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獎人,打破了光學成像中長期存在的衍射極限,將螢光顯微成像的解析度帶入到「納米時代」,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巨大變化。

孫育傑(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研究員)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10月8日宣布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威廉姆·莫納爾(William Moerner)和德國科學家施泰方·海爾(Stefan Hell),以表彰他們在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的貢獻。正如官方頒獎文中描述,這類技術從方法實現到在科學研究中大展身手雖然不過十幾年時間,但已對多個領域產生顯著推動,並且可以預言在未來將給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巨大的變化。

什麼是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

我們人眼一般最小能看見大約0.1毫米的東西, 而生物的基本單元 -- 細胞的直徑平均約為20微米或0.02毫米, 所以對生物微觀世界的觀察需要使用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技術有很多優點,不但能放大微觀世界,同時還對樣品沒有損害,並且可以特異地觀察目標對象。這種特異性一般是通過螢光顯微技術實現的。螢光是物質吸收光照後發出的光,一般發射光波長比吸收光波長較長,因此可以單獨檢測螢光,對目標實現高靈敏度的檢測。然而,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限的。由於光的衍射,即使一個無限小的光點在通過透鏡成像時也會形成一個彌散圖案,俗稱「艾裡斑」。這樣即便兩個物點相距較遠,其彌散斑卻可能很近,以致無法區分。

基於此原理,早在1873年,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提出了阿貝光學衍射極限,並作為其重要成就刻於其墓碑上。根據這個公式,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約為檢測光波長的一半,300納米左右(可見光的波長為400-700納米),或是我們頭髮直徑的1/300。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通過一系列物理原理和化學機制「打破」了這一衍射極限,把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了幾十倍,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觀察生物微觀世界。

為什麼生物學研究需要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

很多亞細胞結構都在微米到納米尺度,衍射極限的存在限制了我們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這些生物樣品。比如細胞的骨架蛋白微絲非常密集,在螢光顯微鏡下其圖像非常模糊,無法看到細節,而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1nm左右,非常清楚地呈現了細胞骨架的細節。然而電子顯微鏡幾乎不能做活的樣品,特異性也沒有螢光顯微鏡好。因此,發展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對生物學研究意義非常重大。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的發展歷程

目前的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大體可分為三類,包括受激發射損耗、結構光照明技術和單分子技術。其歷史大體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這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這個方向的先驅人物。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1994年,此次獲獎的德國人科學家施泰方·海爾當時還是博士後,最先從提出了受激發射損耗的方法(簡稱STED)來打破光學衍射極限,並最終於2000年在實驗上得以實現。其利用了類似於產生雷射的受激輻射原理,將一束形似於麵包圈的雷射光斑套在用於激發螢光的雷射光斑外,這個麵包圈雷射可以抑制其區域內螢光分子發出螢光,這樣通過不斷縮小麵包圈的孔徑就可以獲得一個小於衍射極限的螢光發光點,並通過掃描實現超高解析度的圖像,將光學顯微鏡解析度提高了近10倍。海爾現為德國哥根廷大學教授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從2000年開始,他不斷改進STED技術,使其更加適用於生物研究。另外,他還通過相似原理髮明了一系列的超高解析度技術,統稱為可逆飽和螢光躍遷(RESOLFT),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基於結構照明原理的超高解析度技術是美國科學家麥茨·古塔弗森(Mats Gustafsson)在2000年發明的,非常適於細胞研究,可惜解析度只提高了一倍。這個技術基於兩個高空間頻率的圖案重疊可以形成低頻率莫爾條紋的原理,通過解析莫爾條紋實現超高解析度成像。可惜古塔弗森於2011年51歲時因癌症去世,英年早逝,無緣分享這次的諾貝爾獎。

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真正成熟並得以在生物研究中廣泛應用是自2006年同時出現的兩種基於隨機重構原理的超高解析度光學成像技術。當時是由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隨機光學重構顯微術STORM技術)、這次的諾貝爾獎得主埃裡克·白茲格(光活化定位顯微術PALM技術)以及薩繆爾·海斯(Samuel Hess,螢光活化定位顯微術fPALM技術)三個研究組分別同時獨立發明的。它們在原理非常像,都是基於螢光分子的光轉化能力和單分子定位,通過用光控制每次僅有少量隨機離散的單個螢光分子發光,並準確定位單個螢光分子艾裡光斑的中心,把多張圖片疊加形成一幅超高解析度圖像。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思路非常巧妙,把螢光成像的解析度一下子提高了20倍左右。圖中對細胞骨架的成像解析度已經逼近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

這次獲獎的威廉姆·莫納爾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講座教授,是單分子螢光技術的先驅人物。他在1989年任職於美國IBM研究中心時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的光吸收的測量,並在1997年與因為綠色螢光蛋白獲得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羅傑·錢合作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光轉化效應。而埃裡克·白茲格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教授,是螢光顯微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最早在1992年就實現了近場超高解析度螢光成像,其後在94年提出了基於單分子信號實現超高解析度成像的思想,並於2006年在實驗中得以實現。值得指出的是莊小威教授作為STORM超分辨技術的發明人,一直領導並推進著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近8年來這個領域最活躍的研究團隊。莊小威教授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大少年班,34歲獲得哈佛大學的正教授職位,40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超高解析度成像作為一類很新的技術,突破了光學成像中的衍射極限,把傳統成像解析度提高了10到20倍,好比一個近視眼的人突然戴上了合適的眼鏡,成為研究細胞結構的利器。過去這七八年間,這些技術不斷推進,先後實現了多色、三維和活細胞高速成像。其生物應用也很廣泛,包括細胞膜蛋白分布、細胞骨架、線粒體、染色質和神經元突觸等。超高解析度技術已經出現就引起廣泛關注,先是在2006年被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評委年度十大技術突破,接著被生物醫學方法學最好的期刊《自然-方法》評為2008年度方法。在近期《自然-方法》的十周年特刊評出的10年10大技術中,超高解析度成像和單分子技術也都出現在榜中。

關於此次諾貝爾獎及展望

就像利用哈勃天文望遠鏡認識宇宙,人類對微觀世界的了解極大地依賴於光學顯微技術。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獎人打破了光學成像中長期存在的衍射極限,將螢光顯微成像的解析度帶入到「納米時代」,讓我們能以更精確地窺探微觀世界,將為疾病研究和藥物研髮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可以期待為世界上方興未艾的腦計劃提供關鍵支持。有趣的是,這次的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是物理學博士,而這次獲獎的成果也是典型的跨界研究,結合物理思想、光學技術和化學探針為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工具,是一個典型的技術諾貝爾獎。事實上,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大量的懸疑正持續吸引具有不同背景的專業人才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來,這種交叉融合的方式將會大大促進生物醫學研究的進步。毋庸置疑,未來我們還將看到更多像這樣的跨界諾貝爾獎!

作者孫育傑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單分子螢光和超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原標題:【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 北大成像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10月8日宣布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威廉姆·莫納爾(William Moerner)和德國科學家施泰方·海爾(Stefan Hell),以表彰他們在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的貢獻。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他證明了這些整數在自然屬性中處於拓撲狀態。同時,鄧肯·霍爾丹發現,可以用拓撲學來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體鏈的性質。 正因為大衛·索利斯參與了兩項工作,所以獨享一半獎金,鄧肯·霍爾丹與麥可·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獎金。 「他們發現了新的物質形態——拓撲物質態。普通人能看到氣態、液態、固態這常見的三種物態,更深刻的層次有很多物質態的分類。」
  • 美英科學家獲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生命向熱泉、深海和乾旱的沙漠擴散,而這均因為進化解決了諸多化學問題。生命的化學工具——蛋白質得到優化、改變和更新,從而創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受到進化力量的啟發,並且利用了相同的原理——基因改變和選擇來開發能破解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
  •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Moerner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52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及德國三位科學家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和William E. Moerner獲獎。獲獎理由是「研製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三人將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Eric Betzig,美國公民。1960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市。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並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8年) ▲ 112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2次。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huji Nakamura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45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日本及美國三位科學家Isamu Akasaki、Hiroshi Amano、Shuji Nakamura獲獎。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vid=470712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另一半授予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引力波的觀測所作的決定性貢獻。」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10月7日晚,《知識分子》聯合騰訊新聞對諾貝爾化學獎進行直播和解讀。,經常有人把化學獎叫做「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
  • 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蘆俊文) 8日,由上海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活動在滬開講。
  • 科學網—詭異的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期博客版特別摘取科學網博主一些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郭曉強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浩瀚宇宙的物理學家。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則是在宇宙中找到了未知行星。
  • 諾獎出來了?別急,笑一個先—新聞—科學網
    利用蚯蚓「抖」出法拉第波、通過實驗證明用人類糞便冷凍後製作的刀具並不好用、忍受不了別人吧唧嘴是得了「恐音症」……日前,國內知名泛科普文化平臺果殼聯合快手科普推出了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解讀直播
  • 新聞背景:諾貝爾化學獎知多少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將於當地時間10月3日公布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以下是這一獎項的數據與趣聞。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
  • 中國科大「女婿」榮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10月7日,史丹福大學教授Thomas Sudhof榮獲諾貝爾醫學獎。Sudhof教授夫人為中國科大898校友陳路。陳路同樣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她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曾在2005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據悉史丹福大學的Thomas Sudhof目前人在西班牙出席會議。他的妻子陳路率先在今天凌晨接到得獎電話。
  • 2014年諾貝爾獎10月6日起陸續揭曉—新聞—科學網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於10月6日起陸續舉行。 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1、生理學或醫學獎:不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6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6日17時30分); 2、物理學獎:不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7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7日17時45分); 3、化學獎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轉載文章:《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作者:沈波、於彤軍、葛惟昆出處:科技導報
  • 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標題:   新華社洛杉磯10月4日電 特稿:「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記者郭爽  「正如電晶體發明(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促進並帶來了半導體技術革命,未來有一天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本報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記者劉仲華)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們在藍色發光二極體(LED)方面的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說,3名科學家於20世紀90年代初發明的藍色發光二極體比傳統的光源更加明亮、高效和環保。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解密機體生物鐘奧秘
  • 解讀2014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擁有美英兩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挪威科學家梅-布莉特·莫澤和丈夫愛德華·莫澤分享了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們獲獎的研究是「發現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2014年度諾貝爾獎首個獎項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