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諾貝爾獎很熱,因為又在發獎。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中國人喜歡熱議諾貝爾獎,其實,中國人也是拿過諾貝爾獎的,我這裡說的中國人是指有中國國籍的人。
比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2015年,屠呦呦女士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
很多人比較看重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獲獎,今天談談這個。
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
屠呦呦女士在此前的兩院院士評選中落選。有媒體披露: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無留洋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
屠呦呦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李愛珍主要從事半導體材料研究,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世界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的領頭者——美國貝爾實驗室畫有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用紅筆標註出國際上誰有量子級聯雷射器,除了美國和歐洲外,地圖上只有中國是紅筆標註的,這其中的首功當屬李愛珍。
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在國內評院士數次落選,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1年的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施一公兩個學界明星在第一輪就被刷下來了。他們的水平如何?
據媒體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稱:「我首先肯定,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的科學水平是毫無疑問的。」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孟安明院士稱,對兩人的水平,「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
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他甚至表示,「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
饒毅
為什麼會被刷下來?
從2004年起,饒毅和魯白、鄒承魯在《自然》增刊上發表過有關科技體制的文章,回國後,他又多次批評國內科技體制以及學術界風氣。
幸運的是,施一公於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饒毅則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
屠呦呦也有這個「毛病」——除了「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李愛珍的「問題」是太老實,數十年如一日呆在實驗室裡搞研究。
而某些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的所謂「學者」,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一些領導、企業高管也是院士,比屠呦呦還厲害?哈哈哈,這樣的機制讓努力搞科研的科學家怎麼想?
最打臉的是,屠老師雖然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貝爾獎,某些毫無真才實學的院士不臉紅嗎?
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
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
據說某大學的財務處門口早上5點半就有人排隊,因為報銷是個體力活,所以,財務處想了個辦法,給報銷發票者派號。
前兩天和兒子討論他的一道語文題目。題目表述是這樣的:《流浪地球》是一部科技書籍,要求選對或者錯。兒子選了錯,他認為是《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說。
我覺得兒子的選擇沒問題,這是一道期末考試的題目。老師也認為《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說,而不是科技書籍,但是,重點來了,她堅持要扣兩分,因為「標準答案」就是這樣。
大家都知道在應試教育中,兩分意味著什麼吧。
我對老師表示理解,因為全部推倒重來,就要重新統計多個班的分數,可是明知道是錯的,還堅持錯下去,這是科學精神嗎?還有,出題目的水平那麼差,還好意思出題目?
就是這麼個環境,還指望培養出諾獎獲得者?難道不是培養出一批見風使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科學精神就是求真,就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本來在應該教孩子求真的時候,我們在教他們如何敷衍、妥協、糊弄。
這樣的機制,未來也別指望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因為「會做人」才能獲得更多利益,只有傻子才去較真。
所以,解決方案是什麼?很簡單。
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可是中國傳統文化。孔子說:有教無類。《論語·先進篇》有典故:因材施教。
現在要求所有孩子讀一樣的書,堅持不肯因材施教,一定要用統一的分數線來錄取人才,不讓任何成績偏科的人上重點大學,哪怕他是某一科的天才,這樣並不合適。
是的,公立學校搞自主招生有很多問題,那麼,積極支持發展私立大學,讓它們搞自主招生行不行?我看行,不少世界一流高校都是私立的。
讓大學老師少一點形式主義的任務,讓專業人做專業事,讓專業人進行學科專業服務行不行?不追求發那些毫無用處的垃圾論文行不行?
最重要的是,不要欺負李愛珍這樣的老實人行不行?不要搞小圈子,排擠屠呦呦、饒毅這樣敢說話的人行不行?
施一公
如果都不想改,都不行,那還想什麼諾貝爾獎?
年輕人們要看清現實,趕緊讀完書,去考公務員、做碼農,又或者進金融公司、地產公司唄,再不濟就是送外賣、開滴滴,反正大家都知道怎麼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最後我們甚至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瞧不起諾獎,為什麼?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當被人問到巨額獎金打算怎麼用時,莫言表示準備在北京買套房子,大房子,但「後來有人提醒我說也買不了多大的房子,5萬多元一平方米,750萬元也就是120多平方米。」
看看,諾獎獲得者又如何?還不是要在房價面前英雄氣短。
這也是咱們諾獎獲得者少的原因,因為諾獎獲得者在一線城市也買不起多大的房子。如果在今天的深圳南山買房,這獎金也就是個首付吧。
真是黑色幽默。