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健、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劉一等專家出席,共同探討雷射物理學的創新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接受新華網專訪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阿斯金髮明的光鑷工具能夠「夾」住微小如原子、病毒以及活細胞等物體,這讓研究人員實現了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利用雷射束操縱和移動物體。莫羅和斯特裡克蘭的科研突破則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雷射脈衝打下基礎。他們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已經成為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應用於眾多領域,例如目前廣泛開展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三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為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在接受專訪時提到啁啾脈衝放大技術是至今為止產生超高峰值功率雷射脈衝的唯一手段。啁啾脈衝放大技術自1985年發表至今,全世界所有超高功率超短脈衝雷射都是從該原理而來。如今,李儒新及其同事正在利用該原理,研製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並有望將雷射峰值功率提高到打破世界紀錄的峰值。「目前,在光學研究的這個分支領域,中國暫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他說。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健在活動現場進行分享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健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結合本次諾獎物理學獎涉及的科學領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吳健深入淺出地為現場觀眾解讀了光鑷技術、啁啾脈衝、超短雷射脈衝等雷射物理學原理。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他說基礎研究最主要目的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基礎研究也會帶來很多創新的革命發展。超快光學從最初發展到基礎研究的展開,已經產生了多項人們可以感受到的實際應用,如用飛秒雷射可以進行超高精度加工等,但在微觀世界中的科學研究進展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和應用的潛質。
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劉一接受新華網專訪
作為曾在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傑哈·莫羅實驗室工作過的中國科學家、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劉一,在提到這段經歷時表示受益匪淺。他回憶說傑哈·莫羅是比較大膽的科學家,面對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他始終堅持並不斷朝著目標努力,始終走在科學研究最前沿,倡導最新的技術和最新的概念。劉一表示,基礎科學研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也可能工作堅持了很多年仍不能成功,這都是科學研究的工作性質所決定的。
據悉,「解讀諾貝爾獎」系列活動自2012年開展,至今已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科普活動。2018年解讀諾獎系列活動第三場「解讀諾獎化學獎」將於12月8日在上海科學會堂開幕,屆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周佳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馮雁等專家將出席活動。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李浩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