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視頻致辭時指出,在當前形勢下,尤其需要開展新冠肺炎藥物、疫苗、檢測領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他希望各位科學家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
「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的這番感慨,折射出上海科學戰「疫」的積極成果,是科學家們對「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的理想追求,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更是上海科技創新奔湧的時代大潮。
愛上一座城,真的不需要理由嗎?非也。頂尖科學家垂青上海的原因在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近年取得積極成效,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對人才形成強大吸引力。用近日舉家落戶上海、全職加盟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的「全球牙科學教科書式的人物」託內特教授的話說,就是因為「看好這裡的氛圍與明天」。
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透過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重要窗口」,我們望到上海科創打出一張又一張「金名片」。
蛟龍入海、天宮探月、北鬥指南、天眼問天、墨子升空、大飛機翱翔——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這幾項重大科技成果,每一項背後都有深深的「上海印記」。
創新藥、中國芯、最強光、未來車、絞吸船、真核細胞、超導電纜……一系列原創成果相繼湧現,或趕超世界一流,或填補國際空白,競相為「上海智造」代言。
追根溯源,基礎研究是創新策源的根基。上海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的「起飛跳躍」,正是得益於基礎學科的「深蹲助跑」。強基礎、建平臺,近年來上海投入巨大。上海光源、硬X射線、軟X射線、超強超短雷射、活細胞成像、神光……「大國重器」紛紛落子申城。單單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就有幾十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基礎科學峰會,足見對原始創新的尊重。
當然,上海讓科學家著迷的不僅僅是這些硬實力。科學傳統、制度環境、品質生活等等,都是「魔都」的「魔力」所在。
早在100多年前,「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志」的《科學》雜誌就在上海出版,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提供科學精神和動力源泉;如今,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一批「上海原創」的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學術出版方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嶽陽路上的「院士公寓」全國聞名。如今,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雲啟幕,「最強大腦」在上海有了「家」!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
這就是上海,對科學精神的崇尚,對科學家的尊重,是城市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也是吸引科學家近悅遠來的軟實力。今天的上海,科學家走「紅毯」,成為真正的「星」;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的「科學馬拉松」成為最酷的「運動」;科創中心建設《條例》、科創「22條」、科改「25條」為創新放權、賦能、護航;科創板為硬科技企業加油,技交所加速科技成果「紙變錢」……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科學上也沒有平坦的大道。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道出了一份堅定與從容。愛科學愛上海,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上海需要也必將擁有一支包括諾獎級科學家在內的「人才夢之隊」。也許,眼下這場科學盛會裡正藏著一部「未來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