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上海開幕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2020年,是對人類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是攻擊嗎?病毒會摧毀我們自以為堅固的故鄉、秩序和希望嗎?我們這顆星球和世界會進一步失控嗎?他們說,每一次人類遭逢危機,科學家們就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
這是史無前例的科學大聯動——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或地區、100餘座城市,包括61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近137位世界「最強大腦」、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疫情下,第三屆交出了這樣的答卷: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增加。透過這場頂級科學盛會,我們也看到了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和大氣謙和。
圖說:包括61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近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本屆論壇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舉辦,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海納百川。
開幕式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動情地送出了多份感謝。「習主席在給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強國際科技交流,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平臺,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今年,習主席在視頻致辭中再次表示,願同全球頂尖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一道,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大共性科學技術破解,加深重點戰略科學項目協作。這正是我們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目標。」
新冠「疫魔」仍在全球肆虐,但擋不住科學家們對真理的追求。兩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主席和副主席羅傑·科恩伯格與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提前抵達上海,在隔離14天後亮相本屆論壇。20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通過網絡觀看了開幕式和主題會議。
「這一年很艱苦,控制疫情和保護經濟活動之間的平衡非常困難。國際會議幾乎全部推遲或變為線上舉辦。我們能舉辦一場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論壇,離不開上海市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其他主辦單位的共同努力。」羅傑·科恩伯格說。
圖說:6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全球首次「全息」同臺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則透露,原本協會已經做好了海外科學家無法到現場參會的準備,但是羅傑·科恩伯格說,只要有一絲可能性,都要努力爭取。最終多方共同努力促成了他和萊維特來華,殊為不易。
科學家「天團」的「投之以桃」,也得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熱切回應。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論壇開幕式上雲啟幕,這些「最強大腦」們自此在上海有了「家」。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工作人員感嘆,這一刻,多年的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2018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宣布啟動;2019年第二屆論壇上,社區方案全球首次公開展示;今年第三屆論壇上全球雲啟幕。
一卷藍圖徐徐鋪開。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與新片區戰略同頻共振,充分依託上海優勢,面向「國際協同創新區」重大期待,集聚全球頂尖國際組織總部、頂尖科學家創新實驗室基地,形成具有強大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核心區;面向國家重特大需求,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將頂尖科學資源與醫院、學校等配套建設融合起來,打造最符合創新規律的空間載體。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雲啟幕
「如何讓外國專家更方便地辦理相關業務,讓更多的外國專家在辦理業務過程中感受到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溫暖,是一直在探索、在做的事情。」平臺管理中心黨總支委員、副主任何西亮收看了開幕式,他告訴記者,「習主席強調『中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我們將以此為激勵,更積極探索外國人才服務的新經驗、新做法。讓外國專家、外籍科技工作者成為促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紐帶。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舉辦,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追求卓越。
在開幕式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達了對於論壇的希望。「期待論壇開闢更多合作平臺,鼓勵開源開拓,以開放的知識分享,彌合知識鴻溝、數字鴻溝、發展鴻溝,讓科學成為社會文明之橋,嫁接文明斷裂帶和文明斷層,讓開放、包容成為一種信仰。」
對卓越的追求,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在接受視頻採訪時表示,自己在1986年第一次來中國,當時就對於中國的科研進步很感興趣。他看到,中國政府對科研非常重視,也積極推動學術交流。野依良治認為,目前科研中心正不斷從西方移向東方,而非只是西方獨自發展。「二戰時期,很多歐洲科學家去到了美國,也帶去了繁榮和成就;隨著西方科學家來到亞洲,尤其是日本和中國,東方會成為新的世界中心。」
圖說:野依良治接受媒體視頻採訪
提升中國的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生態建設,加快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需要強有力和前瞻性的布局。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共同為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這一基金會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智庫智慧,聚焦最熱門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支持和培養全球最具創造力的青年科學家及青年科學家團隊,助推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先導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大學校長論壇上,高校「掌門人」認為,共同面對挑戰,關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並提供解決方案,這一艱巨的任務正落在年輕一代的身上,也需要大學勇擔使命。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介紹,上海交大正在推進的致遠學院人才培養2.0計劃,就是通過給剛入學的年輕人以更多更難的挑戰,幫助他們從心態上「歸零」,以平常心踏踏實實地投入大學學習。明年是上海交大建校 125周年,以此為契機,上海交大將在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建立的戰略合作框架下,攜手《科學》雜誌於2021年4月共同出版125個科學問題紀念專刊。
圖說:全球125個科學問題發布倒計時
上海市科委主任、市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全告訴記者,上海將在生命科學、天文、海洋、極地等前沿領域,積極參與並探索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治理體系。積極提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加強大科學設施的開放共享,聚焦生命與健康、氣候與環境等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基礎研究領域。吸引國際科技組織、科研機構等在上海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外資企業在滬設立研發總部或中心,更好發揮開放合作樞紐作用。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召開,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開明睿智。
2020年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安德烈婭·蓋茲領銜,拍下首張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負責人、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多爾曼,《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首次加入論壇「朋友圈」……一年一度的科學盛會,總能給我們帶來驚喜。
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歷史上上海就以喜歡接受新鮮事物著稱,最「潮」的分享恰是「最強大腦」對這片科創熱土開明睿智的認可。
圖說:眾多科學家通過雲端參與論壇
科學,總能帶給人們希望和勇氣。2015年阿爾伯尼獎得主,單分子酶學、單細胞基因組學開創者謝曉亮透露,團隊找到的一批具有極高中和活性的優質抗體,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作為科學家,我們相信只有科學而非政治,才能將人類從新冠肺炎的災難中拯救出來。」
科學,總能帶給人們最新認識世界的方式。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史丹福大學前校長約翰·軒尼詩告訴大家,人工智慧近十年取得的重大突破,為全世界人民創造了更好的生活。目前科學家正在積極探索大規模神經網絡數據中心,突破摩爾摩爾定律的邊界,為AI的更高智能尋找更多可能。
科學,總能帶給人們「出乎意料」的想法。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為大家算了一筆「資源帳」——同樣作為蛋白質的提供來源,牛肉的生產遠比魚類生產要佔據更多的自然資源,「所以多吃魚吧!」他呼籲大家關注食物生產過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問題。
科學,還能帶給人們最純粹的生活理念。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時說,生活足夠簡單就能擁抱自由,剩下的就是享受你的研究,去探索、關注科學如何能夠真正為世界帶來更美好的東西。
「科學,在今年的形勢下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尤其是生命科學得到了特別重視。」在30日的「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論壇讓世界各國頂尖的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公益組織等,雲聚一起,深入交流新形勢下的所思所想,碰撞出新的火花。「我們沒有辦法去預測某項科學研究能不能轉化為技術,也無需對它賦予實用的責任,因為偉大的科學,永遠是為了探索世界的終極問題。」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召開,還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大氣謙和。
人類能登上火星嗎?癌症最終能被攻克嗎?真的能用水開汽車嗎?萬能疫苗真的有可能實現嗎?科學,從來需要在探討和爭論中前行。「神仙打架」和「腦洞大開」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連續三年來的特色。鼓勵不同觀點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正是一座國際大都市的廣博胸懷。
圖說:在「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上的科學對話
探究未解之謎,以科學的理性預見可期的未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莫比烏斯雲論壇將貫穿會期三天,100多位參會科學家悉數登場,打造一場名副其實的「科學馬拉松」——
「人為什麼要睡覺?」包括海爾兄弟在內,這個問題困擾過不少小朋友;這個問題也困擾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儘管他本人就是生物鐘揭秘者,晝夜節律研究的權威。「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界有了一些猜想,而且每一種猜想都有證據支持。可是誰也沒有辦法說服誰。」羅斯巴什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神經科學的一大挑戰,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落到實地來說的話,就是如何讓睡眠和晝夜節律更加有效。」總是很缺時間的教授期待,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可以開發藥物或者膳食補充劑來改善睡眠效果。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費林加則希望,能夠將納米技術運用到人體上,建造微型的機器,幫助人類擁有更健康的身體。「雖然現在聽起來有點恐怖,但是等到你老了,膝蓋出現的問題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植入人工膝關節或者髖關節假體,那麼為什麼將來不植入晶片來激活某種功能呢?或者說,弄一個小馬達,在行走時提供幫助呢?儘管在這個方面飽受著倫理的爭議,但是如果能夠幫助殘疾人或者病人,我們就應該認真考慮一下。」
上海的大氣,也在於對周邊的輻射力、影響力。在接受新民晚報記者提問時,野依良治談到了連續參加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感受。他認為,論壇的平臺讓大家能互相交流,本身也能給中國學者帶來激勵。他希望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也能更大程度向亞洲其他國家開放,讓大家一起加入,這對於推動亞洲基礎科學的研究也大有好處。
圖說: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視頻演講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永恆主題。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極端氣候和環境事件頻發、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當下,其意義更為凸顯。正因如此,仍然奔忙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欣然應邀發表視頻演講。鍾南山院士說,一個論壇可以聚集這麼多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實屬不易。他表示,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之際,有一個平臺來持續有力地聚集科學界的客觀理性聲音非常有必要,這能夠為人類指明科學應對疫情的道路,幫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