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Genzel)和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羅傑·彭羅斯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由是「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 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則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00年6月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屬諾貝爾獎之一。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
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的候選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的瑞典或外國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委員會的委員、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技術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和化學教授等科學家推薦。
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物理學獎,截止2019年已頒獎113次(共有6年未頒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13人次、212位物理學家獲獎,美國著名固體物理學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學領域中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分別為1956年和1972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又有一位女性物理學家獲獎,安德烈亞·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縱觀諾貝爾物理學獎設立以來的119年中,獲獎者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只有三位女性物理學家獲獎,一位是法國女科學家瑪麗居裡,她和丈夫皮埃爾居裡因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而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第二位是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她和延森提出了核結構的殼層模型,能從理論上正確預言與穩定性最大的核所對應的幻數,從而使物理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核譜學時代,他們共同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位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唐娜·斯特裡克蘭,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的研究集中於開發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烈的雷射脈衝,為今天用於矯正眼科手術和工業應用的精密儀器鋪平道路。
截止2019年共有139項物理學成果獲諾貝爾獎,按其獲獎成果的學科分布歸類統計,可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絕大部分成果集中於理論物理、高能物理與粒子物理、原子與原子核物理、固體與凝聚態物理、實驗及應用物理五個領域。原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在現代物理學中佔較為重要的地位,對原子及原子核的精細研究正是近代物理學革命的導火索之一,在20世紀前40年裡原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領域的成果是諾貝爾獎獲獎成果的主力。80年代以後諾貝爾評獎的另一個特徵是凝聚態物理成果大量獲獎,凝聚態物理有「未來物理學」之稱,是目前較為前沿的物理學科,且具有發展潛力,是今後諾貝爾獎的生長點。
在諾貝爾獎6大獎項中,物理學是華裔科學家獲獎較多的領域,截止2019年共有6位華裔科學家獲得物理學獎,中國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依然保留中國國籍,故其獲獎國籍及出生國籍為中國。(李志民,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