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
實際上,如果我們翻開歷屆諾獎名錄,會更加詫異。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
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7年,諾獎表彰了三位「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的美國經濟學家,其中羅傑·邁爾森(RogerMyerson)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就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
2020年,諾獎表彰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B. Wilson)在博弈論拍賣機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
那麼,拍賣何以見得有如此重要呢?
首先,其實拍賣就是做交易,它歷史悠久程度僅次於物物交換;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的古巴比倫時期,據說古巴比倫的起義軍還曾把皇位拿來拍賣;不過,真正用經濟學理論來對拍賣進行研究,卻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1996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維克裡(William Vivrey,1961)在一篇經典的論文中,討論了在單個物品拍賣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四種拍賣形式。
英式拍賣:競拍者由低到高競價,價高者得。
荷式拍賣:拍品由高到低叫價,直到有競拍者表示接受為止。
一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並且支付其所報價格。
二階密封價格拍賣:也被稱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但只支付報價第二高者所報的價格。
其次,拍賣理論影響的深度;在理論方面,2007年諾獎經濟學家邁爾森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就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截至今天,該文已經被引用了6705次(按谷歌學術統計),這在理論經濟學文章中極其罕見。
然而,據谷歌學術,2020年的諾獎經濟學家——米爾格羅姆的著作竟然被引用了超過10萬次。可見拍賣理論的影響日益深廣。
與此同時,米爾格羅姆還致力於實踐,他開了一家拍賣諮詢公司Auctionomics,開展拍賣機制設計的業務,既包括買方諮詢,也包括賣方諮詢。他們的業務遍布歐美頻譜領域以及世界五百強企業。
其得意之作,就是成功為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設計了改進型英式拍賣——同步多輪拍賣(SimutaneousMulti-round Auction)機制:
一次拍賣同時提供所有物品(不同地理區域的無線電頻段),以低價開始,允許反覆出價,從而減少了不確定性和「贏家詛咒」(競拍者勝出後後悔的現象)所帶來的問題。
1994年7月,FCC第一次使用SMRA時,它在47輪競標中出售了10張許可證,總價達6.17億美元,而美國政府此前實際上是免費分配這些東西的。
同步多輪拍賣第一次使用便大獲成功,隨後包括芬蘭、印度、加拿大、挪威、波蘭、西班牙、英國、瑞典和德國。僅FCC使用這種形式的拍賣,就在20年間帶來了超過1200億美元的收益。在全球範圍內,這種機制已經從頻譜銷售中產生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收益。SMRA也被用於其他領域,如電力和天然氣的銷售。
再次,拍賣機制的應用範圍廣闊,體現在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一線城市的車牌,以及藝術品、房產、證券、礦產和無線電頻譜都可以用拍賣來配置;甚至零售商品、二手物品也可以用來拍賣形式來促銷,網際網路更是深層次地改變了拍賣,使其變得無遠弗屆、無時不在。可以說,如今拍賣作為交易的一種形式,重要性僅次於「買賣」。
202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之所以頒給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是因為他們的論文被引用了10萬+次,尤其在實踐方面,影響了全球無數個國家資源的配置和企業的經營效益。但是在中國,也有一位在理論和實踐成果都很顯著的「掃地僧」——戴天宇教授。
他被北大從清華邀請過去時提出三個奇怪的要求:「一不當官,二不寫論文,三不評職稱」。要知道,在大學不寫論文,就等於不能評職稱,不評職稱,就等於你無法快速建立學術地位。
可是,他的機制設計不僅IBM在用,萬科、碧桂園等知名房地產企業也在用,他設計的「申通機制」更是促進了四通一達的快速崛起,造就了中國的快遞之鄉——浙江桐廬。
那他為什麼不想寫論文呢?也許這就是「掃地僧」的鴻鵠之志,他從清華到北大,為的不是名利,而是為了自運行機制的系統建設。他建立的這套機制被哈佛商學院帕金斯教授譽為:中國獻給世界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戴教授還為拍賣機制找到了廣泛的應用空間,比如,企業的採購比例,寫字樓的車位,商鋪的扣點打折等等,而支付等價物不一定為貨幣,這就給企業的機制設計帶來了很大想像空間。
早在20世紀末,戴教授就為香港新世界旗下的商場設計了——「扣點打折機制」,今天為許多百貨商場所用:
商戶入駐商場的代價是上交商品銷售的扣點,而扣點打折的資格,對於商戶來說就是一種拍賣品,坪效比相當於拍賣的出價。
1.商場內單位面積營業額(坪效比)第一名的商戶,次年的扣點比例降為原來的一成;
2.第二名的,次年的扣點比例降為原來的兩成;
3.依此類推,直至第九名,降為原來的九成
該方案實施後,眾商戶為擠進前九名,各顯神通,各種營銷策略、奇思妙想不勝枚舉,商場至此門庭若市,像皮爾·卡丹的門店就常在其中拔得頭籌。
再比如,戴老師還改進了一個採購領域「價低者中標」的通行模式,設計出——「動態比例採購機制」:
製造行業採購多用「價低者中標」,但是這種辦法難以保證品控質量,交易成本容易上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動態採購比例」。
1.在招標時,從報價最低的幾家供應商選擇其中兩家;
2.每個季度採購量,以兩家供應商報價平均值為基準,價格每低於平均1%,採購比例上升20%,反之則反之。
這種機制屬於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一種,相當於把價格博弈轉移到了供貨商之間,而不是以犧牲質量拉低價格,價格與質量同時達到了一個新的均衡。
從本質上講,機制設計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機制設計對整個社會的深遠影響,無論是從國外還是國內,都有為此不斷默默奉獻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他們能將自己的成果貢獻給社會,往往並不像一些科技的成果那麼引人注目,但我們都知道,歷史的發展其實背後是制度的不斷變革。
這正如《世界是平的》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曾寫道:
「美國真正強大的力量,來自於我們所繼承的良好的法律與制度體系——有人說,這是一套由天才設計,並可由蠢材們運作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