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獎將至

2020-09-30 科技日報

◎ 作者丨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 何屹 侯萌

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過百年。

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

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呼喚「開創者」!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離去,全球科研人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已經產出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了解、認識並終結新冠病毒肆虐人間。

坊間有種聲音,認為與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相關的免疫學成果可能會受青睞。

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治療白喉傳染病的血清療法;1951年,南非醫學家蒂勒因率先研製出蚊媒病毒傳染病黃熱病疫苗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Pamela J.Bjorkman與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系希金斯研究教授Jack L.Strominger獲獎,理由是「確定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是分子免疫學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發現,有助於藥物和疫苗開發」。「我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對免疫學的寵愛會繼續下去。」科睿唯安亞太區分析師王琳博士如是說。

科睿唯安亞太區分析師王琳博士

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認為:「哪個領域的成果能夠入選諾貝爾獎,能否成為熱點,不取決於哪個領域是否熱門,而取決於諾獎的宗旨。」

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首先就是原創性,是開創者,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

「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雖然人類在對抗傳染病的進程中成果不斷,現代醫學體系也相對完備,但面對一個全新類型的致命病毒時,仍感能力不足,「這說明免疫學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為重大成果的出現提供了機遇。」郭鐵成說。

他認為,張伯禮院士的成果第一次用中西醫融合理論和方法,揭示了新冠病毒的特點和規律,具有開創性和實用性,臨床效果很好,中國中醫藥成果未來可期。


鼓勵頂天立地!

但為何感覺顛覆性理論成果越來越少?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認為,自然科學獎項鼓勵的是「頂天立地」的重大原創成果。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

何謂「頂天立地」?「該成果或拓寬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邊界;或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人類文明向前邁進提供了動力,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生活帶來福祉,最好兼而有之。」

獎勵頂天立地的諾獎科學成就,彰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諾獎精神?

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將科學發現和發明轉化為新產品或新服務,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諾獎成果大多具有鮮明的巴斯德象限屬性,即基礎研究屬性很強,同時實用性也很強。三是服務精神,忠於理想,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無私奉獻,解除人類痛苦,增進人類福祉,這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項上體現尤為明顯。」

有觀點認為,近年的諾獎,越來越多頒給顛覆性理論的驗證、關鍵技術的迭代,乃至觀察實驗工具的升級,而如同愛因斯坦那樣提出顛覆性理論的成果則越來越少了。

在郭鐵成看來,這可能是科學發展的正常周期。在目前這個階段,工業時代形成的科學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科學範式與諾獎設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

他解釋道,一是大量新興學科湧現,改變了工業革命以來的學科體系,為科學研究提出了全新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學科匯聚普遍化,各學科融合的一般基礎已經形成,「美第奇」疊加共振成為學科創新趨勢;三是科研一體化,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不僅存在線性關係,而且融為一體,共同面向應用市場。近年來,很多諾獎的成果都位於多學科交叉點之上,反映了當前科學發展的趨勢。

王博認同郭鐵成的理念。「從科研體量和科研方式來說,現代科學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時候取得突破需要團隊作戰。現代重大科學成果需要的是群星璀璨,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仍處在大師輩出的年代。」王博說。


重視「冷美人」!

論文高被引很重要,原創成果被生活「引用」同樣重要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假設、猜想、新理論、新領域、新路徑,最先呈現給科學社群的方式是什麼?重大原創成果發表學術論文,是全球學術界公認的知識信息交流方式。對重大原創論文進行影響力比較,以及參考每年專業學科大獎榜單,是「把脈」諾獎級成果的有效方法。

近20年連續發布的「引文桂冠獎」,以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結合一定定性指標與專家判斷形成榜單。迄今為止,在300多位上榜科學家中,有54位獲諾獎。

郭鐵成認為,引文頻次評價,對衡量改進性創新或漸進性創新比較有效,但衡量原始創新的效果有限。「創新之始,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開創性成果是超前的,是人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甚至超出了人類現有的知識框架,因此可能是低被引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的時候,全世界沒幾個人能看懂。這些低被引的『冷點論文』中,可能就存在驚為天人的『冷美人』。如何發現和評價『冷美人』,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真正的影響力,應該不僅僅是成果被學術論文高頻引用,還應被專利高頻引用,特別是還應被人類的生產生活高頻引用,屠呦呦的論文並不長,但青蒿素研製出來後,救人無數。」郭鐵成說。

不同的專業學科頂級獎項,如拉斯克獎、沃爾夫獎等,關注點和側重點也都不盡相同,但都從某個維度與諾獎呼應起來。

王博說:「各專業學科大獎與諾獎重合率較高,說明同行評議的眼光和願望是趨同的。因此,我們的科研工作者要坐得住冷板凳,好飯不怕晚。」


理性看待諾獎!

把它看做對科研工作者的鼓掌與喝彩

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諾獎?

有評論認為,國人對於諾獎的整體心態,已經從可望不可及的怯畏仰視,轉為「水到渠定成」的安然自持。王博的觀點也很鮮明:「應該將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重大科學獎項,看做是全人類社會對科研工作者的鼓掌和喝彩!如同奧林匹克運動會,獲金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看重諾獎不一定立刻獲得諾獎,重要的是通過這場科學盛宴,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通過傳播諾獎精神,鼓勵下一代愛科學、把當科學家作為人生夢想,這才是諾獎精神的精髓。」

如此一來,我們關注諾獎,最重要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應如何定位?

「諾獎的科普效應值得學習。」郭鐵成解釋說,諾獎運作的全過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普及功能,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把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傳遞了出去。「而且,這種科普不是傳統的『掃盲式科普』,而是『公民科學』,讓各國公民了解科學,理解科學,鼓勵公民參與科學研究和科學決策。每年的諾獎,從提名到頒發,全世界都在激動中感受科學的力量。」

圖片來源:諾貝獎官網

郭鐵成進一步說,諾獎的機制特別值得借鑑。比如,社會籌資設立獎勵基金的制度、基金管理與獎勵評價分開的機制、小數據提名機制、同行評價的評審制度、國際一流的質量標準等,都是最先進的。當然,諾獎也出現過失誤,但其失誤是偶然性的。

可喜的是,中國目前大力提倡發展社會力量評價,支持社會資金設立獎勵基金、研發基金。近年來,這類獎項中比較有名的是「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等,在科研群體中的影響力不錯。

設置了高額獎金不代表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科學獎項的評選機制,應切實發揮科學共同體的作用,確保權威性和公正性,如果評選規則設置不合理反而會產生消極影響。「推動高質量社會評價是未來中國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相信慢慢摸索,會孕育出能夠激發創新人才湧現的優質獎項。」


把繁榮科學提上戰略日程!

厚植創新沃土,靜待花開

如何厚植創新頻出的沃土?諾獎級的成果何時到來?

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給出一組科技投入相關數據:一個經濟體的全社會科研投入佔GDP 0.7%左右,科學研究能夠得以普遍發展;佔到1.5%,政府和市場的投入將各佔一半,政府投入會向基礎研究傾斜;佔到2.1%,政府投入將向更前沿的原創傾斜,而市場更青睞技術應用。現在中國的科研投入已經超過2.1%。他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前沿基礎科學重大成果大規模湧現的時代快來了」。

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

郭鐵成則從繁榮科學的戰略目標和我國科研人員的體量來分析這個命題:「必須把繁榮科學的任務提上戰略日程。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需要科學提供原始的動力,否則創新發展就沒有後勁。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強國的突出標誌就是擁有強大的科學,屆時,中國要能提出許多科學問題,發現許多科學規律,提出許多科學理論,為人類知識寶庫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我認為,數學訓練的是人類思維的底層邏輯,應將數學置於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地位。」

郭鐵成說,中國已經到了重大科學成果的孕育期,「當前我國具有全世界數量最多、最年輕的研發人員,具有全世界體量最大、門類最全的製造業,全面、協調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旺盛,科學研究的政策環境更加完善,這為重大成果的產生提供了良種和優質土壤」。

比如,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就是相對長期穩定地支持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學前沿突破,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

王博判斷:「科技創新和重大科學發現與經濟社會發展是呈現螺旋上升的關係的,政策、人才、投入、環境等要素都具備後,中國科學家的群星璀璨時代必將來臨。接下來,就是要給科研工作者時間,讓他們靜下心來精心澆灌,做好當下,靜待花開!」


科技日報•深瞳工作室出品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百餘年。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2020,諾獎將至!本報記者 房琳琳 何 屹 侯 萌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近百年。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百餘年。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Pamela J.Bjorkman與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系希金斯研究教授Jack L.Strominger獲獎,理由是「確定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是分子免疫學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發現,有助於藥物和疫苗開發」。
  • 諾獎黃金周來了
    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專欄|2020年生理或醫學誰獲獎? 為什麼獲獎?
    實況直播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揭曉儀式參加方式:騰訊會議視頻主題: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儀式我們一如既往通過|諾獎專欄|為各位報導誰獲獎?為什麼獲獎? 及獲獎者有趣的故事。我們關注獲獎者在接到獲獎電話那一時刻的交談是如何?他們最想說什麼?感謝誰呢?要說完全出乎獲獎者意料之外,似乎有些過謙。但今年輪到自己了,肯定喜出望外或誠惶誠恐。實際上,2020級諾獎"新班同學"在各自業界早已拿獎拿到手酸了。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年諾貝爾獎將與公眾見面,《知識分子》也將繼續帶來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報導與解讀,分別是5日的生理學或醫學獎,6日的物理學獎和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 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諾獎表彰了三位「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的美國經濟學家,其中羅傑·邁爾森(RogerMyerson)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就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 實際上,如果我們翻開歷屆諾獎名錄,會更加詫異。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和往屆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讓人捧腹大笑,又發人深省。比如,川普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因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給奮戰在一線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頻頻 「上課」,而榮獲醫學教育獎。再比如,5 位廣西人因在 「僱兇殺人」 過程中層層外包,導致酬金從 200 萬降至 10 萬,最終執行人反水,向暗殺對象傳遞信息,而這五位已經入獄的團夥,獲得今年的管理學獎。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和往屆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讓人捧腹大笑,又發人深省。比如,川普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因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給奮戰在一線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頻頻 「上課」,而榮獲醫學教育獎。再比如,5 位廣西人因在 「僱兇殺人」 過程中層層外包,導致酬金從 200 萬降至 10 萬,最終執行人反水,向暗殺對象傳遞信息,而這五位已經入獄的團夥,獲得今年的管理學獎。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2020年度諾獎:更多女性站到聚光燈下
    來看一下數據統計: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114 次,獲獎者共216人次,其中僅有4名女性,她們的名字是瑪麗·居裡(1903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唐娜·斯特裡克蘭(2018),以及今年獲獎的安德烈亞·蓋茲。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如,2020/10/9,《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
  • 諾獎預測!生理學或醫學領域4位科學家獲2020「引文桂冠獎」
    9月23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物理學領域、化學領域、經濟學領域共24位科學家榮獲該獎。Zoghbi教授因「與神經疾病發病機制相關的發現(包括雷特症候群的遺傳起源)」榮獲該獎。
  • 2020諾獎顯示C肝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年10月5日下午5點,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會議室裡,諾貝獎評審大會秘書Thomas Perlmann宣布了2020年第一個諾貝爾獎項——醫學/生理學獎,授予了研究C肝的三個科學家,NIH的Harvey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主持人:說到諾獎整體的發展狀況和速度,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