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2020-10-07 抱樸財經


今天,諾貝爾獎很熱,因為又在發獎。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中國人喜歡熱議諾貝爾獎,其實,中國人也是拿過諾貝爾獎的,我這裡說的中國人是指有中國國籍的人。


比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2015年,屠呦呦女士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


很多人比較看重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獲獎,今天談談這個。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


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


屠呦呦女士在此前的兩院院士評選中落選。有媒體披露: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無留洋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


屠呦呦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李愛珍主要從事半導體材料研究,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世界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的領頭者——美國貝爾實驗室畫有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用紅筆標註出國際上誰有量子級聯雷射器,除了美國和歐洲外,地圖上只有中國是紅筆標註的,這其中的首功當屬李愛珍。


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在國內評院士數次落選,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1年的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施一公兩個學界明星在第一輪就被刷下來了。他們的水平如何?


據媒體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稱:「我首先肯定,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的科學水平是毫無疑問的。」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孟安明院士稱,對兩人的水平,「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


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他甚至表示,「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


饒毅


為什麼會被刷下來?


從2004年起,饒毅和魯白、鄒承魯在《自然》增刊上發表過有關科技體制的文章,回國後,他又多次批評國內科技體制以及學術界風氣。


幸運的是,施一公於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饒毅則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


屠呦呦也有這個「毛病」——除了「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李愛珍的「問題」是太老實,數十年如一日呆在實驗室裡搞研究。


而某些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的所謂「學者」,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一些領導、企業高管也是院士,比屠呦呦還厲害?哈哈哈,這樣的機制讓努力搞科研的科學家怎麼想?


最打臉的是,屠老師雖然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貝爾獎,某些毫無真才實學的院士不臉紅嗎?


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


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


據說某大學的財務處門口早上5點半就有人排隊,因為報銷是個體力活,所以,財務處想了個辦法,給報銷發票者派號。


本該教孩子求真,卻在教他們敷衍妥協


前兩天和兒子討論他的一道語文題目。題目表述是這樣的:《流浪地球》是一部科技書籍,要求選對或者錯。兒子選了錯,他認為是《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說。


我覺得兒子的選擇沒問題,這是一道期末考試的題目。老師也認為《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說,而不是科技書籍,但是,重點來了,她堅持要扣兩分,因為「標準答案」就是這樣。


大家都知道在應試教育中,兩分意味著什麼吧。




我對老師表示理解,因為全部推倒重來,就要重新統計多個班的分數,可是明知道是錯的,還堅持錯下去,這是科學精神嗎?還有,出題目的水平那麼差,還好意思出題目?


就是這麼個環境,還指望培養出諾獎獲得者?難道不是培養出一批見風使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科學精神就是求真,就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本來在應該教孩子求真的時候,我們在教他們如何敷衍、妥協、糊弄。


這樣的機制,未來也別指望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因為「會做人」才能獲得更多利益,只有傻子才去較真。


不欺負老實人行不行


所以,解決方案是什麼?很簡單。


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可是中國傳統文化。孔子說:有教無類。《論語·先進篇》有典故:因材施教。


現在要求所有孩子讀一樣的書,堅持不肯因材施教,一定要用統一的分數線來錄取人才,不讓任何成績偏科的人上重點大學,哪怕他是某一科的天才,這樣並不合適。


是的,公立學校搞自主招生有很多問題,那麼,積極支持發展私立大學,讓它們搞自主招生行不行?我看行,不少世界一流高校都是私立的。


讓大學老師少一點形式主義的任務,讓專業人做專業事,讓專業人進行學科專業服務行不行?不追求發那些毫無用處的垃圾論文行不行?


最重要的是,不要欺負李愛珍這樣的老實人行不行?不要搞小圈子,排擠屠呦呦、饒毅這樣敢說話的人行不行?


施一公


如果都不想改,都不行,那還想什麼諾貝爾獎?


年輕人們要看清現實,趕緊讀完書,去考公務員、做碼農,又或者進金融公司、地產公司唄,再不濟就是送外賣、開滴滴,反正大家都知道怎麼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最後我們甚至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瞧不起諾獎,為什麼?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當被人問到巨額獎金打算怎麼用時,莫言表示準備在北京買套房子,大房子,但「後來有人提醒我說也買不了多大的房子,5萬多元一平方米,750萬元也就是120多平方米。」


看看,諾獎獲得者又如何?還不是要在房價面前英雄氣短。


這也是咱們諾獎獲得者少的原因,因為諾獎獲得者在一線城市也買不起多大的房子。如果在今天的深圳南山買房,這獎金也就是個首付吧。


真是黑色幽默。

相關焦點

  • 自從中國人得過諾獎,就不再那麼在乎它了
    對比自然科學,文學顯然誰都能聊兩句,也是諾獎最易攻破的堡壘,因而被寄予過長期的「面子希望」。莫言在2012年的諾獎折桂也完成了精神祛魅,此後誰得諾獎越來越不值得關心,除非是村上春樹。曾經,諾獎一出洛陽紙貴。如今卻好似投入湖中的一個小石子,蕩起幾圈漣漪,就歸於平靜了。阿喀琉斯的勝利諾貝爾文學獎又「爆冷」了,這麼念叨有附庸風雅的嫌疑。
  • 那些年,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網友對這個獎是嗤之以鼻的,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評選出來的有網友會覺得諾獎評委會是故意拿莫言來歧視中國人,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但有兩個奇怪的地方讓人匪夷所思。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Johns Hopkins負責實驗誠實性的工作人員向Leonid Schneider,也是這些疑問的提出者,得到的回覆是,要經過一個內部詢問才能開展後續的正常調查,最終結果還需要後續關注。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閒聊,寫在諾獎頒發之際
    最近是諾貝爾獎頒發之際,網上有很多關於「中國為什麼很少有諾獎獲得者?」的討論。今天,我從一個有過科研經歷的90後的視角出發,來閒聊一下兩個常見的問題。1、為什麼中國在貧困的時候能搞出原子彈,現在很難拿到諾獎?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現在的社會背景與上世紀60年代大不一樣,高知人才的選擇也不一樣。
  • 中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2.渴望重視基礎原始創新的願望強烈從諾獎頒獎歷史來看,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一般都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始創新創造的人反觀隔壁的小國日本,本世紀以來已經有19人獲得諾獎了,幾乎是一年一個多概率,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對原始創新的重視。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2020年度諾獎:更多女性站到聚光燈下
    由於諾貝爾經濟學獎11日才能揭曉,故而迄今為止,本屆諾貝爾獎共授予4位女性,包括1位物理獎、2位化學獎和1位文學獎。至於後來增發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則一共只有兩位女性獲獎者。諾獎得主女性比例少與女性權利環境息息相關5年前,有一項針對50名諾獎獲得者的調查。參與調查的50位諾獎得主都是科學、醫學與經濟學的卓越人物,他們參與調查的問題是:為什麼諾獎多數都頒給了男性?諾獎評選是否存在對女性的偏見?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今晚諾貝爾文學獎將頒出 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
    新世紀的頭20年來,中國人對諾貝爾獎作家的閱讀情況如何?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哪些作家在國人閱讀中漸漸「過氣」?以豆瓣網所提供數據,我們統計了20年來諾獎作家的作品在大陸的出版、閱讀情況。這些數據基本可以反映中國圖書市場和國人的閱讀中,對諾獎作品對興趣及發展趨勢。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還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有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結果將很壞。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
  • 這二人將拿到「中國綠卡」 不僅因為他們是諾獎得主
    而在這97萬國際居住人口中,拿到永久居留證的人數又有多少?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5年的數據顯示,自2004年中國開始發布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至2014年,10年間,也只有7300名外籍人士獲得永久居留證。 這麼難拿的綠卡,想必只有萬裡挑一的人才能得到。的確,據24日消息,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就將成為「中國綠卡」的擁有者。
  •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國人歷來有對諾貝爾獎的情結。魯迅當年曾拒絕了諾獎的提名,認為中國人得了這個獎會驕傲,這成了國人的一個遺憾,直到多年後,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才讓這個遺憾圓滿。
  • 從房價看我們與諾獎的距離,任正非稱敢戰方有前途、善戰才能勝利
    從房價看我們與諾獎的距離,看到這個標題時,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生拉硬扯本周又到了一年一度諾獎公布的周期,2020年諾貝爾獎項開始陸續公布,10月5日正式公布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醫學獎給了兩位美國專家和一位英國專家。
  • 錢學森的侄子比普通人聰明,在獲得諾獎之後,卻承認他不是中國人
    一個天才知識分子,一個美國人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一個中國人自稱美國人。他們是世界頂尖的人才,但不是其他國家的驕傲。天才還是悲哀?他對科學的貢獻和造詣值得全世界驕傲,但一個民族的人民卻不尊重他,甚至不記得他。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館主明白許多網友這些天心有不服,恨鐵不成鋼,專門找岔,就弄個諾獎榜單,來噁心噁心這些諾獎零蛋但已達標的「雙一流」高校。在館主看來,對於諾獎,網友們大可不必太當真。畢竟一直以來,我們以追求和掌握宇宙真理為崇高使命,因而不太在乎只關注人類和自然真理的諾獎。賽道不同,競爭結果自然不同,兩者怎麼可能放在一起比較呢?
  • 諾獎這枚蛋,是環境產的卵
    繼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科學獎和文學獎名花有主後,就在昨天,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塵埃落定,由史丹福大學的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師徒兩共同分享這一隆重殊譽。今年與往年一樣沒有例外,諾獎的國籍歸屬依然是美國拔得頭籌,在12位個人獎項中,有9位來自美國。它標誌著,美國在基礎科學和原創領域的霸主地位不可動搖。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跑出一匹黑馬 這些上市公司將受益!有無中國人...
    摘要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跑出一匹黑馬 這些上市公司將受益!有無中國人身影?】北京時間10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Ractcliffe, Gr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