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2021-01-13 騰訊網

「全球科研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和北美向其他地區遷移,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野依良治在自己的辦公室,接受了眾多媒體的在線訪問。除了疫情,他的關注點在於如何激發年輕人的探索熱情:「基礎研究至關重要,而挑戰未知與不可能才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特性。與之相比,研究本身以及有沒有好的成果,都不那麼重要。而且,只有年輕科學家,才能去不斷挑戰未知領域。」

採訪中,野依良治回想起了自己少年時開始對化學感興趣的緣起:當時,只有10歲的他,被父親帶去參加一場會議,一位學者在演講中講到化學、講到尼龍,這給年幼的野依良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時二戰剛剛結束,日本面臨很多困難,但是野依良治對於科學的興趣一直保持了下來。從這段個人經歷中,他總結道:「對年輕人來說,有機會在小時候參加這樣的科學活動,調動起個人興趣,這非常重要。」

野依良治表示,年輕人要從事科學,必須要有長遠的抱負:「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如果你對智慧財產權有興趣,那麼你應該去產業界,而不應該去做一名科學家。」不過現實中,要持續保持這樣的抱負並不容易,特別是很多國家的年輕科學家,如今在經濟方面面臨很多壓力,一些人可能就此向現實低頭。野依良治認為,政府為此應該有所作為。

除了為年輕科學家提供資助,野依良治還認為,國家和社會應給予科學家更多探索的自由:「政府主導的科研方向也非常重要,但我認為,必須把握科學和應用之間的平衡。」他解釋說,科學是一個開放的領域,人類對於大自然、對於萬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意識到有計劃推進的研究也是非常受局限的。野依良治表示,研究的自由度非常重要,科學家應該被準許去探究更多未知的領域,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誕生出足夠多的創意。

談到科學發展的趨勢,野依良治表示,當前,科學的重心正在從西方向東方轉移。正如二戰期間很多歐洲科學家移居到美國,助推了科學事業在美國的繁榮,目前隨著西方科學家逐漸向東亞遷徙,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

50年前,野依良治第一次到訪美國,在東海岸的波士頓,他遇到了很多天才的年輕科學家,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的教育背景並不突出。但是,野依良治認為,自己的東方思維方式,幫助了他在科研上形成獨到想法,這種獨一無二性最終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所推崇:「日本文化使得本土科學家有非常不一樣的想像力與靈感。中國擁有那麼悠久的歷史,相信中國學者的探索也會在科技前沿領域不斷地拓展延伸。」

作者:張懿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野依良治用「島」與「大陸」的比喻,巧妙闡釋科學的特質,並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從這層意義上說,最具顛覆性的原創新發現經常很難受到固有學科體系的認可。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年輕時,野依良治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回憶自己剛到美國,野依良治說當時就感覺美國有很多有天賦,有能力的學生,而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學習遠未及他們。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科學起源與歐洲,然後轉移到美國,開始發展壯大。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繼續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在本屆論壇特設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帶來「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的演講。他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野依良治: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阻礙了基礎科學的進步
    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 在野依良治看來,基礎科學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這正是我們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目標。」新冠「疫魔」仍在全球肆虐,但擋不住科學家們對真理的追求。兩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主席和副主席羅傑·科恩伯格與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提前抵達上海,在隔離14天後亮相本屆論壇。20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通過網絡觀看了開幕式和主題會議。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不確定性的迷霧: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聚上海,傳遞團結與合作的力量
    在昨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暨「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上,這群世界科學共同體的引領者們發出了共同呼聲:反對針對科學交流的封閉、阻斷、禁錮,堅持開放與合作,以科學態度面對人類共同挑戰,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未來不確定性的迷霧。這種前所未有的堅定傳遞出團結與合作的力量,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信任與交流的價值。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朱棣文:希望其他領域的競爭不要波及...
    今天,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接受媒體視頻採訪時表示,各國應加強科技合作,共享大科學裝置。 朱棣文是著名的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他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們這樣說……
    ◎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10月30日-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召開。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在「秘境之鑰 —— 世界頂尖科學家量子物質峰會」主題峰會上,談及領域內的發展問題,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表示,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我們應對疫情的措施必須更加聰明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正在進行,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在現場發表演講。因此,萊維特認為,我們的應對措施必須更加聰明,保護健康的同時要減少損害。萊維特也希望,年長者要把火炬交給交給年輕人。「我鼓勵年輕人重建世界,而年長者如我,會幫助你們重建。」萊維特說道。作者:許琦敏編輯:吳金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何有齊聚當今科壇大咖的魅力?又為何花落上海?大江東工作室略知端詳。   首屆論壇主辦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何以能夠「神預測」?   去年採訪過首屆論壇的東姐,最近提前探訪了承辦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在辦公區的走廊裡,「邂逅」了一眾如雷貫耳的諾獎得主——他們都是這個協會的成員!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
    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動能 2018年,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方案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宣布啟動;2019年第二屆頂科論壇上,社區方案全球首次公開展示;今年8月,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拍出了首幅地塊,將建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