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諾獎過時了

2020-10-13 若然如此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來了。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活在天天有新聞的時代,有的是你不把它當新聞也行,因是奇聞。如,2020/10/9,《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因此,諾獎怎樣改革,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項目和評獎的程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否則,這個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的獎項,可能會被人們遺忘!」

諾獎的國際地位

諾獎在全球的重要地位無需贅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讓瑞典這個北歐小國憑藉這項「軟實力」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由此帶來的資源數量更是大得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美國對瑞典的支持,很多都是出自該獎項的影響,這樣來看,它的舉足輕重可想而知。
  諾獎可以說是科研界的「頂配」,而科研的意義正在於為全人類發光發熱。而科學的純粹性和產業化的商業倫理也一直是人們有所分歧的地方。

王元豐的這篇文章,一開篇強調諾獎過時的理由是從西方媒體不作重點報導說起:「隨著獎項逐次公布,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確實,歷史上有很多科學研究成果後來被證明是在資助方的影響下有所傾向的產物,例如食品工業很多商人會為了給自己的產品正名而鼓勵科學家在一些權威期刊上發布相關成果。但是諾獎和魚龍混雜的期刊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它的重要性也許就在於作為學術殿堂一般的存在,不允許、也無需被這種力量幹預,它的獎金就是在提醒所有科研工作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諾獎頒發後的產業機遇,不用因為涉及商業而有所顧慮。事實上,很多時候正是商業和市場的力量,促進這種科研「下沉」,為普通人帶來了便利。

文不驚人死不休

諾貝爾獎,一路走來,雖然伴隨各種爭議,但還不至過時。爭議是有,比如獲獎時間與成果出現相差太久、不超過3人的評獎規則、和平獎該不該取消等。但無論如何,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大眾人文,除了背後蘊藏著多元市場的巨大機遇,諾貝爾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喚起市場對某個領域的關注甚至是熱情,畢竟,被看見,也是一種價值。所以說諾貝爾獎過失是否太過驚奇?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這樣的文章刊登,相當於中國《環球時報》宣布,諾貝爾獎已經過時。這主編「奇才」!不知道以為集體休克性反智。環球時報在國內也算大刊物、大媒體,果真有氣魄,文不驚人死不休。

                        

相關焦點

  • 北京交大教授王元豐:諾獎已經過時!認真看了內容,非常有道理
    為何諾貝爾在國外媒體預冷,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認為,這是因為諾獎已經過時而諾獎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的目的。如果諾獎「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於是狄拉克沒有辦法,只好去領了獎。狄拉克站在黑板前講解物理。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獎勵頂天立地的諾獎科學成就,彰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諾獎精神?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 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我知道諾獎評委會也在有意識地鼓勵一些事情。他們回顧過去,認為獲獎的女科學家不夠多,所以他們也許正在搜尋(女科學家),確保沒有遺漏。有足夠多的女科學家值得拿諾獎,問題是,她們得到足夠多的關注了嗎?如果能多留意女科學家的話,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