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4 07:47 |錢江晚報
資料圖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時46分(北京時間17時46分),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宣布: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頒給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獎勵她實現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頒發給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格雷格·保羅·溫特(Gregory Paul Winter),獎勵他們實現了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呈現技術。
可能有人會問,這是不是頒給了兩個不同的重要研究發現?
看起來似乎沒有關聯,但其實他們的發現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正如諾貝爾官網上所說「他們利用了進化的力量」,並使用相同的原理「遺傳變化和選擇」來開發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
這位女科學家是個傳奇
皇家科學院在宣布今年諾獎化學獎獲獎者後,連線了弗朗西斯·阿諾德教授,這位美國女科學家是諾獎118年歷史上第五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可是由於線路的問題,激動的阿諾德教授還沒來得及回答第一個記者的提問,就已經斷線。我們無法了解太多。
不過隨後,浙江大學數學系蔡天新教授發了一條朋友圈,介紹了阿諾德教授非常傳奇的人生——
1956年出生於匹茲堡郊外;12歲時步行去華盛頓抗議越戰;中學時即獨立生活;曾在爵士吧做雞尾酒女招待和計程車司機;結過兩次婚,生了三個兒子;做過乳腺癌切除手術。
八卦至此。來看看女教授同樣很厲害的研究——三個人分獎金,她一個人得一半,可見一斑。
今年她的兩項研究,靈感都源自大自然中生命體的進化。
浙江大學藥物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求是特聘教授李永泉先向錢報記者普及了酶的基本概念:「酶由動植物細胞產生,發揮生物催化功能。」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一切過程,都需要酶的催化。
「所有生物體的體內基因,一生都在不斷地發生突變。變好了的物種,能夠適應環境的,留下來了;反之,就被淘汰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附屬第一醫院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遺傳與基因組醫學中心主任祁鳴說,「阿諾德之前的做法,就是模仿自然界的進化,給酶做隨機突變,把變好的、催化效率高的,留下來。」
後來阿諾德進一步研究出了從分子水平定向進化酶的技術,也就是她能夠根據人的需求,想讓酶怎麼變,就怎麼變。
變來幹嗎呢?
李永泉舉了個例子。2000年時,他曾經跟嘉興的羊毛衫企業合作過一個綠色環保項目,羊毛表皮有鱗片,製成羊毛衫前必須做軟化處理。以前是用化學試劑,汙染很大。而李永泉用的辦法是生物酶,這些酶對環境無害,並通常可替代有毒化學物質。
另兩位得主在研究啥?
另兩位科學家控制演化的方法,是進化出新的蛋白質。
喬治·史密斯開發了一種稱為噬菌體展示的方法。
噬菌體是一種感染細菌的病毒,體積小,以蝌蚪形多見。
所以噬菌體是有一個腦袋的,科學家將一段DNA插入到噬菌體的頭部。「那麼這個腦袋露出來的時候,就和普通的噬菌體不一樣了,它頭上會合成指定的多肽,也就是進化出了新的蛋白質,相當於長出了一隻角。」祁鳴說,這樣一隻多長角的頭,是很容易被抗體識別的。
史密斯意識到,這個方法可能很好用。例如,如果不知道特定基因產生了什麼蛋白質,就可以把該基因放入噬菌體中,神秘蛋白質將出現在噬菌體頭部並被識別。這也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將大量未知基因引入噬菌體,看看它們中間是否有任何一種產生了他們已經知道的蛋白質,從而可以確定哪些基因對哪種蛋白質負責。
格雷格·保羅·溫特就使用噬菌體展示技術,製造出了新的抗體藥。第一個基於這種方法獲得的抗體叫adalimumab,於2002年獲得批准,它可以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牛皮癬和炎症性腸疾病。從那以後,使用噬菌體展示產生的抗體被用來中和毒素,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和轉移性癌症。
物理、生物、化學傻傻分不清楚
今年獲得諾獎化學獎的獎項,是一項化學和生命科學交叉的成果。從本世紀頒發的18次諾獎化學獎來看,其中有12次,是和生命科學交叉的獎項。另外還有多次也非純化學領域獎項。比如,去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冷凍電鏡技術的發明者,就被網友們戲稱為,「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物理學家,以獎勵他們的成果有益於生物學家的研究。」
因此,經常出現跨領域頒獎的化學獎,被網友譽為「諾貝爾理綜獎」。關注諾獎的朋友就知道,化學獎頒獎的時候,生物學家、物理學家,都是和化學家一起等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的。
老底子,不同領域科學家之間基本上彼此不相干。但諾獎委員會顯然不這麼認為,1908年,物理狂人盧瑟福就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而在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的105次獎項中,有42%的研究成果,屬於物理、生物、農學領域。
昨天的化學獎一頒獎,大家又熱鬧了:「這項成果的化學成分在哪裡?」
「我們現在看到的成果好像更多地運用在生物、物理領域,但是這些研究首先是建立在了解、利用化學物質的基礎上,所以把獎項歸到化學獎,也是合理的。」
一位化學家告訴我,「比如今年的獎項,從分子水平看,生命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化學過程。生物學家其實是在用化學領域的思維,改變生命科學的研究。」
所以,在解讀歷年的化學獎時,諾獎組委會的科學家也經常會提到:「生物正在轉向化學,化學正在變成生物。」也就是告訴您:可別拿物理、生物不當化學。
(原標題:《》作者:章咪佳 編輯:李攀)
1538610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