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英國兩科學家分享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12-05 觀察者網

中新網10月8日電,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8日在瑞典揭曉,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獎。

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右)

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

1964年,恩格勒和羅伯特·布繞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機制理論。

當地時間2012年7月4日,瑞士Meyri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舉行新聞發布會,稱發現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這可能是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但經考慮實驗其它誤差後,宣布實驗結果無效。2012年7月4 日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特徵有吻合之處。

2013年生理學或醫學獎7日已經揭曉,3位科學家因對細胞運輸系統的研究而共享殊榮。他們分別是:來自耶魯大學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M·羅斯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美國科學家蘭迪·W·謝克曼、以及史丹福大學的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

8日物理學獎揭曉之後,化學獎和文學獎將分別於9日和10日宣布。11日和14日,和平獎和經濟學獎也將陸續揭曉。

英科學家希格斯反感「上帝粒子」稱號:我是無神論者

 

 

1964年,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一篇學術理論文章,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這種粒子形成的場中遊弋並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築成大千世界。

 

這種理論中的粒子後來被別人以「希格斯」的名稱命名,外號「上帝粒子」。

當其他粒子相繼被發現時,48年來,「上帝粒子」始終遁形。

這一理論剛剛問世時,沒有獲得太多支持,直至後來,越來越多科學家認同這一理論,並在這一假設基礎上構建「標準模型」的概念,並不斷完善成今天的粒子物理學理論。

2012年7月4日,希格斯應邀出現在歐洲核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的總部。媒體記者一擁而上,老人顯然有些驚慌。「難以置信,」老人說,「居然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了它。」

當年與希格斯共事的一些科學家開始回憶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問世之初所遭受的磨難和挫折。在學術上跟隨希格斯多年的物理學家阿蘭·沃克說,希格斯第一篇有關玻色子的論文,原本打算在權威雜誌《物理快報》上發表,但投稿遭拒。

「他(希格斯)當時說,『好吧,他們不懂』,」沃克說。

後來,幾經修改,希格斯的第二篇論文發表在美國期刊《物理學評論》上,那是希格斯有關玻色子的設想第一次公開發表。

談到希格斯這個人,沃克說:「他脾氣相當溫和,非常紳士,但在物理學上他有些固執。」

有意思的是,當別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時,希格斯總是誠惶誠恐,因為他覺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種粒子。而且,他對「上帝粒子」的外號更加反感,因為他堅稱自己是無神論者。(凌朔 新華社今晨特稿)

翻頁請看《科學》評出2012十大科學進展,上帝粒子居首

 

美國《科學》雜誌網站20日公布了該刊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發現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為本年度最大科學突破。

1 發現「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教授彼得·希格斯在上世紀60年代的理論研究中預言存在的粒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遊弋」,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在物理學「標準模型」所預言的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被證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於它極為重要又難以尋覓,曾有人開玩笑說它是「上帝詛咒的粒子」,後來常被稱作「上帝粒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年7月4日宣布,該中心的兩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ATLAS和CMS均發現一種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學家們多年以來一直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數據的確定性為5西格瑪,即理論物理界可以確認「發現」的水平。《科學》雜誌認為,這項發現將「標準模型」拼圖中的最後一塊填充到位,雖然尚不清楚該發現未來將把粒子物理領域引向何處,但其對物理學界的重大影響不可否認。

2 丹尼索瓦人基因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將特定分子與單股DNA相結合的新技術。通過這種技術,他們利用一個距今7.4萬年至8.2萬年的指骨碎片獲得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高覆蓋率測序數據,重建其基因組全序列。從如此古老的樣本中製作出高品質全基因組,意味著科學界在古代DNA測序領域取得巨大進步。

3 用幹細胞製造卵子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小組今年10月報告說,他們首次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成功培育出實驗鼠的卵子,並使其受精從而誕出健康小鼠。實驗結果未能達到科學家們的終極目標——完全在實驗室中得到卵細胞,但它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響生育和卵細胞發育的因素提供了強有力工具。

4 「好奇」號火星車著陸系統

重達900多公斤的美國「好奇」號火星車8月6日藉助由火箭提供動力的、名為「天空起重機」的助降系統緩緩在火星表面著陸。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著陸僅用了7分鐘,雖然難度高、風險大,但著陸過程堪稱完美。

5 X射線雷射給出蛋白質結構

一個科學家團隊利用比傳統同步加速輻射源亮10億倍的X射線雷射確認了布氏錐蟲所需的一種酶的結構。這一進展證明用X射線雷射照射的方式來解密蛋白質結構的可能性。

6 基因組的精密工程

對高等生物DNA的修改和刪除一般而言無法確定結果。不過在2012年,一種名為「轉錄激活子樣效應因子核酸酶」的工具賦予研究人員改變或消滅活的斑馬魚、蟾蜍、牲畜甚至病人細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這種技術被證明與基因靶向技術一樣有效但較為廉價,而且能讓研究人員確認基因及突變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的特定作用。

7 馬約拉納費米子

它是一種反粒子就是自身的粒子,物理學界有關其是否存在的爭論已持續了70多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科學家今年首次觀測到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堅實證據。這一發現已促使科學家努力將馬約拉納費米子結合到量子計算中,因為他們認為,由這些神秘粒子組成的「量子比特」會比目前數字計算機中所擁有的比特更有效率地存儲和處理數據。

8 「DNA元素百科全書」計劃

國際科學界9月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書」計劃獲得了迄今最詳細的人類基因組分析數據,這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國際科學界在基因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本次公布的數據顯示,人類基因組中約80%的基因都有某種確定的功能。這些新細節能幫助研究人員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徑,並摸清某些疾病的遺傳學風險因子。

9 人腦-機器接口

美國布朗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今年展示了讓癱瘓病人用意念移動機械臂並從事複雜三維運動的技術。這種技術仍然是試驗性的,而且極其昂貴,不過科學家們希望,更先進的計算程序可改善這種神經性假肢,用以幫助因中風、脊髓損傷等而癱瘓的病人。這種「人腦-機器」接口研究在未來有廣闊的應用空間,除了能幫助殘疾人外,在軍事和太空探索等領域也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

10 中微子振蕩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 

(綜合中國新聞網、羊城晚報、新華網消息)

 

 

相關焦點

  •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標題: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我有話說 圖表: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華社記者陳琛 編制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北京
  •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兩名諾獎得主發表感言
    資料圖: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據美國媒體10月8日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8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揭曉 「上帝粒子」預測者獲獎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在當地時間12時45分公布。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 · 希格斯獲此殊榮——他們發現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恩格勒1932年生於比利時。
  • 英美科學家分享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歷屆得主一覽
    勞倫斯布拉格是迄今獲得物理學獎最年輕的人,1915年,年僅25歲的布拉格與其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2年,88歲的雷蒙德戴維斯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使他成為目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年齡最大的人。2016年,英國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資料圖: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三名科學家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摘要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113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希格斯波色子眾望所歸
    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8日頒獎,希格斯波色子呼聲極高。比利時科學家恩勒特。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0月8日揭曉,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勒特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共同獲獎。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共計8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4萬元人民幣),將由2位獲獎者分享。 有理論物理學家表示,如果沒有希格斯波色子,人類和宇宙中其他原子根本不存在。外界乾脆暱稱其為「上帝粒子」。有科學家表示,在宇宙形成早期,物質和反物質的粒子數量不同,恰恰是希格斯波色子的傑作。此外,希格斯波色子還決定了暗物質的密度。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實和趣聞 諾貝爾獎官網今天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獎章介紹 諾貝爾獎的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先生的頭像,區別在於獎章背面。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記者和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近10年得主及成就都有哪些?
    中新網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因黑洞研究方面的貢獻,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因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方面,共同分享這一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近10年得主及成就都有哪些?
    中新網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因黑洞研究方面的貢獻,德國科學家當地時間6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貢獻在諾貝爾寫於1895年、要求設立五大領域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他最先提到的領域。諾貝爾要求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約翰|巴丁|...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俗稱諾貝爾經濟學獎。「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13次: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北京時間10月6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德、美、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並照亮...
    2013年,他成為劍橋大學教授,負責領導一項全面的研究計劃,目的是使我們進一步了解系外行星的形成,結構和宜居性,並促進和分享這一點的興奮性。  他的研究興趣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學和宇宙生命。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實和趣聞  諾貝爾獎官網今天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獎章介紹  諾貝爾獎的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先生的頭像,區別在於獎章背面。物理獎和化學獎的獎章是一樣的,如下面的圖。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科學家!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6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德、美、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
    北京時間10月6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德、美、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獎原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