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畫面勝過萬語千言

2020-11-23 中國教育

  化學反應發生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電子在原子核之間的跳轉不過百萬分之一秒,令人無從窺探。過去,化學家們曾利用塑料球和小棍來構建分子的模型,但現在,建模交給了計算機,設計和開展實驗都可以在計算機上完成。而這些反映真實情況、了解和預測化學反應過程的電腦程式,正是建立在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位得主——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在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基礎之上。

  當時,這三位科學家結合經典和量子物理學,設計出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將傳統的化學實驗搬到了網絡世界。這一完美結合現實與理論的化學系統模型,為更全面了解並預測化學反應進程奠定了基礎。

  畫面勝過萬語千言

  利用計算機對真實生命進行模擬,讓複雜化學過程中肉眼不可見的每一個細微步驟都「歷歷在目」, 這一有助於對催化劑、藥物和太陽能電池進行優化的過程,已成為當今化學領域中大部分新研究成果成功的關鍵因素。

  讓我們用一個小例子來解釋這項技術如何讓人類從中受益:如果能夠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將能夠研製出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當水分子分裂,會釋出氧氣,同時產生可用於驅動車輛的氫。但這個過程的細節——當陽光照射綠葉,讓蛋白質充滿能量,整個原子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幾乎不可能用傳統的化學方法來反映。

  要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就得知道這個充滿能量的狀態看起來是什麼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能夠逼真模擬這一過程的電腦程式了。

  使用這種軟體可以計算出各種似是而非的反應途徑。這就是所謂的模擬或建模。由此你可以了解特定原子在不同階段的化學反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當你找到一個合理的反應路徑,就比較容易開展真正的實驗,來驗證計算機正確與否。反過來,這些實驗也可以提供新的線索,使模擬更加優化。這也是為何現在的化學家們花費儘可能多的時間坐在電腦前而不是擺弄試管的原因所在。

  量子化學與經典物理學攜手

  那麼,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的這個電腦程式到底特殊在哪裡?

  以前,科學家在電腦上模擬分子時所用的軟體,要麼基於經典的牛頓物理理論,要麼基於量子物理學。二者各有優勢,也有短板:經典理論的程序可以計算和處理大化學分子,但只能顯示處於靜止狀態的分子,這雖然讓化學家們得以很好地描述原子在分子內的定位,卻無法用來模擬化學反應,因為分子在反應過程中充滿「活力」。經典物理學對這種活躍狀態根本一無所知,這是一個嚴重的局限性。

  為此,科學家們不得不轉向量子物理學,根據這種二元論,電子可以同時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而薛丁格那隻隱藏在盒子中的著名的貓,可以既是活的也是死的。量子物理學摒棄了科學家的任何偏見,因而模擬更顯逼真。但不足之處是,量子理論的程序可以對化學過程進行詳細推演,卻要求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計算機必須處理分子中每一個電子和每一個原子核。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只能進行小分子的計算,建模時也要被迫忽略與周圍環境比如溶液的相互作用,而這卻是現實生活中化學反應發生時最常見的背景。

  經典物理學和量子化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所做的,就是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打開了一扇門。在他們的計算機模型中,牛頓和他的蘋果與薛丁格和他的貓攜手合作了。

相關焦點

  • 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 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蘆俊文) 8日,由上海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活動在滬開講。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知識分子》聯合騰訊新聞對諾貝爾化學獎進行直播和解讀。,經常有人把化學獎叫做「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
  • 2013諾貝爾化學獎 圖解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多尺度模型的重要性
    當地時間10月9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獎項。
  •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標題: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我有話說 圖表: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華社記者陳琛 編制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北京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孫育傑(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研究員)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10月8日宣布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威廉姆·莫納爾(William Moerner)和德國科學家施泰方·海爾(Stefan Hell),以表彰他們在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的貢獻。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今晚,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小編繼續帶各位「數說諾獎」。111一共頒發了111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1841901-2019年,共有184人次獲得了這一獎項,其中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1人獲得兩次。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vid=470712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另一半授予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引力波的觀測所作的決定性貢獻。」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
  • 諾貝爾化學獎頒出 這次又跨界了
    看起來似乎沒有關聯,但其實他們的發現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正如諾貝爾官網上所說「他們利用了進化的力量」,並使用相同的原理「遺傳變化和選擇」來開發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這位女科學家是個傳奇皇家科學院在宣布今年諾獎化學獎獲獎者後,連線了弗朗西斯·阿諾德教授,這位美國女科學家是諾獎118年歷史上第五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 諾貝爾化學獎近5年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近5年得主 澎湃新聞 2020-10-07 17:08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初識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最開始只設立了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1969年瑞典銀行用諾貝爾的名義捐了一筆款,增設了經濟學獎。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家。
  • 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 CRISPR 斬獲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在化學領域的另一端,物理化學,包括化學熱力學和動力學,佔主導地位, 14 個獎項,但理論化學也有 6 個獎項。化學結構是另一個有 8 個獎項的大領域,包括方法發展獎以及確定大型生物分子或分子複合物的結構獎。工業化學在 1931 年首次被認可(Bergius, Bosch),但最近的許多基礎貢獻獎都與工業應用相近,例如聚合物化學。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誰更有戲?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誰更有戲?2017-09-26 20:20:18 科技日報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誰更有戲?  「引文桂冠獎」、化學權威雜誌《化學世界》、著名預測博客等,在25日前後分別對今年的化學獎進行了預測,與碳納米管、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相關的重大成果及其發現者,被認為有望獲得第109屆諾貝爾化學獎900萬瑞典克朗的巨額獎勵。北京時間26日,《科學美國人》雜誌對此進行了報導。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預測:鋰電池之父有望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不「化學」根據維基百科列出的19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統計發現,其中有17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比如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冷凍電子顯微鏡術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三位生物物理學家。
  • 2018諾貝爾化學獎該怎麼解讀?
    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Frances H.▲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自生命於37億年前誕生以來,熱泉、深海、沙漠,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被不同的生物所填滿。而這一切離不開演化的巨大力量。對於重要生命分子蛋白質來說,演化也同樣重要。
  • 細胞內的物流--201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
    10月7日揭曉了201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獎授予了因為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三位科學家,分別來自耶魯大學的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 Rothman)教授、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蘭迪•謝克曼(Randy W. Schekman)教授、以及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的託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教授。
  • AQR創始人對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論
    編者語: 2013年,尤金·法瑪、彼得·漢森和羅伯特·席勒三位經濟學家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