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2日11時45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花落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保爾•米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為何他能獲得諾獎?近年來諾獎都頒給了哪些人?今天,就帶你一起看一看。以下,Enjoy:
來源:身邊的經濟學(jjchangshi)
為什麼他得了諾獎?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保爾•米格羅姆(Paul Milgrom)
史丹福大學教授,在拍賣理論和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享有盛譽。
1979年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獲得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和社會科學教授、經濟學教授。
Paul Milgrom教授研究領域廣泛,包括現實世界的拍賣設計和其他市場、組織經濟學、有限理性和經濟史等。
在拍賣領域,史丹福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保羅•米格羅姆(Paul•Milgrom)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1993年,米格羅姆接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委託,參與(FCC)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的電信運營執照的拍賣工作,天才地完成了拍賣機制的主要設計,使FCC的拍賣大獲成功,因此,米格羅姆成為全球拍賣領域和產業經濟學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
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博士學位。威爾遜曾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和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1999)。現任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
其研究與教學涉及市場設計、定價、談判、及有關產業組織與信息經濟學的相關主題。他是一個博弈論專家。作為產業組織理論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價格理論、市場設計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1970年代起,威爾遜從事博弈論研究,並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他和克萊珀斯(Kreps)一起提出的序貫均衡概念(Kreps&Wilson1982),是對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解的概念的重要突破。從1980年代起,威爾遜對於拍賣機制設計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成為電信、交通和能源等領域的拍賣與競標機制設計的權威學者。
· 延伸閱讀 ·
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仍有7億多人收入很低
阿比吉特·巴納吉、艾絲特·杜芙若、麥可·克雷默:
減少貧困人口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
巴納吉是美國經濟學家。他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巴納吉是總統經濟分析局的研究的發展,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一名研究助理,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基爾研究所的研究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研究員和研究員計量經濟社會。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她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也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她是法國經濟學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艾絲特·杜芙若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
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麥克阿瑟獎(1997)和總統學院獎助金獲得者,並被世界經濟論壇提名為全球青年領袖。他還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研究,以幫助世界各地受苦受難的人們。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大大提高了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儘管近來在解決全球貧困問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是減少各種形式的全球貧困,仍有7億多人收入很低。
每年,約有500萬五歲以下的兒童死於疾病,而這些疾病本來可以通過廉價的治療方法預防或治癒的。世界上有一半的兒童仍然沒有基本的識字和計算能力就離開了學校。
· 延伸閱讀 ·
氣候影響人們的消費習慣?
威廉·諾德豪斯:推動綠色的可持續增長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 William D. Nordhaus
威廉·諾德豪斯本科畢業於耶魯大學,26歲獲得博士學位和美國名校的教職,32歲成為正教授,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嶄露頭角。
學習經濟學的學生對他並不陌生,因為在學校通常會讀過薩繆爾森與諾德豪斯合著的《經濟學》教材。諾德豪斯是美國最有影響的50名經濟學家之一,此次獲獎也直接是因為他一直跟蹤研究的氣候變化經濟學領域。
乍一看,氣候和經濟的關係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氣候的變化會對人產生影響,從而改變人們對於消費習慣、以及商品選擇。
例如:如果夏天變得比較溫暖,那麼每十個德國人中就有一人會比去年多買一件T-Shirt,如此一來,T-Shirt的生產與銷售總額就多了八百多萬件。
天氣的改變雖然不會對人們產生即時立刻的影響,但是在幾年之後卻會改變我們的天氣經驗,而這些經驗就會對我們從決策到消費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
隨著全球變暖、氣候異常頻發,以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經濟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環境經濟學開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1972年,諾德豪斯和託賓共同提出了「淨經濟福利指標」。和傳統GDP核算中「做加法」的邏輯不一樣,淨經濟福利指標在「做加法」的同時,也「做減法」。
其主要思路是,將環境汙染列入考慮之中。國家制定出每一項汙染的允許標準,超過汙染標準的,列出改善所需經費,將這些改善經費從GDP中扣除。這一指標也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綠色GDP」的理論基礎。
· 延伸閱讀 ·
知識就是力量!
保羅·羅默:促進來自創新的內生增長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Paul Romer
保羅·羅默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任紐約大學教授。在經濟學界,羅默的名字基本上是和「內生增長理論」聯繫在一起的。
經濟增長的動力究竟何在?為什麼有的國家窮,而有的國家富?這些問題從古典時期就困擾著無數經濟學家。
在傳統的經濟學中,投入要素的規模報酬通常被假定為是遞減的。例如,資本或勞動力投入越多,其在邊際上的產出就會越低。這樣的特徵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過程最後只能導致人均產出的均衡,而不會出現持續增長。
但如果有某個要素的規模報酬是遞增的,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它的積累將會導致持續增長的產生。那麼,這樣的投入要素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這種要素就是知識。
從經濟學角度看,知識是一種公共品,是非競爭、非排他的。
羅默的研究顯示了知識將如何成為驅動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當年增長率在數十年間都能保持一定增長率的時候,「知識」這個要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
· 延伸閱讀 ·
越省錢越貧窮?
理察·塞勒:稟賦效應。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Richard Thaler
節儉,是典型的中國式消費觀。這種「美德」,在老一輩的人身上尤為明顯:不敢吃,不敢穿,始終盯著死期的存款。
趕上減價把貨囤成了山,生活稍微多點花費,就要極度缺乏安全感。
這是曾經窮怕了的我們,侷促的辛酸。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位叫理察·塞勒的經濟學家,他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理論:稟賦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擁有某樣東西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變高。就好比,「丟了一百塊的痛苦比撿到一百塊的幸福更強烈」。
當人們對錢抱有「擁有感」時,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讓人們覺得花一百塊錢買東西的痛苦大於買到一百元商品的快樂,所以當一百塊的商品打折時,他們才會買,因為此時獲得這件東西的快樂能夠彌補失去這些錢的痛苦。
人們熱衷於買團購券,積攢優惠券,正是利用這些抵消心理上的稟賦效應。額外代價不僅消耗時間金錢,還會帶來精神上的折磨。
對於善於使用金錢的人來說,對錢沒有擁有感,就能輕易逃脫稟賦效應的桎梏。
在他們看來,錢是生錢的工具。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當商場新手寧願把貨物爛在手裡,也不遠打折銷售時,生意老手會選擇消倉甩賣,增加資金周轉速度。錢和貨物,只是財富的不同形態。
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它的真實價值。
· 延伸閱讀 ·
生活中的「契約理論」
奧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姆斯特姆:「契約理論」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Oliver Hart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Bengt Holmström
當今生活與工作中,契約與合同無處不在。由於直接涉及利益問題,契約的設計必須正確恰當以保證各方的利益。
諾貝爾官網指出,「契約理論」是用來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的:諸如學校、醫院和監獄這樣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應該是國有的還是私有的?教師、醫生和獄卒應該有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多少來自獎金,多少來自認股權?
看起來契約理論無非是研究保險索賠,薪資,財產權這些微觀領域的問題,沒什麼興奮的,可這些恰是現代經濟的基本構成 — 因為我們的社會就是由無數的契約搭建而成的。
而人類相互合作的最大障礙,就是大家利益不同。在現代社會,即使利益衝突不能通過契約完全解決,也可以減緩許多。契約理論獲獎符合該獎項的一貫風格:關注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主流,用專業經濟學人士的眼光認識世界,而與現實經濟熱點和經濟波動無關。
簡單來說,現代經濟就是由無數的契約構成的。契約關係是商品經濟社會中一種自由,平等與守信的精神。說白了,就是「誠信」。沒有契約關係,也就沒有契約精神,更不用提「誠信」理念。
契約理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股東與高級經理人;僱主與員工;保險公司和車主;公共機關和供應商等等。這些關係都牽扯到契約,簡單說就是合同。有合同,就有利益的紛爭,籤訂一個完美的契約,是保證合同雙方達成互利目的的基本條件。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始終瞄準一個目標,才能更接近成功》
《快手要上市!估值3400億,創始人曾放棄40%股份:捨得放下,是一種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