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獲獎理由為「改進拍賣理論,發明新拍賣形式」。什麼是拍賣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又為何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青睞?
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
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商品、服務都是以拍賣方式進行的,這令拍賣理論成為近四五十年來經濟學學科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今年獲獎的兩位經濟學家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研究了拍賣的運作方式,隨後為以傳統方式難以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了新的拍賣形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通常,人們把東西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者從出價最低的人那裡買下來。如今,天價物品每天都在拍賣中易手,這其中不僅有家用物品、藝術品和古物,還有證券、礦物和能源。公共採購也可以通過拍賣方式進行。
研究人員使用拍賣理論嘗試了解競價和最終價格(拍賣形式)不同規則的結果。分析是較為困難的,因為投標者會根據可用信息做出策略性反應。
威爾遜開發了具有共同價值的物品拍賣理論,這種價值在事先不確定,但最終對於每個人都一樣,譬如射頻的未來價值或特定區域內礦物質的數量。
威爾遜展示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傾向於將競標價格置於他們對共同價值的最佳預估以下:他們擔心因付出太多而輸掉。
米爾格羅姆則制定了更為籠統的拍賣理論,不僅允許出現共同價值,而且允許出現投標人之間的不同私人價值。他分析了多種眾所周知的拍賣形式的出價策略,表明當出價者在出價過程中了解彼此的估計價值時,這種方式將給賣方帶來更高的預期收益。
在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推動下,1994年,美國率先使用其拍賣形式將無線電頻率出售給電信運營商。從那以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
在獲獎後的記者會上,被問到「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了拍賣」時,威爾遜回答說,網際網路「非常深層次」地改變了拍賣,得益於網際網路,各種企業都在不斷地進行拍賣。他列舉了搜尋引擎上的廣告銷售以及eBay等公開拍賣的商業活動。
威爾遜也列舉了金融交易中網際網路對拍賣的深遠影響。他稱,在金融交易中,有很多買賣資產的場所,現在它們都通過網際網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就給金融市場帶來了「即時交易」。
諾貝爾經濟學獎小知識
自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52次,截止目前共有86人獲獎。
諾獎規定最多只能發給3人,在過往的52次頒獎中,共有25次授予一位獲獎者,20次授予兩位獲獎者,7次授予三位獲獎者。
2007年,90歲的裡奧尼德·赫維茨與另外兩名同仁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也是最年長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
2009年度,因「為減輕全球貧困所採取的的實驗性做法」,埃絲特·迪弗洛與丈夫阿比吉特·班納吉一起獲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當時年僅47歲的她也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近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
2019年
阿比吉特·班納吉(美國)
埃絲特·迪弗洛(法國)
麥可·克雷默(美國)
獲獎理由:為減輕全球貧困所採取的實驗性做法。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8年
保羅·羅默(美國)
威廉·諾德豪斯(美國)
獲獎理由:在創新、氣候和經濟增長方面研究的傑出貢獻,他們設計了一系列方法來解決我們時代最基本和最緊迫的問題——如何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7年
理察·H·泰勒(美國)
獲獎理由: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6年
奧利弗·哈特(英國)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芬蘭)
獲獎理由:在契約理論方面的卓越貢獻,將相關理論用於公司、企業治理及金融危機期間流動性問題的研究。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5年
安格斯·迪頓(美國)
獲獎理由: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4年
讓·梯若爾(法國)
獲獎理由:對理解和監管行業中少數重要公司的理論研究尤其出色,即他對寡頭壟斷現象的研究。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3年
尤金·法馬(美國)
拉爾斯·皮特·漢森(美國)
羅伯特·希勒(美國)
獲獎理由: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2年
埃爾文·羅斯(美國)
羅伊德·沙普利(美國)
獲獎理由: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1年
克里斯多福·西姆斯(美國)
託馬斯·薩金特(美國)
獲獎理由:研究政策變量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2010年
彼得·戴蒙德(美國)
戴爾·莫滕森(美國)
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季斯(賽普勒斯)
獲獎理由: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編輯:王京源
審稿:李 瑩
監製:劉志軍
來源:新京報、第一財經、封面新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