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來了。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活在天天有新聞的時代,有的是你不把它當新聞也行,因是奇聞。如,2020/10/9,《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因此,諾獎怎樣改革,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項目和評獎的程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否則,這個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的獎項,可能會被人們遺忘!」
諾獎的國際地位
諾獎在全球的重要地位無需贅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讓瑞典這個北歐小國憑藉這項「軟實力」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由此帶來的資源數量更是大得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美國對瑞典的支持,很多都是出自該獎項的影響,這樣來看,它的舉足輕重可想而知。
諾獎可以說是科研界的「頂配」,而科研的意義正在於為全人類發光發熱。而科學的純粹性和產業化的商業倫理也一直是人們有所分歧的地方。
王元豐的這篇文章,一開篇強調諾獎過時的理由是從西方媒體不作重點報導說起:「隨著獎項逐次公布,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確實,歷史上有很多科學研究成果後來被證明是在資助方的影響下有所傾向的產物,例如食品工業很多商人會為了給自己的產品正名而鼓勵科學家在一些權威期刊上發布相關成果。但是諾獎和魚龍混雜的期刊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它的重要性也許就在於作為學術殿堂一般的存在,不允許、也無需被這種力量幹預,它的獎金就是在提醒所有科研工作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諾獎頒發後的產業機遇,不用因為涉及商業而有所顧慮。事實上,很多時候正是商業和市場的力量,促進這種科研「下沉」,為普通人帶來了便利。
文不驚人死不休
諾貝爾獎,一路走來,雖然伴隨各種爭議,但還不至過時。爭議是有,比如獲獎時間與成果出現相差太久、不超過3人的評獎規則、和平獎該不該取消等。但無論如何,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大眾人文,除了背後蘊藏著多元市場的巨大機遇,諾貝爾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喚起市場對某個領域的關注甚至是熱情,畢竟,被看見,也是一種價值。所以說諾貝爾獎過失是否太過驚奇?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這樣的文章刊登,相當於中國《環球時報》宣布,諾貝爾獎已經過時。這主編「奇才」!不知道以為集體休克性反智。環球時報在國內也算大刊物、大媒體,果真有氣魄,文不驚人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