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兩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成為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們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也是諾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帶來怎樣的影響?與中國有何淵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連線採訪了三位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專家解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保羅·米爾格羅姆(左)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據諾貝爾委員會官網
其中一位諾獎得主
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商學院名譽院長、行知書院院長趙曙明博士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兩位得主的獲獎理由是「他們為通過傳統方式難以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新的拍賣形式,如無線電頻率。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家、買家和納稅人受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Peter Fredriksson認為:「今年的經濟學獎獲得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做起,逐步將他們的成果應用到實際中。現今這些成果已經傳播到全球,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
趙曙明介紹,兩位諾獎得主設計了頻譜許可拍賣方案。其中一位得主羅伯特·威爾遜生於1937年,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斯坦福商學院經濟組的微觀經濟學的奠基人,也是最早將博弈論應用於市場設計的學者之一。
另一位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是博弈論、尤其是拍賣理論和定價戰略的頂級專家。他現在也就職於史丹福大學,擔任Shirley and Leonard Ely人文科學教授。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
「他還擔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趙曙明介紹,2019年在深圳舉行的中國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研討會上,保羅·米爾格羅姆做了主旨演講。會上還成立了「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諮詢委員會」,開展能源市場改革、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等方面的研究。
趙曙明認為,「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人力資源」是研究界現在非常關注的話題。未來拍賣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例如碳排放交易也會用到拍賣。因此,了解兩位得主的有關著作和理論大有裨益。
諾獎首次頒給「拍賣理論」
行動支付等牌照或可借鑑
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學博士周春生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兩位諾獎新晉得主都是微觀經濟理論的專家。「以往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微觀經濟理論專家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如果從進一步細分的領域——『拍賣理論』來看,就是第一次了。」
周春生記得,兩位諾獎得主成名都很早。他在美國讀書時,就曾讀過保羅·米爾格羅姆的文章。他介紹,兩位得主的研究範疇,屬於信息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博弈論密切相關的領域。「他們的研究理論,不僅豐富了微觀經濟學,更重要的是在應用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周春生舉例說,比如大家現在都習慣了行動支付,但行動支付牌照作為新興事物出現時,應該值多少錢?可能大家都說不準。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電信頻率方面的執照。當時米爾格羅姆就提出了相關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拍賣機制的主要設計,使電信運營執照的拍賣大獲成功,因此,米格羅姆成為全球拍賣領域和產業經濟學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怎麼設計更合理?怎麼用合理的價格,讓拍賣者獲得更大的收益,也能保證公平性,讓參與競拍的人滿意接受?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他們,也正說明了他們理論的利用價值。」在周春生看來,兩位得主的理論,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比如行動支付牌照的發放可以借鑑;比如政府的一些公共資源,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力量,採取招標拍賣的形式,給有資質的使用者。這樣既可以使政府獲得很大一筆收入,也可以保證公平性和透明度。
可能是企業破解疫情影響的
關鍵經營策略之一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經濟遭受疫情嚴重衝擊。在此背景下,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對拍賣理論的創新,以及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對於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貢獻很大,也可能是企業破解疫情影響的關鍵經營策略之一。」
在宋清輝看來,諾貝爾委員會首次將經濟學獎頒給「拍賣理論」,或許正是他們看到了拍賣理論創新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對於加快全球經濟復甦的貢獻不容忽視。
「拍賣是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之一。未來,拍賣或將無處不在。」宋清輝認為,從這個角度而言,兩位得主的研究成果,不僅將會推動拍賣行業的發展,也會給疫情期間經營遇到困難的企業帶來曙光,亦將影響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延伸閱讀】
今年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
每個獎項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
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在每年10月份宣布獲獎者,在當年12月舉行頒獎儀式。
今年9月2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官網發布聲明,受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
今年諾貝爾獎的另一大變化是獎金有所增加。9月24日,諾貝爾獎基金會宣布,2020年的諾貝爾獎每項獎金金額將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76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
2011年,諾貝爾獎獎金從1000萬瑞典克朗減少到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諾貝爾獎獎金金額從800萬瑞典克朗增加到900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獎的獎金由諾貝爾基金會發出,諾貝爾基金會1900年成立,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為基礎,該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通過資產管理保障諾貝爾獎的經濟基礎,並保證頒獎機構在遴選諾貝爾獎得主時的獨立性。諾貝爾基金會還受託管理和精心開發在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中建立起來的商標和無形資產。
最初留下的遺產金額僅3100萬瑞典克朗。通過投資,截至2019年底,諾貝爾基金會總投資資本的市場價值已經達到49.02億瑞典克朗。據諾貝爾基金會公布的數據,其投資組合的資金被配置到47%的股票基金和股指期貨、9%的房地產基金、31%的對衝基金等另類資產,以及13%的其他資產中,2019年的投資組合資本回報率為16.6%。 據新京報等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