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把化學反應「搬進」計算機

 

■本報記者 馮麗妃 甘曉 王靜 潘希

 

對於今天的化學家來說,計算機和試管已經變得同樣重要。經過理論化學家不斷創新,計算機已經能夠逼真地模擬出複雜的化學分子模型,進而預測出化學實驗的最終結果。

 

10月9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及亞利耶·瓦謝爾,表彰他們在「發展多尺度模型研究複雜化學體系」上的貢獻。這距離諾貝爾獎上一次頒發給理論化學中的密度泛函理論和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已時隔15年。

 

「分而治之」描述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是一個微觀過程,許多化學反應的發生可能只需要幾微秒。因此,傳統上用實驗手段描述出反應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幾乎不可能實現。而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使計算機成為了化學反應的新「試管」。

 

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汪志祥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比如,生命體中的核糖從無規則的多肽鏈發展到穩定的蛋白質結構所耗時間在微秒級。如掃描這一過程,耗費的時間將是天文數字,這是傳統研究的難點。」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瓦謝爾從理論上提出,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以量子力學和分子力學結合的方式描述化學過程。而在卡普拉斯之後,這一理論得到廣泛的應用。」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方維海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三位科學家在理論方法和應用上的貢獻能夠幫助科學家從微觀尺度上理解化學過程的本質。」

 

「量子力學的描述小而精,分子力學的描述大但精度不高。如果都用高精度的方法來描述化學過程,計算將難以進行,所以,多尺度組合的方法便成了最好的選擇。」方維海說,「這與中國古代『分而治之』的哲學思想類似。」

 

開創化學研究新局面

 

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史強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三位科學家建立了基於量子力學、經典力學以及混合量子—經典力學的理論模型,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方法來研究蛋白質分子的運動和酶催化反應機理。」

 

史強認為,他們的工作在發展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研究複雜化學體系的運動規律方面完成了開創性的工作。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則指出,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三位科學家提出的模型對化學的定量化研究以及化學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該模型還被應用於計算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以及物理學與應用數學,是典型的跨學科成果。

 

因此,高毅勤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三位獲獎者的研究對化學學科的推進、化學與生物學科交叉發展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國內研究前景看好

 

方維海介紹,儘管國內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2000年以後,隨著國家科研實力增強,這一領域研究已經取得長足進步。

 

去年9月,方維海課題組便採用高精度的量子化學計算對螢火蟲發光機理進行了進一步探索,提出了漸進可逆電荷轉移引發螢光的新機理,首次在電子態的水平闡明了螢火蟲生物發光的化學起源。

 

2002年至2004年,高毅勤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期間,師從此次獲獎的卡普拉斯。在高毅勤看來,國內分子模擬相關研究發展方興未艾,也正在進行方法性創新。「我看好國內分子模擬發展前景。」他向記者表示。

 

高毅勤課題組致力於用理論與計算方法研究生物分子的溶液構象、生物酶催化機制和化學反應中的溶劑化效應。他們成功地預言了一系列蛋白質多肽鏈摺疊機制和其中的共溶劑效應。

 

「計算機模擬還將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具有節省時間和成本等優點。」汪志祥告訴記者。

 

《中國科學報》 (2013-10-1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 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這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這個方向的先驅人物。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1994年,此次獲獎的德國人科學家施泰方·海爾當時還是博士後,最先從提出了受激發射損耗的方法(簡稱STED)來打破光學衍射極限,並最終於2000年在實驗上得以實現。
  • 美英科學家獲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當地時間10月3日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時45分)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今年該獎項的獲得者是美國的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H. Arnoid)、美國的喬治·史密斯(George P.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 現在已知的拓撲相有很多種,它們不僅存在於薄層和線狀物,還存在於普通的三維材料中。過去十年裡,這一領域的研究促進了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前沿發展,人們不僅僅對拓撲材料能夠在新一代電子器件和超導體中產生應用抱有希望,而且看好其在未來量子計算機方面的應用。 「在新材料、量子計算和信息科學領域都已有較多的應用。」
  • 解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畫面勝過萬語千言
    而這些反映真實情況、了解和預測化學反應過程的電腦程式,正是建立在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位得主——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在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基礎之上。  當時,這三位科學家結合經典和量子物理學,設計出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將傳統的化學實驗搬到了網絡世界。這一完美結合現實與理論的化學系統模型,為更全面了解並預測化學反應進程奠定了基礎。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üdhof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德國3位科學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  James E.
  • 中國科大「女婿」榮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10月7日,史丹福大學教授Thomas Sudhof榮獲諾貝爾醫學獎。Sudhof教授夫人為中國科大898校友陳路。陳路同樣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她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曾在2005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據悉史丹福大學的Thomas Sudhof目前人在西班牙出席會議。他的妻子陳路率先在今天凌晨接到得獎電話。
  • 諾貝爾化學獎近5年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近5年得主 澎湃新聞 2020-10-07 17:0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蘆俊文) 8日,由上海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活動在滬開講。
  • 科學網—詭異的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期博客版特別摘取科學網博主一些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郭曉強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浩瀚宇宙的物理學家。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則是在宇宙中找到了未知行星。
  • 諾獎出來了?別急,笑一個先—新聞—科學網
    利用蚯蚓「抖」出法拉第波、通過實驗證明用人類糞便冷凍後製作的刀具並不好用、忍受不了別人吧唧嘴是得了「恐音症」……日前,國內知名泛科普文化平臺果殼聯合快手科普推出了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解讀直播
  • 2013諾貝爾化學獎 圖解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多尺度模型的重要性
    當地時間10月9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獎項。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10月7日晚,《知識分子》聯合騰訊新聞對諾貝爾化學獎進行直播和解讀。,經常有人把化學獎叫做「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
  • 新聞背景:諾貝爾化學獎知多少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將於當地時間10月3日公布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以下是這一獎項的數據與趣聞。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 210人次: 1901-2018年,共210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中,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約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此,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共209人。
  • 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講座在上海交大舉辦
    10月10日,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講座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辦,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沈俊太分享主題為《黑洞——宇宙中的怪獸》的報告,本次活動採用線上同步直播方式進行,現場300餘位師生以及線上4000餘位觀眾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4月30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2018諾貝爾化學獎的道可道與非常道
    張田勘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時45分,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今年該獎項的獲得者是美國的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H. Arnoid)、美國的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的格雷戈裡·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