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2020-10-08 賽先生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


整理 | 湯佩蘭

責編 | 葉水送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基因編輯領域的兩位先驅,她們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和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獲獎理由是「發明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10月7日晚,《知識分子》聯合騰訊新聞對諾貝爾化學獎進行直播和解讀。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呂華研究員以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鄧耿助理研究員針對日本的諾貝爾獎現象、基因編輯技術等話題進行解讀。以下為直播的部分實錄內容。


主持人:說到諾貝爾化學獎,經常有人把化學獎叫做「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怎麼理解外界的這種評價?


李彥: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首先,無論是獎給了冷凍電鏡還是別的檢測手段,這些手段發明了以後還是為了在分子層次上做一些觀測和研究的,而化學正是從分子層次上來理解物質世界運作的一個學科,為我們去從分子層次上來研究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相關事情提供了一個手段,所以放在化學獎裡未嘗不可。


另一個方面,有這樣一個說法,「化學是中心科學」,它位於自然科學的中心,跟各個學科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另外,化學也跟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發展休戚相關,從這個角度來說,化學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把它叫做理綜也未嘗不可。


主持人:說到諾獎整體的發展狀況和速度,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那麼,單純看在諾獎裡取得的成就,日本有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地方?


李彥:自本世紀以來日本接連拿諾貝爾獎。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絕大多數是上個世紀70、80、90年代完成的,正好是日本的經濟騰飛的時候,有大量的經費、資源投入到科學研究當中。經過那時候的培育,現在到了收穫的季節。從這一點上來說,其實我看好中國未來的20年,差不多我們現在也是經濟騰飛的時候,現在產生的這些成果非常有可能在20年以後獲得諾貝爾獎。


主持人:諾貝爾獎跟科研環境有什麼關係,是不是我們在科技、人力、財力這些方面的投入增加,就一定能滿足諾獎級發現的產生呢?除了這些要素外,還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條件?


鄧耿:它肯定不是簡單的經費堆積,經費堆積是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它還不夠充分。這裡頭我們從剛才日本井噴式的發展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它應當是有一群這個群體。


日本政府並沒有刻意培養30個將來得諾貝爾獎的rising star(科學之星),這也是無法預測的。諾貝爾獎得主有時候是(當時的)小人物、小科學家,他們從事前沿的工作,因為想得諾貝爾獎的工作,一定是創新性極強而不是跟蹤性的研究。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島津公司的技術員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獎,當時大家都大驚失色。說明什麼?基礎研究並不一定來自於我們想像的一些領域,但是它一定是在整個國家經濟實力騰飛的時候,即使小的領域也有足夠的經費來源,能夠支撐科學家做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成果。日本科學家群體爆發式地獲獎也提醒我們,科學文化、科學共同體的構建的重要性,整個共同體營造出了這樣一種氛圍,大家知道在這個過程當中怎麼樣去創新,如何更好地去創新。你看歷史上也有很多國家零星地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沒有形成科學文化的氛圍,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像坐火箭一樣從最後幾名升上來,這是科學文化的因素。


主持人:說到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叫「魔剪」,如何理解「魔剪」?


呂華:為什麼會頒給化學獎,因為任何關於分子的操控都是跟化學有關的。基因編輯是在DNA層面對分子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包括剪切、刪除,甚至是添加或者替換等。我們把它叫做「魔剪」,是因為這個技術來自於一種古細菌的免疫系統,用一種叫做Cas9的蛋白(做剪刀),這種蛋白是核酸的內切酶。它比之前的基因編輯技術更優秀的地方我個人覺得,首先它更簡單和高效,之前的技術比如鋅指蛋白和TALEN顯得非常笨重,不是很好操作。現在幾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學或者是細胞生物學的實驗室都會用它,這個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大概2012、2013年(這個技術剛出現時),大家就認為它一定會拿諾獎,只不過沒想到會這麼快。


主持人:關於基因編輯領域,華人科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力,很多網友問張鋒教授為什麼沒得獎?現在華人科學家在整個基因編輯領域取得的成績和影響力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李彥:
華人科學家在這個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大,張鋒教授是特別活躍的一個科學家,在這個領域有大量的工作發表,非常有影響力。但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特點就是要獎給最先的發明人、初創者,這一點上來講,可能張鋒教授不在獲獎人當中也在情理之中。

主持人:目前,從整個基因編輯領域來講,可不可以認為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非常熱門?


鄧耿:
是的。基因編輯的廣泛性和適用性,有點改變我們過去對基因這件事情的認知。過去想改變某個基因會用一些非常物理學的方法,例如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去照射相應的生物材料,讓基因產生隨機突變。到基因編輯的時代,預示著人類想改造哪兒就改造哪兒,當然還沒有那麼完善,但是已經接近這樣一個階段。基因就是寫在人類身體裡面的生命密碼,能編輯基因意味著人對生命的掌控程度可能已經相當高了,潛在的應用不僅僅是技術領域這麼簡單,可能將來會有很多可能的應用。但就像評委會頒獎的時候也說到這一點,要注意其中的倫理風險。


化學家歷史上也有過一些「惡名」。任何一個科技出來都是雙刃劍,這個技術怎麼樣把控,不僅僅是科學上,還需要有其他的倫理意識、道德意識。另外,用在其他生物的改造上也有可能,不一定是對人的改造,比方說以前有轉基因技術,CRISPR技術可能比轉基因技術走得更遠。對於植物、農作物、畜牧業產品,這些也可能進行相當的改造,會產生很大的經濟價值。同時它的倫理風險相對來說較小,還會幫助人類認知自然世界。呂華:從技術本身來講,我覺得還不是特別完善,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包括準確率等。在應用方面,尤其是在醫學應用方面,我覺得現在還是比較初級,方興未艾的一個階段,今後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相關焦點

  • 理綜獎名不虛傳!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諾貝爾「化學」獎
    兩位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贏家。Doudna)(左)和法國微生物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右)在2016年的合影。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
  • 華理博士張琦獲2020年IUPAC國際青年化學家獎
    (IUPAC)發布了2020年度國際青年化學家獎(IUPAC-Solvay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Young Chemists)獲獎情況,本次共有5名獲獎者,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張琦博士憑藉其題為「基於大環主客體化學的納米粒子可控自組裝及其性能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從全球優秀青年化學家中脫穎而出,斬獲本獎項。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理綜獎」為什麼又雙叕頒給了生物領域?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如何?頻頻被 cue 的張鋒,是否真的錯失諾獎?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看法。高寧:張鋒沒拿獎挺可惜,但也說得過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真快啊!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初識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最開始只設立了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1969年瑞典銀行用諾貝爾的名義捐了一筆款,增設了經濟學獎。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家。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說起化學,你想到的可能是發現元素周期律並製作出來元素周期表的門捷列夫。門捷列夫成就巨大,有人稱他為最偉大的化學家。說起屬於化學家的榮譽,你可能想到的是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的地位很高,許多人認為這是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跨界得獎化學獎得主涉獵多重學科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資料圖:美國女科學家阿諾德201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跨界得獎化學獎得主涉獵多重學科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10 月 7 日,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國馬克斯 - 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主任埃曼紐爾 ·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詹妮弗 · 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獲獎理由是開發了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CRISPR/Cas9 又稱基因魔剪。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THE NOBEL PRIZE  物理學獎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詳細解讀  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  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諾貝爾化學獎會是他嗎?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諾貝爾化學獎會是他嗎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2002 年以來,科睿唯安每年都會基於 Web of Science 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授予他們「引文桂冠獎」。
  • 2020諾獎直播即將上演:疫情年的科學力量 | 直播預告
    進行全程直播並邀請到了數位重量嘉賓對當年開獎結果進行現場解讀今年也自不例外連Rao老師都說很可以For real Rao Y:這屆的諾獎直播嘉賓非常可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 (右)徐飛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化學代表隊
  • 2018諾貝爾化學獎的道可道與非常道
    但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更大的意義在於,充分體現了化學學科或其他學科的「道」與「非常道」。  化學學科的主要內容當然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在生物與化學交叉學科領域,阿諾德還另闢蹊徑,不走別人的常路——利用遺傳密碼進行蛋白質工程改造,而是利用定向進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質,從而獲得按「常道」難以獲得的成果。  諾貝爾化學獎的「非常道」更是體現在中國人對其改名為「理綜」,這不是玩笑而是事實,因為不止是生物和物理插手化學,就連沒有諾貝爾獎名分的數學也要從化學那裡分得一杯羹。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諾貝爾化學獎頒出 這次又跨界了
    看起來似乎沒有關聯,但其實他們的發現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正如諾貝爾官網上所說「他們利用了進化的力量」,並使用相同的原理「遺傳變化和選擇」來開發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這位女科學家是個傳奇皇家科學院在宣布今年諾獎化學獎獲獎者後,連線了弗朗西斯·阿諾德教授,這位美國女科學家是諾獎118年歷史上第五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 諾獎黃金周來了
    年諾貝爾獎將與公眾見面,《知識分子》也將繼續帶來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報導與解讀,分別是5日的生理學或醫學獎,6日的物理學獎和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早在5月,拉斯克獎宣布取消今年的獎項,本年度的被提名者,會自動轉入2021年的提名名單中。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