展、研究領域日益細分的背景下,科學類諾獎得主「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一些研究諾貝爾獎的專家說,現在的諾貝爾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幾十年前的科學和發展成就。科學「大爆炸」 等候期漫長2016諾獎得主:大隅良典(上,生理學或醫學獎);(中,物理學獎,從左往右)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下,化學獎)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繼續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在本屆論壇特設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帶來「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的演講。他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