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2日中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於1969年才首次頒發,截至2019年共84人獲獎。
這一獎項得主年齡普遍偏高,平均達約67歲。美國經濟學家赫維克茲是經濟學獎年紀最大的獲獎者,獲獎時年齡為90歲。
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 2020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因為其改進了拍賣理論,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拍賣無處不在,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今年的經濟科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改進了拍賣理論並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社會已經在用戶之間分發著越來越複雜的對象,例如無線電頻率。 2020 年經濟學獎得主米爾格羅姆(Milgrom)和威爾遜(Wilson)發明了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的物品的新形式,以獲得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不是最大的收益。
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不僅闡明了拍賣的工作方式以及競標者以某種方式行事的原因,還利用他們發現的理論發明了全新的拍賣形式,用於銷售商品和服務。
獲獎者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說明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傾向於將競標價格置於自己對公共價值的最佳估計以下:因為他們擔心中標者的詛咒,即付出太多而出局。另一獲獎者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提出了更籠統的拍賣理論,不僅允許公共價值拍賣,而且允許因競標者而異的私有價值。
這對其他相關學者和學術界來說並非壞事,人們仍然有機會構建更好的經濟增長理論,並由此再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之一是保羅·羅默教授。他的獲獎工作是把科技創新作為解釋長期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
具體來說,羅默教授從 1986 年開始構建了一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一個基本假設是「科技增長率與人口(或參與科技創新的人口)增長率成正比」、及「科技創新量與人口成正比」;羅默進一步假設,經濟增長與科技創新和人口之乘積成正比,於是,經濟增長與人口的平方成正比。
通俗地說,這個模型的中心思想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越多、主意就越多,於是經濟就發展了」。
諾貝爾獎給人巨大的榮譽,但並不能保證獲獎者是正確的,特別是經濟學獎。
羅默「內生增長模型」的一個關鍵優點是可以定性地解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人均收入和科技成就同步快速增長的現象,於是得到了學界的熱烈響應,大量驗證工作紛紛發表,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還有很多人提出了對該模型的修正。Google 搜索顯示,截至 2018 年 10 月 9 日,羅默教授於 1986 年發表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第一篇論文,引文數高達 25468 篇。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