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我有話說
圖表: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華社記者陳琛 編制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並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於當地時間12時45分(北京時間18時45分)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用瑞典語和英語宣讀了獲獎者名單及其獲獎成就。他表示,兩位科學家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其預測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不久前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實驗發現。獲獎科學家提出的理論解釋了粒子如何獲得質量,有助於人類了解亞原子粒子質量的起源。
1964年,恩格勒特與已故的同事羅伯特·布魯特提出了標準粒子模型理論,希格斯也於同年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
標準粒子模型理論中共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正是該理論依賴的基石。作為物質的質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連接著粒子獲得質量的領域。沒有希格斯玻色子,宇宙和人類就不會存在,因為其他粒子正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遊弋,受其作用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
物理學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來源於一種無形的領域,填補了所有的空間。但標準粒子模型理論提出後,其他61種粒子相繼被實驗所證實,只有希格斯玻色子難覓蹤影。過去數十年中,無數全球頂級科學家苦苦捕捉著這一「上帝粒子」的存在證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去年7月4日宣布,該中心的兩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ATLAS和CMS項目發現了同一種新粒子,它的許多特徵與希格斯玻色子一致。隨後該中心於今年3月14日稱,更多數據分析表明「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恩格勒特在現場電話連線中表達了喜悅之情,他說:「我感覺非常好!十分高興能夠獲獎!」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羅爾夫·霍伊爾表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標誌著全世界眾多研究者數十年來智力努力的高峰。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發現相關理論成就巨大,但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並非完成宇宙謎題拼圖的最後一塊。這一模型僅描述了宇宙可見物,只佔到整個宇宙物質的五分之一,更多神秘的未知領域還有待更多科學家去探尋。
作為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名譽教授,希格斯通過該大學發表聲明說,希望他的獲獎能讓人們更加重視那些「看似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基礎研究。
恩格勒特和希格斯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20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與往年相同,物理學獎是今年公布的第二個諾貝爾獎項。接下來的幾天裡,諾貝爾化學獎等其他獎項將逐一揭曉。(綜合新華社駐斯德哥爾摩記者和苗、付一鳴,駐日內瓦記者吳陳、施建國,駐倫敦記者劉石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