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議諾獎
編者按
每年10月都是諾貝爾獎的「高光時刻」。隨著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布,學術界也會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一些深入反思和討論。本期博客版特別摘取科學網博主一些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郭曉強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浩瀚宇宙的物理學家。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則是在宇宙中找到了未知行星。關於他們貢獻的詳細解讀自有專業人士完成,這裡不展開評述,只就兩個小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同一成果獲兩次諾貝爾獎?先說分享1/2獎金的詹姆斯·皮布爾斯,其在學術界地位之高毋庸置疑,在獲諾貝爾獎之前,其他獎也拿到手軟,其中一個獎叫The Crafoord Prize(2005)。為何專提這個獎呢?是因為該獎與諾貝爾獎有很大的淵源。The Crafoord Prize開始頒發於1982年,也是瑞典的獎項,其初衷是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其領域包括數學/天文學(2012年起,數學與天文學分開)、地球科學、生物科學(重點在生態學)等。從獎項設置可以明顯看出,它把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學科,如數學和地球科學等納入,因此具有一定互補性。The Crafoord Prize的金額、評選規則和評選組織與諾貝爾獎幾乎一致,如詹姆斯·皮布爾斯當初分享The Crafoord Prize和今年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由同樣的人評選(瑞典皇家科學院)。鑑於詹姆斯·皮布爾斯的貢獻,其獲諾貝爾獎沒問題,然而分享兩次諾貝爾獎(一次真正諾貝爾獎,一次諾貝爾等效獎)就有點怪了。當然,多次獲獎也不奇怪,比如,巴丁就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獲獎成果完全不同。而奇怪的是,詹姆斯·皮布爾斯的兩次獲獎理由看不出明顯區別,不知道瑞典皇家科學院是怎麼考量的?
第二,「貝爾彌補效應」?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2授予脈衝星發現者安東尼·休伊什,隨即引起軒然大波,爭論焦點在於遺漏了女研究生貝爾(Jocelyn Bell Burnell),並被作為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性別歧視」汙點廣泛評論。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外1/2獎金由師徒(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分享,這是繼去年師徒分享1/2獎金後的又一次,連續兩年如此分配可謂奇觀。足以看出,評委會越來越重視研究生貢獻,可謂之「貝爾彌補效應」。
按照學術慣例,諾貝爾獎主要頒發給導師(如稍早前宣布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是三位導師),學生大多作為「背景牆」存在。實際上,師徒分享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如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理察·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分享;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和卡羅爾·格雷德及另外一名科學家分享。
仔細歸納這些學生能分享諾貝爾獎的規律可以看出,他們的獲獎成果(論文)僅兩位作者,這樣就規避了其他參與人的紛爭。所以,若想博士或博士後期間做出的成果有朝一日獲諾貝爾獎而自己又可以分享,那就做課題的時候獨立完成,發文章的時候只有自己和導師兩個名字。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qiangguo123
《中國科學報》 (2019-10-14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