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文佳報導 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閉幕。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
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
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無國界,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
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在經過14天隔離期後,10月30日,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的他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作了主旨演講。
「對大多數國家來說,目前國際會議只能推遲或在線上舉辦,但我們能舉辦一場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論壇,這要歸功於中國的抗疫成果和上海市的努力。」羅傑·科恩伯格說。
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家,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據大會組委會統計,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增加。
開幕式上,幾乎所有頂尖科學家演講的關鍵詞都包含「攜手合作」。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科學家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
緊隨開幕式的,是「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在疫情肆虐全球、極端氣候和環境事件頻發、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當下,該主題意義更為凸顯。正因如此,仍然奔忙在抗疫一線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欣然應邀發表視頻演講。
「今年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為拯救生命付出了巨大努力,很多人甚至為此奉獻出他們的生命。我看到各國的同行奮力推進各項病毒檢測、疫病的防治、疫苗的研發等等,這都是告慰犧牲者的最好方式。」鍾南山說。
鍾南山表示,科學家的確是有國籍的,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他作為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的一員,在這幾個月裡見證著各國科學家和醫療工作者卓越的工作,也相信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尤其是基礎科學的領域,最終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
人為什麼要睡覺,納米技術如何運用到人體……「科學天團」的頂尖思想交鋒
人為什麼要睡覺?這個問題困擾過不少小朋友,同時也困擾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儘管他本人就是生物鐘揭秘者、晝夜節律研究的權威。「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神經科學的一大挑戰,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落到實地來說,就是如何讓睡眠和晝夜節律更加有效。」
以參會科學家開放討論為最大特色的莫比烏斯論壇貫穿會期3天,滿載著100多位頂尖科學家的思想交鋒。
納米技術幫助人類變得更強。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希望能夠將納米技術運用到人體上,建造微型的機器,幫助人類擁有更健康的身體。
在不少熱門科幻電影裡,引力波是跨越時空,傳遞信息的信使。真實世界裡,引力波確實是一位信使,而這樣的信使,在宇宙中還有很多。在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引力波研究先驅巴裡·巴裡什提出,多信使天文學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將通過不同信使進行信息結合的形式來告知宇宙的發展變化。
黑洞是近年來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也是學術界的大明星。拍下這張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負責人、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謝普德·多爾曼指出,黑洞數據還能夠在實驗室裡被用作極端實驗,優化廣義相對論的實驗驗證,同時了解黑洞如何向星系中心提供能量,形成人類所看到的壯觀景象。
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多款新冠疫苗,人類有望在明年年底前打敗疫情
本屆論壇上,不少內容圍繞疫情而來,帶來了對抗新冠病毒的最新進展。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球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多款新冠疫苗,並且找到一批新冠病毒優質中和抗體,人類有望在明年年底前打敗疫情。
當前,全球進入三期臨床的新冠疫苗,都是用來預防的,而感染病毒後的特效藥還是空白。2015年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單分子酶學、單細胞基因組學開創者謝曉亮帶來了一些新冠肺炎治療的好消息,他的團隊利用最新的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已找到一批新冠病毒優質中和抗體。
「這些中和抗體都是B細胞產生的,我們對單個的B細胞進行DNA測序,因為每個B細胞都有特別的序列,所以需要單細胞技術,這是第一次把單細胞技術用到人員的中和抗體的篩選。」謝曉亮介紹。
現階段,謝曉亮團隊正在中國、澳大利亞推進臨床試驗,一期的健康志願者試驗即將結束,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試驗也即將開始。團隊表示,目前所有動物實驗都證明中和抗體是有效的。
在論壇上,羅傑·科恩伯格以及新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等多位頂尖科學家讚揚了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反應,並表示,新冠疫苗預計在明年大規模面向公眾使用,屆時疫情有望過去。
開放包容、互惠共享,共同制定未來科研計劃、推進世界科學事業
共襄盛會的同時,頂尖科學家們對未來也充滿期待。
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成立,將重點聚焦科學交流、青年發展、科研轉化、科學教育等4類項目,支持全球科學合作。同時,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雲啟幕」,將集聚全球頂尖國際組織總部、頂尖科學家創新實驗室基地,形成具有強大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核心區。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秘書長王德宏介紹,社區面向國家重特大需求,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融合頂尖科學資源與醫院、學校等配套建設,打造符合創新規律的空間載體。
「已經有4個頂尖科學家明確實驗室要入駐我們頂尖科學家社區,還有20個頂尖科學家會陸續入駐。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國際頂尖科學家實驗室,把他們實驗室建設的經驗和科研成果帶入中國。」王德宏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繫的世界裡,不只是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疾病,還迫切需要解決生物多樣性、可持續能源和氣候變化等難題。全世界人們要以開放和信賴的態度共同協作,即使是非常基礎的科學研究,也需要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共同努力。」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拉馬克裡希南希望,全世界頂尖科學家可以繼續不論年齡聚在一起,共同制定未來科研計劃,推進世界科學事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