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圖看史上最強「諾獎天團」 |2020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新民晚報·新民網】10月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又將如約而至,科學家「天團」將再次以科學為畫筆,繪出最美的申城秋景。這場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個城市的全球聯動,進入倒計時!
-
第 30 次搞笑諾獎公布,今年有 5 個中國老哥獲獎……
這個不平凡的 2020,是搞笑諾獎 30 周年的日子,誕生了史上最強的獲獎團隊。只是不知道他們對修眉紋眉怎麼看? 和平獎 今年的和平獎由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獲得。
-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上最強天團!
其實科學界也有一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上最強天團!先看下他們的剪影:這支天團,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他們不僅擁有超高的顏值、超高的智商,還有超敬業的精神,完全稱得上現代青少年的榜樣!不賣關子啦,大家先看下面這張照片:傳說中的一個個物理、化學屆的大佬,排排坐在一起拍照。這其中的27人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你能認出他們都是誰嗎?
-
聊聊教出七個諾獎得主的史上最強老師索末菲
索末菲,科學史上公認的最強老師。他強在哪裡?老師有多強,當然是要看他教出的學生有多強,網上流傳的說法是,他教出了七個諾獎得主。這七人分別是:14年諾獎得主勞厄,32年諾獎得主海森堡,36年諾獎得主德拜、泡利,44年諾獎得主拉比,54年諾獎得主鮑林,67年諾獎得主貝特。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14天的隔離生活開啟了科恩伯格此次不同尋常的參會經歷。他說:「我很讚賞中國所採取的防控措施,我知道為什麼中國可以控制住疫情了。」圖|WLF獨家2、諾獎得主的「最強大腦」秘訣作為諾獎得主,也是科學界的前輩,科恩伯格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科學研究的行列。他坦言,科學是艱難的,但對個人來說科學也是有最大回報的。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和往屆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讓人捧腹大笑,又發人深省。比如,川普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因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給奮戰在一線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頻頻 「上課」,而榮獲醫學教育獎。再比如,5 位廣西人因在 「僱兇殺人」 過程中層層外包,導致酬金從 200 萬降至 10 萬,最終執行人反水,向暗殺對象傳遞信息,而這五位已經入獄的團夥,獲得今年的管理學獎。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更多有趣的獎項,一起來看一下吧 ——聲學獎:給鱷魚吸氦氣人類吸了氦氣,聲音會變尖變卡通,這是因為氦氣的密度比空氣低,聲音在氦氣中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所以人在吸入氦氣之後,發生腔裡空氣共振頻率就會變高,從而出現尖細的卡通音。那麼鱷魚這樣總愛大叫的爬行動物,吸入氦氣也會有同樣的效果嗎?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據說門捷列夫只用了他十分之一的時間研究化學,他還有其他各種成就。使用管道運輸石油,這是門捷列夫的首創。門捷列夫熱愛造船,並且成功開著自己的船前往北極探險。甚至在當時俄國上層人的圈子裡,送禮不送什麼LV,要送就送門捷列夫做的包。一票之差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實行提名制。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確認,她將參加定於本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介紹她獲得諾獎的黑洞研究。目前,蓋茲正在準備她的報告材料,如果有關於黑洞的問題,請砸向小編,也許被新科諾獎得主cue到的就是你!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凝望著銀河系裡的黑洞。
-
史上最豪華「諾獎天團」要來上海了!還有3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他們要討論的是……
當樹葉變得金黃從瑞典斯德哥爾摩傳出的聲音總令人期待這是對為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科學家的至高褒獎也是對「後浪」繼續攀登的鼓舞在遙遙相望的中國上海「最強大腦」們匯聚東海之濱>在名為「世界和未來」的畫布上描繪一幅永不褪色的科學夢把開放的「門」打得更開把創新的「火」點得更旺把包容的生態建得更好科技創新在上海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由此,過去10年裡,天體物理學已5次斬獲諾獎,幾乎每隔一年就會獲獎一次,這一結果令人倍感意外,甚至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有物理學者認為,考慮到去年剛剛公布第一張黑洞照片,今年諾獎頒給「黑洞」也在情理之中。「黑洞有時也挑戰了天體物理學的認知邊界,作為人類,我們對其仍有很多未知。」
-
明天,科學家「天團」來赴約了!鍾南山也將參會
明天,科學家「天團」來赴約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在上海開幕。在這場全球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科學盛會中,新老諾獎得主相聚——近140位「最強大腦」雲上、線下相會,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眾多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和菲爾茲獎等獲得者;前輩青年對話——青年科學家與「小院士」們將與科學大師面對面;科學與產業交融——既關注基礎科研「最先一公裡」,也關注產業轉化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就在這個月新鮮出爐的兩位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和安德烈亞•蓋茲,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新科女諾獎得主來了!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確認,她將參加定於本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介紹她獲得諾獎的黑洞研究。目前,蓋茲正在準備她的報告材料,如果有關於黑洞的問題,請砸向小編,也許被新科諾獎得主cue到的就是你!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成立74年押中80次,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今年卻停發了
距離一年一度的「諾獎周」只剩下不到14天了。誰是今年的奪獎熱門?跟「流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鐵打的村上春樹」不同,自然科學類獎項花落誰家的大眾關注度其實不(真)那(看)麼(不)高(懂)。但其實早在2011年,她就以同樣的成果登上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的領獎臺。當時,拉斯克獎評審委員、史丹福大學教授露西·夏皮羅給屠呦呦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屠呦呦的這一發現,緩解了億萬人的疼痛和苦惱,在100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尤其是兒童的生命。
-
揭秘我國最強「天團」,袁隆平院士居首,粉絲14億超各路網紅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1月10日上午在北京舉行,會上公布了2019年科學技術獎項——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榮獲殊榮,其中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央視新聞也梳理了33位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而我們今天說到的「最強天團」正是指的他們。從首屆獲獎的袁隆平,到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再到今年的黃旭華、曾慶存,這33位獲獎者背後是眾多足以改變世界的科學成果,也是真正鑄就我們今天穩定生活的基石。其實他們每個人的經歷可能十萬字的專著也不能全部描寫,但是今天不妨讓我們試著走近其中的兩位。
-
諾獎再次青睞星空!看完這些圖你能找出諾獎密碼嗎
諾貝爾物理獎其實涵蓋了多個領域,其中包括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但在過去五年當中,天體物理的成果已經三次得獎,看來諾獎十分青睞「星空」。由此也足見天體物理正處於飛速發展時期,人類對於自身與宇宙星空的關係,也進入了越來越深層的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