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諾貝爾物理學獎「官宣」得主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
另一半共同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
花3分鐘了解更多!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下同)
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 次。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總計發放213人次,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在1956年和1972年兩度獲獎,因此實際獲獎人數為212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近年來,兩人或者三人獲獎的頻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還要追溯到1992年獲獎的喬治·夏帕克。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同時獲獎。
2018年,亞瑟·阿斯金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據統計,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共有6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此前五年獲獎情況
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諾獎得主談熱點
此前,全球頂尖導演諾蘭新作《信條》自上映以來掀起一陣討論狂潮。電影的基本設定——反轉一個物體或一個人的熵,讓其進行時間穿梭,到底有沒有理論支持?我們未來的某一天,能不能進行時間旅行?據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透露,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說:「這件事情想在現實中做到是很難的,所以我是不會太去擔心這個問題的。但對於電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假定。」不過,斯穆特認為,隨著人類對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有了更多的重視和認知,這件事是可能發生的。「因此,我們也在逐漸接受這種觀點,我們可以通過不斷修復身體的細胞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我認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來更好地構建這個社會,並且有睿智合適的人帶領著我們前進,那麼未來我們的壽命都會越來越長,並且衰老的問題也會被改善。」
9月14日,英國卡迪夫大學教授簡·格裡夫斯與其同事們的一項研究,刊登於天文學頂級期刊《自然·天文學》雜誌上。他們在金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微量的氣體磷化氫存在。在地球上,磷化氫是一種難聞的氣體,但是這種氣體按照現有的科學認知,被認為是只有生命可以製造出來的,也就是說,發現了磷化氫,可以推論出有潛在的生命跡象。如何看待今天的金星大發現?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金星上的發現十分有趣。」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羅茲說,雖然在主流天文學界,金星因為過熱的環境、巨大的氣壓、酸性的大氣環境不被視為星際探索的首選,但是「金星其實是一個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星球,這一次的意外所獲毋庸置疑地讓金星在人類心目中的探索排名大大提升」。
奎洛茲教授的老師、瑞士天文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則表示:「雖然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永遠懷著對外星人的肯定,但是探索在火星或者木星或者金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直至今日,也是能夠讓我興奮不已的話題。」去年,迪迪埃·奎洛茲和米歇爾·馬約爾因發現了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通訊員 陳愷)
編輯:龔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