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2020-11-03 文匯報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圓滿閉幕!

這三天,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

這三天,「科學天團」的腦力激蕩頻上熱搜

這三天,在浦江會客廳發生的星光璀璨的全球大聯動,呈現給世界跨越時空的信心與祥和的力量

這幾天,秋意正濃的上海瀰漫著一股濃鬱的「科學的味道」。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大聯動。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學盛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正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被寄予厚望。通過網絡直播,無論是關心科學的有識之士,還是前來「追星」的普通公眾,都切身感受到了本屆論壇的頂尖雲集之「盛」、科學態度之「高」、前沿引領之「尖」、青年後浪之「勢」。

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年,論壇的如期舉行、熱度不減的背後,向世界傳遞出的正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以及這座科創之城對於人類共同命運的由衷關切。

「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羅傑·科恩伯格說,當控制疫情與經濟社會重啟之間的平衡對大多數國家而言成為一道難題時,WLF的如期舉行顯得如此難能可貴——這離不開中國的科技同行,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

大咖雲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做得非常出色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科技交流平臺。

過去72小時,70餘場匯聚世界頂級頭腦的「智慧甘霖」,通過雲端從黃浦江畔向全球傳遞、播撒,也為上海這座「科創東方之城」帶來科學精神的深度滋養。

儘管遭遇疫情阻隔,但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降反升:橫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座城市,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100餘位世界優秀青年科學家與會,這首先展示出了中國在疫情防控上舉世矚目的成就。事實上,要讓這支史上最強「科學天團」和眾多其他參與者及青年人集聚一堂,這樣的人員流動是一場巨大挑戰。

論壇開幕式上,經歷48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14天嚴格隔離的科恩伯格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中國會議的組織者成功做到了,並且做得非常出色。」他表示,論壇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科學交流平臺,對公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形成了許多良性互動,「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力,令人印象深刻」。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論壇開幕式後的主題會議視頻演講中指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非常需要一個平臺來持續有力地聚集科學界的客觀、理性聲音,「這能夠為人類指明科學應對疫情的道路,幫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陰影」。

三天來,來自頂級大腦的智慧火花,在網上掀起了一股關注科學的熱潮。就在昨天,「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張文宏與諾獎科學家談疫情」等話題在微博熱搜上的閱讀量均超千萬,而開幕式當天「鍾南山談科學家成為偶像的目的」閱讀量更是高達近3億。

開放合作,用理性之光穿透未來不確定性的迷霧

這是一場牽動全球科學共同體心跳的盛會。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是論壇的永恆主題。疫情帶來的全球性挑戰,更激起了身處人類文明燈塔頂端的科學家們,捍衛和守護人類命運的強烈責任,他們攜起手來團結協作,用理性之光穿透未來不確定性的迷霧。

「開放」與「合作」幾乎成為所有頂尖科學家論壇演講的關鍵詞。科恩伯格說:「科學是國際性的,它是我們的共同基礎。」鍾南山說:「科學家有國籍,但科學沒有國界。」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諾華集團執行長萬思瀚表示,「當今世界,攜手合作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本屆論壇亮出了中國對全球科技合作的態度,讓與會全球頂尖科學家看到了中國、特別是上海,對人類科技合作的真誠態度與實際行動。事實上,WLF的順利舉行,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上海為世界找到了一種攜手創新的方式,使國際合作得以繼續。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表示,如果能把不同學科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應對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而言是絕好的機會。WLA副主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通過視頻連線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全球科技界能保持溝通很重要,每個國家都需要通力合作,而不是把彼此當作競爭對手,這就是頂尖科學家論壇獨特而關鍵的作用,它讓全球科學界的溝通始終保持順暢。」

前沿引領,「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動能

這是一次跨越代際、連通當下與未來的高端對話。

三天裡,「最新」「突破」「變革」等詞彙在論壇上不時閃現,42小時「科學馬拉松」裡滿是通往未來的洞見。「零電阻」室溫超導材料、帕金森病的最新療法、一天找到抗腫瘤的免疫細胞……從頂尖科學家到青年學者,前沿引領之燈、燈塔瞭望之光,在會場內外閃耀。可以說,這場科學盛會,正在書寫一部人類的「未來簡史」。

未來屬於青年,「年長者要把火炬交給年輕人」「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幾十場青年論壇、博士論壇,中外青年科學家輪番上場,前輩科學家則在雲端指導,論壇搭建了難能可貴的平臺,讓科學精神的火炬代代傳承。

令人無比期待的是,本屆論壇鋪就了一條將「頂級智慧」引入上海科技創新的「星光大道」。論壇開幕式上,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雲啟幕,一座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未來之城」將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

科恩伯格說:「隨著論壇連續三年的成功舉辦,在上海建立一個永久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全球經濟與創新中心正在東移,並將隨著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的建立而進一步東移,我相信社區將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中心之一,並通過科學轉化造福人類。」

作者: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記者 任 荃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文匯報: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幾天,秋意正濃的上海瀰漫著一股濃鬱的「科學的味道」。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大聯動。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大聯動。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學盛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正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被寄予厚望。
  • 疫情之下,這場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
    當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
  • 2020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
    從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起,在中國上海,在黃浦江畔,前所未有的「燒腦」72小時,參會人數創歷屆新高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用開放、理性、創新的科學之光,為備受疫情折磨的人們重塑信心。 2020年,是對人類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攻擊嗎?狡猾的病毒會摧毀我們自以為堅固的家園、秩序和希望嗎?藍色星球和人類世界,會走向失控嗎?
  • 2020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
    從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起,在中國上海,在黃浦江畔,前所未有的「燒腦」72小時,參會人數創歷屆新高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用開放、理性、創新的科學之光,為備受疫情折磨的人們重塑信心。2020年,是對人類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攻擊嗎?
  • 科學盛會彰顯開放熱力「最強大腦」呼籲全球協作
    中新社上海10月31日電 (記者 李姝徵)距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還有4天。距離國家會展中心(上海)20餘公裡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內,「雲聚」百餘名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正在召開。
  • 不一般的盛會 不止步的開放——寫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閉幕...
    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圓滿落下帷幕。雖然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但本屆進博會各方合作意願熱度不減,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不尋常的年份,不一般的盛會——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很多大型國際展會都按下暫停鍵,進博會卻如期舉辦、人氣滿滿;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進博會卻敞開懷抱迎五洲客、計天下利;疫情給各國帶來嚴重衝擊,也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創,進博會卻點燃希望、照亮未來。
  • 「背靠背」的頂級盛會 演繹「越辦越好」的上海故事
    在本屆進博會上,諾華集團(中國)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背靠背」舉辦的大國盛會,化出了奇妙的時空漣漪。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相互促進,正在這片熱土上演繹更多「越辦越好」的故事。而上海,也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國際化的視野,搭建共享平臺,創造共贏局面。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透過這場頂級科學盛會,我們也看到了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和大氣謙和。兩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主席和副主席羅傑·科恩伯格與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提前抵達上海,在隔離14天後亮相本屆論壇。20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通過網絡觀看了開幕式和主題會議。「這一年很艱苦,控制疫情和保護經濟活動之間的平衡非常困難。國際會議幾乎全部推遲或變為線上舉辦。
  • 頂科,頂上海:值得他們來到,更值得他們留下
    10月30日至11月1日,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全球140多名世界頂尖科學獎項得主以線上線下互聯的方式,在上海把脈人類的共同命運。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就是破除疫情障礙、決意來滬參會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之一。值得這場科學盛會的,不僅有上海的科學後浪們,更有中國的抗疫成果、開放姿態、科學未來。在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和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這場論壇凸顯出若干關鍵要素,與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遙相呼應。
  • 知微事見開放疫情數據專題,助力各界高效感知疫情進展
    2020年,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相關話題持續霸屏輿論場。在這海量的真假信息之下,「信息過載」成為公眾面臨的重要問題。面對這一需求,知微從國內疫情爆發之際,至海外疫情蔓延期間,陸續發布七大疫情信息整合工具,基於各大新聞網站、官方機構數據,對疫情相關信息進行抓取、梳理、篩選、呈現。
  • 這場全球科學盛會,讓諾貝爾獎得主感嘆「意義重大」
    主辦方表示,這場全球科學盛會將永不落幕: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已規劃落戶於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裡,本屆論壇所有場次活動的視頻均向公眾在線免費開放。由頂尖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科技合作,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各國優秀科研人員來滬工作、生活,為全人類的科技進步貢獻智慧。
  • 「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你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無國界,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在經過14天隔離期後,10月30日,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的他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作了主旨演講。
  • 全球疫情防控的短板效應與大局擔當
    美國檢測速度非常快,顯示了其科技力量;另一方面,體制問題集中表現在各州防疫不一致,各自有數據模型推算的防禦底線,但疫情取決於控制最差的「短板」,而不是最好的「長板」。全球疫情防控同樣存在這樣的「短板效應」,呼籲「大國擔當」。在3月26日晚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強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科技如何託起人類共同命運?
    「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將帶來怎樣的科創新動能?一場面向人類共同命運的科技盛會30日在上海如期開啟。雖然遭遇疫情,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增加。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200多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將在三天的會期「雲」上相聚。
  • 江蘇在抗疫國際合作中展現道義擔當贏得讚譽
    「抓疫情防控,搶發貨、保交付,我們比沒有疫情的時候還要忙。」江蘇海企緬甸針織製衣廠總經理孫建東介紹,海企國際派駐到緬甸仰光的20多名員工,基本上從去年到現在都沒有回國,「等任務完成了,緬甸的疫情控制住了,我們再回家和親人團聚!」
  • 疫情當前,上海紀錄片人不喧譁、自有聲
    疫情當前,上海高度重視,醫院、社區、工廠各負其責、眾志成城,疫情前線激戰正酣、忙碌非凡。而遠離前線的你我,為了避免疫情擴散,自覺居家多日,這份安靜的守護,在全民齊心抗擊疫情的當下,同樣勾成了一種宏大的背景聲。於是,上海安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