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10-11 量子學派


文末有彩蛋


1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賴因哈德·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

黑洞「吸納」了全部獎金。



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

漫漫四十年C肝病毒發現者才站在領獎臺上。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珍妮弗·道德納

CRISPR在倫理爭議漩渦中仍然大放光芒。



在這些獎項中,可以發現兩點隱藏的規律

一是時間,獲獎需要等待更多歲月;

二是基礎,重視原創發現而非應用。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2

基礎學科,

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

意料之中,因為大部分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

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一個視「一夜暴富」為圖騰的社會,只有「傻子」才會去坐冷板凳。

在一個時刻都想著「割韭菜」的時代,沒有人真正重視基礎科學。


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為什麼光刻機卡住了中國的脖子,因為它匯集了電學,化學,光學,熱學這些基礎學科中的頂尖工藝,沒有一項技術是可以投機取巧獲得的。



總想著彎道超車,總想著投機取巧。

可天道酬勤,哪有那麼多佔了便宜又賣乖的好事。

又有單位在說「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清單」,知道這需要多麼堅定的意志嗎?

痛定不思痛,老想「大躍進」。




3

諾獎中那些「卡脖子的科學技術」


1. 光刻機


有人說如果航空發動機是世紀望族的大家閨秀,那麼光刻機就是家學淵源的金枝玉葉

玩航發是集國本+舉國之力,玩光刻是集世界器件+製程技術。光刻機涉及到涉及光學、精密機械、計算機控制、圖像處理、真空技術等眾多學科領域。



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這一塊日本走在最前列。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超高精度工具機被稱之為工業之母,我國在超高精度工具機領域尚有核心技術未掌握。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湯川秀樹,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頂尖精密儀器這項技術被美日牢牢把握,製作工藝難以複製的。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赤崎勇,在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 晶片


晶片製造更不用說了,華為晶片源頭被美國封殺,已是中美貿易核心戰役。


中國在這方面被卡得死死的,作為資訊時代核心基石,離開晶片世界將無法運轉。



我國集成電路量產精度僅28納米,而國外工藝製造已向3納米邁進,高速晶片全部依賴進口。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美國工程師——傑克·基爾比,因發明集成電路於2000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翰·巴丁,因發明了電晶體及其相關效應、超導的BCS理論分別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代表人物:約翰·巴丁


3. 雷射雷達


自動駕駛的眼睛是什麼,就是三維掃描的雷射雷達

它決定著自動駕駛行業的進化水平,但在這個切中行業要害的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傑哈·莫羅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在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代表人物:傑哈·莫羅


4. 高端電阻電容


作為電子工業的黃金配角,電容和電阻在市場上一年都是百億美元量級,而我國作為最大的基礎電子元件市場,一年消耗數以萬計,而最好來自日本,以TDK等企業為代表,臺灣次之,而我國大陸產品多屬於中低端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在光學通信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並於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代表人物:高錕

5. ITO靶材


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個詞,但ITO靶材不僅用於製作液晶顯示器、平板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器、觸控螢幕、電子紙、有機發光二極體,還用於太陽能電池和抗靜電鍍膜、EMI屏蔽的透明傳導鍍膜等,極其重要。

每年我國ITO靶材消耗量超過1千噸,而這個領域的高端產品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荷蘭科學家安德烈·海姆與英/俄科學家康斯坦丁·諾沃肖羅夫,在二維石墨烯材料可取代ITO靶材領域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6. 航空鋼材


中國是鋼材大國,但頂尖的航空鋼材使用範圍最廣的是美國採用真空熱處理技術製造的300M鋼,國產超強度鋼材會出現點狀缺陷硫化物夾雜粗晶內部裂紋熱處理滲氫等問題。有人說,中國其實造不好一個螺絲釘,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一旦涉及頂尖領域就大打折扣。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推廣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領域中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7. 光刻膠


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半導體生產大國,但基礎性的面板產業整體產業鏈仍較為落後。目前,我國LCD用光刻膠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至今被德國、日本等企業所壟斷。因為開發所涉及的技術難題眾多,所以要自主研發生產,技術難度非常之高。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德國科學家施陶丁格,發明相襯顯微鏡在195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8. 透射式電鏡


冷凍電鏡可以拍攝微觀結構高清3d「彩照」,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利器,透射式電鏡的生產能力是冷凍電鏡製造能力的基礎之一。中國的蛋白質3D高清照片,全部依賴進口透射式電鏡。

目前世界上生產透射電鏡的廠商只有3家,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生產。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德國科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在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領域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代表人物:雅克·杜波切特


9. 鋰電池隔膜


國產鋰離子電池在核心材料中,隔膜仍然是短板,高端隔膜技術具有相當高的門檻,不僅要投入巨額的資金,還需要有強大的研發和生產團隊、純熟的工藝技術和高水平的生產線。我國高端隔膜目前依然大量依賴進口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和英國科學家斯坦利·威廷漢,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的貢獻於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0. 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


目前國產醫學影像設備的大部分元件依賴於進口,在傳統醫學成像專利上美國不僅比我們早二十年,數量也是我國的10倍,整個產業已經完全掌握在外企手裡,而中國的佔比已經微不足道。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美國科學家費利克斯·布洛赫及愛德華·米爾斯·珀塞爾,在核磁精密測量領域於195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士科學家理察·恩斯特,在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於199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代表人物:費利克斯·布洛赫


11. 環氧樹脂


碳纖維其中一個關鍵的複合輔材是環氧樹脂,但目前國內生產的高端碳纖維,所使用的環氧樹脂全部都是進口的。目前,我國已能生產T800等較高端的碳纖維,但日本東麗掌握這一技術的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可見我國高端環氧樹脂產業落後於國際的情況更為嚴重。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美國科學家艾倫·J·黑格、美國科學家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因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代表人物:白川英樹


12. 掃描電鏡


每年我國花費超過1億美元採購的幾百臺掃描電鏡中,主要產自美、日、德和捷克等國,而國產掃描電鏡只佔約5%—10%。而高質量電子光學系統生產困難科研、透鏡內探測器設計難度較大以及低電壓解析度需要突破等都是我國正面臨著的困難。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設計出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在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格爾德·賓寧與瑞士科學家海因裡希·羅雷爾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和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代表人物:恩斯特·魯斯卡




4

不被卡脖子,中國需要諾獎得主


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

代表我們在基礎學科上面的投入不夠

代表我們的教育理念可能存在某些問題

代表我們沒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研究學問

代表我們的社會價值出現了某些錯誤導向

最後,代表我們就是要被人家卡脖子


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

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

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


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❶在社會氛圍上,科學家、教師是日本最受尊重的職業

❷注重教育事業的國家,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比較大

❸重視科技研發,科研經費支出達到GDP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

❹日本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相對比較少受到管制幹擾,可以自由從事學術研究。

❺對於成果極有耐心,不會因為沒有科研成果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


諾獎並非遙不可及,華人早已證明了自己的優秀

只要將聰明才智落實在科學研究中,而不是勾心鬥角或者討領導歡心。

我們會有很多的天才攜手而來,諾獎得主必將俯拾皆是。

有了眾多的諾獎得主,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被人卡脖子。


註:內容綜合《科技日報》報導的「35項『卡脖子』技術」




N E W A R R I V A L

《2021·末日日曆》


末日 ,來了!

病毒核戰爭

還是外星人入侵小行星撞擊地球

末日來臨的原因究竟是……


末日來臨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


量子學派《2021·末日日曆》重磅來襲


如果你對末日來臨有獨特見解

或者有自己珍藏已久的獨門生存技巧

共同打造這本《末日日曆》

歡迎聯繫量子妹qtschool-5

提出自己寶貴的想法

說不定就會出現在《末日日曆》裡哦~

相關焦點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 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山大人第四次獲得「中國諾獎」,單項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
    9月6日,2020年未來科學家大獎公布獲獎名單,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盧柯獲「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家大獎設立於2016年,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未來科學家大獎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這是中國大陸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有「中國諾獎」之稱。
  • 閒聊,寫在諾獎頒發之際
    最近是諾貝爾獎頒發之際,網上有很多關於「中國為什麼很少有諾獎獲得者?」的討論。今天,我從一個有過科研經歷的90後的視角出發,來閒聊一下兩個常見的問題。1、為什麼中國在貧困的時候能搞出原子彈,現在很難拿到諾獎?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現在的社會背景與上世紀60年代大不一樣,高知人才的選擇也不一樣。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中國頭號厲害的黑科技都有哪些?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下面這三位黑科技中的大神來回答!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在過去十年間,樓市是中國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關於中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長久沒有定論。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文/華商韜略 吳蘇這一次「中國諾獎」,領先了諾貝爾獎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獎項的設置,也是「呂志和獎」和諾獎之間最明顯的差別。他說:「世界已經看到中國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的巨大進步,但對我們的現代文明和責任承擔似乎並不那麼恭維,所以,
  • 馬光遠:得不到諾獎和足球進不了世界盃的原因是一樣的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2020,諾獎將至
    ◎ 作者丨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 何屹 侯萌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
  • 中國醫學「諾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上交醫、首醫成為最大贏家
    一提到諾獎,咱們中國人就激動了,前一段時間,清華大學雙一流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了國內外一頓嘲笑:你諾獎為0,你培養的諾獎為0,你畢業生諾獎為0(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中國科技引領世界,四項黑科技有可能獲諾獎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在科技發展上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並且範圍也越來越廣。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中國政府在早期公費出資送國內優秀人才出國學習。而從中科院出來的科學家,幾乎都是中國科技領域的中堅力量。今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儀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帶回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中國自己研發創造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今年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並被非常多的國家引入。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中國科技實力世界第二,為啥諾獎這麼少?下一次高光時刻在何時?
    實際上,跟有些人以為的恰恰相反,評價一個國家當前的科技實力,不該去看一個國家最近這十年獲得的諾獎數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來說,諾獎反映的是獲獎科學家在幾十年前的科研能力,而不是當前的科研能力。為了用數據說話,我和我的文獻助理牛牛小編特地用了一整天的時間算出了一個精確的數字。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最後我們甚至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瞧不起諾獎,為什麼?
  • 諾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頭號粉絲,喜歡用支付寶、滴滴
    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徐學敏: 我們有了原創的東西,它的發展的潛力就是無窮的,而且我們有了原創的東西,我們就不會被人家卡脖子,這個是非常之關鍵。那我們國家就真正就強大起來了。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