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和北美向其他地區遷移,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野依良治在自己的辦公室,接受了眾多媒體的在線訪問。除了疫情,他的關注點在於如何激發年輕人的探索熱情:「基礎研究至關重要,而挑戰未知與不可能才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特性。與之相比,研究本身以及有沒有好的成果,都不那麼重要。而且,只有年輕科學家,才能去不斷挑戰未知領域。」
採訪中,野依良治回想起了自己少年時開始對化學感興趣的緣起:當時,只有10歲的他,被父親帶去參加一場會議,一位學者在演講中講到化學、講到尼龍,這給年幼的野依良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時二戰剛剛結束,日本面臨很多困難,但是野依良治對於科學的興趣一直保持了下來。從這段個人經歷中,他總結道:「對年輕人來說,有機會在小時候參加這樣的科學活動,調動起個人興趣,這非常重要。」
野依良治表示,年輕人要從事科學,必須要有長遠的抱負:「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如果你對智慧財產權有興趣,那麼你應該去產業界,而不應該去做一名科學家。」不過現實中,要持續保持這樣的抱負並不容易,特別是很多國家的年輕科學家,如今在經濟方面面臨很多壓力,一些人可能就此向現實低頭。野依良治認為,政府為此應該有所作為。
除了為年輕科學家提供資助,野依良治還認為,國家和社會應給予科學家更多探索的自由:「政府主導的科研方向也非常重要,但我認為,必須把握科學和應用之間的平衡。」他解釋說,科學是一個開放的領域,人類對於大自然、對於萬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意識到有計劃推進的研究也是非常受局限的。野依良治表示,研究的自由度非常重要,科學家應該被準許去探究更多未知的領域,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誕生出足夠多的創意。
談到科學發展的趨勢,野依良治表示,當前,科學的重心正在從西方向東方轉移。正如二戰期間很多歐洲科學家移居到美國,助推了科學事業在美國的繁榮,目前隨著西方科學家逐漸向東亞遷徙,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
50年前,野依良治第一次到訪美國,在東海岸的波士頓,他遇到了很多天才的年輕科學家,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的教育背景並不突出。但是,野依良治認為,自己的東方思維方式,幫助了他在科研上形成獨到想法,這種獨一無二性最終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所推崇:「日本文化使得本土科學家有非常不一樣的想像力與靈感。中國擁有那麼悠久的歷史,相信中國學者的探索也會在科技前沿領域不斷地拓展延伸。」
作者:張懿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