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2020-10-12 健康界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命名的獎項,根據他的遺囑,他的3000多萬英鎊的遺產用於設立諾貝爾獎,獎勵那些對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圖1 諾貝爾獎章(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自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以來,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20個年頭,經過百年風霜洗禮,諾獎已經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具分量的獎項。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學界之光,新發現

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被授予了丹麥科學家約翰尼斯·菲比格,表彰他在螺旋體癌(Spiroptera carcinoma)方面的發現。1907年,當菲比格在研究野生大鼠的心肌組織的時候,發現許多大鼠有上皮的病理性增生並且形成了乳頭狀瘤。在這些上皮腫瘤中,他發現了一些小的寄生蟲——某種線蟲和它們的卵,他將其命名為誘癌螺旋蟲(Spiroptera neoplastica),蟑螂可以作為這些螺旋蟲的中間宿主。

圖2 約翰尼斯·菲比格

為了驗證大鼠的腫瘤是不是由這種寄生蟲引起的,菲比格給老鼠餵食了感染了螺旋蟲和蟲卵的蟑螂,在許多進行實驗的大鼠體內,都發現了惡性上皮腫瘤的發生,並且,在某些老鼠體內還發現了腫瘤的肺轉移,而在這些轉移灶中是沒有寄生蟲的。

菲比格的研究於1913年發表,立即在醫學界引起熱烈反響。

在那個年代,腫瘤的研究還可以說是剛剛起步,三種關於腫瘤成因的理論佔據了主流,一種理論認為腫瘤是胚胎細胞造成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腫瘤是由於外界的各種物理、化學或者機械刺激導致的,第三種說法則認為腫瘤是由微生物導致的,而菲比格的研究為第三種腫瘤起源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被認為打開了腫瘤研究的新紀元而備受追捧。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

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

提到菲比格的諾貝爾獎,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日本科學家,山極勝三郎。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1926年,諾貝爾獎評委之一的Folke Henschen認為山極勝三郎應該和菲比格共享當年的諾獎,甚至認為山極勝三郎誘導動物腫瘤的方法比菲比格的更加簡單安全和可重複,可惜其他評委持有不同意見,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最終菲比格獨享了1926年的諾獎。

圖3 山極勝三郎

直到後來,菲比格的研究被認為是錯的,還有人堅持說這個諾獎理應頒給山極勝三郎,但諾獎委員會並未對此作出回應,菲比格的諾獎也並沒有被追回。

事實還原與糾錯

但是,菲比格的研究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

其實早在1918年就有人質疑過他的研究,但是菲比格在學界如日中天的聲譽掩蓋了一切,直到1935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揭開了真相的一角。該文的作者發現如果給大鼠餵食足夠和健康的飲食的話,大鼠並不會患癌,他們意識到菲比格很可能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大鼠肺部組織的病理改變並不是由腫瘤引起的,而是因為缺乏維生素A,寄生蟲的感染加重了大鼠的營養缺乏。

無獨有偶,在1952年,一個美國的科研團隊試圖重複菲比格的實驗,他們給一部分大鼠餵食缺乏維生素A的飼料,而給另外一些大鼠餵食含有足量維生素A的飼料。他們發現合併維生素A缺乏和寄生蟲感染的大鼠出現了心室乳頭狀瘤,也就是菲比格認為的癌症。他們重新檢測了菲比格的實驗圖片發現所謂的腫瘤是一些良性的病理改變,他們推斷,菲比格供給大鼠的飲食僅僅是白麵包和水,營養不足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所以,諾獎獲得者的研究結論確實是錯誤的。

科學沒有成王敗寇

也因此,在去世多年後,菲比格還受到多方非議,似乎成了諾獎的一個恥辱。但是事實上,從多篇正統的科學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科學家對菲比格的寬容態度。的確,從目前的醫學發展來審視,菲比格的研究結論是錯的,但是考慮到當時的時代限制,科學家們也都並不想對他及當年的諾獎評委有過多苛責。科學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推進的,這個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科學家,菲比格勇於求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無可指摘,他的錯誤也提示著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值得後來人警醒的諸多陷阱。雖然一個錯誤的發現獲得了諾獎似乎破壞了諾獎的權威性,但是或許這才是科學。

科學只相信真理而不迷信權威!

參考文獻

Stolt CM, Klein G, Jansson AT. An analysis of a wrong Nobel Prize-Johannes Fibiger, 1926: a study in the Nobel archives. Adv Cancer Res. 2004;92:1-12. doi: 10.1016/S0065-230X(04)92001-5. PMID: 15530554.

相關焦點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除此之外,諾獎得主在12月的頒獎典禮上,還能獲得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2017年,諾貝爾單個獎項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被這筆巨額獎金「砸中」可不簡單。事實上,每年諾獎候選人都要經歷約一年時間「錘鍊」。從9月起,第二年的諾獎評選程序就已啟動。之後,候選人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審定,以及專家審查,才能成功「晉級」。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一票之差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實行提名制。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邀請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來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然後諾貝爾獎會員會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選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很遺憾,諾獎的提名情況不會隨著諾獎的公布而公布。諾獎提名情況在五十年後才會公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門捷列夫通過了諾獎的第一關——提名。通過解密的提名情況來看,門捷列夫總共被提名九次。但是在投票上,他輸了。1905年,門捷列夫的得到了三個評選委員會的提名。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2001年,諾獎頒發百年之際,瑞典學院出版了《諾貝爾文學獎50年:提名和選擇(1901-1950》一書,根據諾獎評選情況50年保密制度,解密了前50年的全部內幕,包括中國作家被提名的情況。一、提名離得獎有多遠?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川普提名諾獎和平獎,為啥諾獎的和平獎味不對了?
    並且,諾貝爾獎也因為其權威性,一直成為各學科科學家爭搶的重點獎項,各個國家更是擠破頭來爭奪諾獎。但是,在諾獎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諾貝爾和平獎,不少人稱這個和平獎就是對和平最大的諷刺 三、二戰後轉型,徹底變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被強行分成了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世界,而頒布諾貝爾獎的瑞典由於處於資本主義陣營,原本那個為世界和平做貢獻的獎項也因此而受到了不少的影響。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早在5月,拉斯克獎宣布取消今年的獎項,本年度的被提名者,會自動轉入2021年的提名名單中。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
  • 2020,諾獎將至
    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這篇論文累計引用次數早已突破一萬次,是整個有機化學領域最高引的文章之一,比為夏普萊斯贏得諾獎的那篇不對稱環氧化論文的引用次數還要高出三倍。超過一萬次的引用是什麼概念?國際知名的科學數據服務公司科睿唯安,收錄了約5000萬篇論文,其中只有5700篇(佔0.01%)被引用次數超過2000次。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 早在5月,拉斯克獎宣布取消今年的獎項,本年度的被提名者,會自動轉入2021年的提名名單中。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獲諾獎提名後,川普半小時內連發17條動態,手速都能創紀錄
    據福克斯新聞報導,川普最近被一名挪威議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川普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興奮,於是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這一"喜訊",甚至在短短半小時之內連發17條動態,創下兩項"世界紀錄"。如此一來,川普又能創造兩項"世界紀錄",即成為史上發動態速度最快的美國總統,以及發布諾獎相關新聞數量最多的美國總統。昭告天下川普這17條動態的內容相似度極高,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轉發福克斯新聞、紐約郵報等各大媒體關於提名諾獎一事的報導,顯然是想昭告天下:川普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了。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許多獲得良好應用的技術在評獎時也會回溯其源頭創新,這可能是張鋒未獲獎的原因之一。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此前,曾有物理學者預測,考慮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律較為明顯,歷年獲獎者幾乎都在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等四大領域中輪流登場,從概率上看,缺席3-4年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的中獎率更高。但作為最難預測的獎項之一,今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通過約3000名高校教授的推薦,並對250-350個提名者重重篩選,還是將大獎頒給天體物理領域。
  •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國人歷來有對諾貝爾獎的情結。魯迅當年曾拒絕了諾獎的提名,認為中國人得了這個獎會驕傲,這成了國人的一個遺憾,直到多年後,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才讓這個遺憾圓滿。
  • 非洲文學家阿契貝去世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
    非洲文學家阿契貝去世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 阿契貝生前多次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奈及利亞媒體曾經這樣評價阿契貝與諾獎的關係,「不是阿契貝需要諾貝爾獎;正相反,是諾貝爾獎需要阿契貝來證明自己。」
  • 【重要通知】我準備報名明年的搞笑諾獎了!請大家支持我!
    今天我乾脆就給大家介紹下這個獎究竟多搞笑多牛逼,說不定明年你就在獲獎名單看到我了一、什麼是搞笑諾獎?水平直逼諾獎!很多人以為搞笑諾獎就是個野雞獎,每年就隨便盤點幾個沙雕論文,大家口嗨一下就散場,評選人的學歷撐死也就是個銀教授之類的...錯!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文丨科研公路社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7 日晚 6 點,第 30 次 「首屆搞笑諾貝爾獎典禮」 結果出爐。和往屆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讓人捧腹大笑,又發人深省。比如,川普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因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給奮戰在一線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頻頻 「上課」,而榮獲醫學教育獎。再比如,5 位廣西人因在 「僱兇殺人」 過程中層層外包,導致酬金從 200 萬降至 10 萬,最終執行人反水,向暗殺對象傳遞信息,而這五位已經入獄的團夥,獲得今年的管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